華文網

乞巧節的故鄉在哪裡?那裡的女孩們這樣過七夕!既傳統又熱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今年的8月28日是傳統七夕佳節,也是七夕節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11個年頭。

據陝西省隴南市西和縣相關民俗資料記載,隴南是大秦帝國的發祥地,乞巧是隴南西和、禮縣盛行的一種民俗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所謂乞巧就是年輕的女孩子們向“巧娘娘”乞求聰明智慧、心靈手巧,故當地稱此民俗活動為乞巧節。而這裡的“巧娘娘”就是民間傳說中的“織女”。

“我們心中的女兒節”

正在參加乞巧節活動的西和女孩。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8月22日,在細雨濛濛中,隨著著名學者蒙曼女士對這首古詩詞的講解,在秦人故里、西漢水河畔的甘肅隴南西和縣,人們再次領略了秦人古風。

8月22日(七月初一)至8月28日(七月初七),

隴南市第九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在禮縣、西和縣兩地同時開幕。

乞巧節期間,要舉行7天8夜的各種乞巧活動。縣城的大街小巷被各種各樣乞巧的標誌裝點著,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氛圍。姑娘們懷著虔誠的心情、美好的期盼。

這一帶的乞巧節有著固定的程式、儀式和內容。比如在乞巧節前的準備階段,要進行乞巧位址的選定、人員聯絡、籌資、練歌、備裝、生巧芽、請巧、造巧等八項活動。

而在正式的乞巧活動期間,共有迎巧、祭巧、唱巧、拜巧、巧飯會餐、送巧等12項內容。

“我請巧娘娘下凡來,天天給我教文章……天天教我繡繡梅花、給我賜一雙好巧手。”

這是一段乞巧節中傳統的《迎巧歌》唱詞,在乞巧節現場,由參加乞巧的女孩子們演繹起來,有穿越時空之感。

當地人對乞巧節的印象怎麼樣,我們的記者採訪了兩位元當地的女性王彩虹、劉曉芳:

40歲左右的西和當地婦女王彩虹:

小時候就盼著過乞巧節,在七天的節日時間,不僅可以穿新衣服、不從事家務活、農活,小姐妹們吃在一起、活動在一起,晚上還會一起住在乞巧點上,特別開心快樂!

西和縣劉曉芳:

“乞巧節就是我們心中的女兒節,我們希望通過乞巧讓‘巧娘娘’給予我們智慧、心靈手巧。有些女孩子也會在心中祈祝一段美好的姻緣。“巧娘娘”在我們心中就是智慧、美麗的化身!”

據西和縣當地民俗學者楊克棟稱,

舊時,在乞巧節前後的四五十天中,不管貧富人家的女孩子,在這段時間出門、進門,家中一概不過問,不管家裡人手再少、農活再忙,一般也不給姑娘們們安排活計。特別是在七月初一到七月初七這段時間,姑娘們在一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環境中,進行各種乞巧活動,可以說乞巧節是女孩子們一年一度難得的歡樂時光。

中華民族的重要節俗

在民間傳說中,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近年來,隨著西方情人節逐漸在國內受到追捧,七夕也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格外關注,特別是在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葉濤在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的發言中表示:一般的七夕活動主要是圍繞牛郎織女七夕相會而展開,男女主角二者不可或缺,而西和的七夕活動,中心內容是乞巧。

楊克棟說,乞巧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節俗,乞巧節傳承時間長,在漢代就有相關文字記載。西和的乞巧節在20世紀30年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非常盛行,20世紀80年代後逐漸恢復。西和的乞巧節流傳地域廣,是群體性的信仰民俗,參與主體主要為未婚女子,節俗有著完整的程式、儀式、內容,並且要持續7天8夜。西和的乞巧節是中華民族的乞巧節,兩千多年來中國女性唯一的一個節日,乞巧的最大價值觀就是“把你的巧給我,乞巧聰明智慧,過上幸福的生活。”

活的乞巧,才是值得傳承下去的乞巧

乞巧節是西和的女孩子們一年一度難得的歡樂時光。

8月22日是隴南市乞巧女兒節的第一天,在西和縣姜席鎮晚霞湖廣場,一隊隊身著盛裝的女孩子正在進行歌舞表演。

一位元老先生告訴記者:“今天的活動主要是唱巧和拜巧,就是要把最美好的祝福唱給巧娘娘,讓巧娘娘高興,這是我們西和的一種文化崇拜!”

帶著女兒參加活動的王海麗說:“我從小就參加乞巧女兒節的活動,那時候的活動主要是自發參加。女兒今年11歲,我給她報了教授乞巧舞蹈的特長班,今年是女兒第一次參加乞巧女兒節的活動。”

村民席蘭蘭家是村裡每年過乞巧節的乞巧點,記者看到,前一天晚上的迎巧活動中,巧娘娘已經被迎接到乞巧點,桌子上擺滿了供奉巧娘娘的祭品。

席蘭蘭還是一位“巧娘娘頭兒”,“巧娘娘頭兒”是傳統乞巧節活動中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一般由熱心乞巧、對乞巧程式、儀式內容熟悉的青年婦女擔任,這些人往往在村裡威信較高、富有經驗和組織能力。

近年來,隴南市已經連續舉辦了八屆乞巧女兒節,從對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的角度而言,這樣的活動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特別是伴隨著節會的開展,隴南乞巧女兒節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也更加多樣,在國內外的影響日益擴大。

而隨著近年來節會的舉辦,隴南民間的乞巧活動也得到了鼓勵與發展,像席蘭蘭這樣的乞巧活動組織者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2014年席蘭蘭還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西和縣乞巧傳承人,目前像她這樣的傳承人在隴南還有不少,而類似她家這樣的乞巧點在西和就有200多個。採訪中記者還瞭解到,為了更好地傳承西和的乞巧文化,目前的西和的一些學校已經引入了乞巧文化傳承課程。

對隴南乞巧女兒節的保護傳承,參加活動的蒙曼表示:“乞巧節是民間的民俗活動,要把隴南的乞巧女兒節傳承下去,就一定要使這個節日在民間有生命力,不能讓它成為博物館裡的東西、成為儀式性的東西。一定要為它注入新的活力,讓它活在現代人的心裡,只有這樣,乞巧女兒節的精神才能傳承下去。活的乞巧,才是真正值得傳承下去的乞巧!”

大家都在看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袁鵬

在民間傳說中,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近年來,隨著西方情人節逐漸在國內受到追捧,七夕也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格外關注,特別是在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葉濤在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的發言中表示:一般的七夕活動主要是圍繞牛郎織女七夕相會而展開,男女主角二者不可或缺,而西和的七夕活動,中心內容是乞巧。

楊克棟說,乞巧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節俗,乞巧節傳承時間長,在漢代就有相關文字記載。西和的乞巧節在20世紀30年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非常盛行,20世紀80年代後逐漸恢復。西和的乞巧節流傳地域廣,是群體性的信仰民俗,參與主體主要為未婚女子,節俗有著完整的程式、儀式、內容,並且要持續7天8夜。西和的乞巧節是中華民族的乞巧節,兩千多年來中國女性唯一的一個節日,乞巧的最大價值觀就是“把你的巧給我,乞巧聰明智慧,過上幸福的生活。”

活的乞巧,才是值得傳承下去的乞巧

乞巧節是西和的女孩子們一年一度難得的歡樂時光。

8月22日是隴南市乞巧女兒節的第一天,在西和縣姜席鎮晚霞湖廣場,一隊隊身著盛裝的女孩子正在進行歌舞表演。

一位元老先生告訴記者:“今天的活動主要是唱巧和拜巧,就是要把最美好的祝福唱給巧娘娘,讓巧娘娘高興,這是我們西和的一種文化崇拜!”

帶著女兒參加活動的王海麗說:“我從小就參加乞巧女兒節的活動,那時候的活動主要是自發參加。女兒今年11歲,我給她報了教授乞巧舞蹈的特長班,今年是女兒第一次參加乞巧女兒節的活動。”

村民席蘭蘭家是村裡每年過乞巧節的乞巧點,記者看到,前一天晚上的迎巧活動中,巧娘娘已經被迎接到乞巧點,桌子上擺滿了供奉巧娘娘的祭品。

席蘭蘭還是一位“巧娘娘頭兒”,“巧娘娘頭兒”是傳統乞巧節活動中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一般由熱心乞巧、對乞巧程式、儀式內容熟悉的青年婦女擔任,這些人往往在村裡威信較高、富有經驗和組織能力。

近年來,隴南市已經連續舉辦了八屆乞巧女兒節,從對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的角度而言,這樣的活動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特別是伴隨著節會的開展,隴南乞巧女兒節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也更加多樣,在國內外的影響日益擴大。

而隨著近年來節會的舉辦,隴南民間的乞巧活動也得到了鼓勵與發展,像席蘭蘭這樣的乞巧活動組織者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2014年席蘭蘭還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西和縣乞巧傳承人,目前像她這樣的傳承人在隴南還有不少,而類似她家這樣的乞巧點在西和就有200多個。採訪中記者還瞭解到,為了更好地傳承西和的乞巧文化,目前的西和的一些學校已經引入了乞巧文化傳承課程。

對隴南乞巧女兒節的保護傳承,參加活動的蒙曼表示:“乞巧節是民間的民俗活動,要把隴南的乞巧女兒節傳承下去,就一定要使這個節日在民間有生命力,不能讓它成為博物館裡的東西、成為儀式性的東西。一定要為它注入新的活力,讓它活在現代人的心裡,只有這樣,乞巧女兒節的精神才能傳承下去。活的乞巧,才是真正值得傳承下去的乞巧!”

大家都在看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袁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