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公司+農戶養豬模式爆發,誰會成為下一個溫氏

銀合呂霄鵬

有媒體評出2016年影響中國農牧行業的十大事件,

其中一件是借助“公司+農戶”模式快速成長起來的廣東溫氏集團市值高達1532億元,甚至一度超過2000億元,成為最值錢的農牧企業,遠超排名第二的雙匯(691億)和新希望(336億),養豬規模全國第一、世界第二。不僅在農牧行業,溫氏的市值和盈利能力即使放在整個資本市場,那也是前幾十名,著實給我們畜牧業長了臉。另外一件大事是,各大飼料企業、養豬企業紛紛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或涉足或擴大養豬產業:新希望、正邦、天邦、唐人神、龍大、襄大、鐵騎力士等莫不如此,
公司+農戶的養豬模式好像在2016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睞,有場房、有經驗、信譽好的養殖戶一下子成了各大農牧企業爭先搶奪的資源。

圖1:部分上市農牧企業市值排名,

單位:億元。

實際上,“公司+農戶”的模式並不是在這兩年才出現的新事物,溫氏早在十多年前,正邦、正大等早在五六年前就開始了該模式的探索,只不過因為各種原因,只有溫氏堅持了下來,把這種模式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修得正果,並經過十多年的摸索與創新,在2015年上市之後得到了資本市場了巨大認可,創造了養殖業的財富神話。而這種模式之所以在這兩年又開始大受歡迎,

主要是基於這幾個原因:飼料企業競爭加劇,單純的飼料業務已很難保證不被擠下牌桌,必須通過涉足中游的養殖環節以保證利潤甚至活命;傳統的養豬企業也需要快速擴大規模佔領市場,守住自己的傳統優勢;不管是飼料企業還是養豬企業,自建豬場都是一種投資大、速度慢的笨方法,再加上2016年國家對養豬行業採取的強制性環保措施和趨緊的土地政策,
所以公司+農戶這種模式就成了各大公司快速進軍養豬環節的不二之選。

只不過,看起來完美的公司+農戶模式背後隱藏的風險一點都不小:農戶缺乏基本的誠信底線、豬週期帶來的巨大風險依然存在、野蠻成長起來的規模下面缺乏成熟的管理與風控體系、配套資源(豬苗、飼料獸藥、設備等)的品質能否跟得上擴張的速度等都不可忽視。畢竟,溫氏成功的背後,

是以全員持股、全產業鏈、巨額的創新投入、十幾年的摸索為前提的,盲目跟風搞“公司+農戶”很難走遠。

處在養豬業空前甚至是絕後的大變革的今天,公司+農戶模式已經是勢在必行,也必將成為未來最為重要的養豬模式之一,那麼,企業該如何做,才能避免折戟沉沙,建立屬於自己的市場份額呢?今天我們就把通過對溫氏、特驅、龍大、海大、陽晨等一些涉足公司+農戶模式較早企業的調研,把他們的一些先進的管理模式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1.想發展公司+農戶,先建立相配套的產業資源。

為什麼發展公司+農戶的都是大公司呢,因為它需要的配套資源實在是太多了,擴繁場、飼料廠、甚至是獸藥廠與屠宰場一個不能少,少一個環節風險就增加一級:沒有擴繁場,豬苗的供應和品質就沒有保障;沒有飼料廠,成本就會大幅增加;沒有獸藥廠,豬群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問題就得不到保障;沒有屠宰場,就會在行情低迷的時候陷入被動,失去話語權。可見,發展公司+農戶絕不是一般小公司能玩轉的商業模式,而是需要許多環節的資源進行配套,尤其是基地(擴繁場)和飼料廠,幾乎是這一模式的標配,那些沒有任何相關資源,卻打著公司+農戶旗號的公司無疑是想空手套白狼的流氓行為,對自身、對農戶的風險都是巨大的。

2.從開戶申請到放苗,再到毛豬上市、結算,任何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

圖2: 公司+農戶模式的流程圖

圖2是公司+農戶養豬模式的一個大致流程,每個公司都大同小異,那麼差距在哪呢,為什麼溫氏的毛豬成本能控制在6元/斤左右,而有的企業會高達7元/斤甚至更高呢?秘密當然在於對每個環節細節的管理。比如開戶申請環節,對農戶加盟標準的高低就直接影響到他是否能把豬養好;比如對豬舍的硬體要求:溫氏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花大價錢對合作農戶的豬舍進行智慧化改造了,其現代化程度比很多規模化豬場還要高。

在所有環節當中,最為重要的是技術員對每個農戶的日常巡檢服務。巡檢的內容包括:放苗前農戶豬舍的各項指標是否嚴格達標;日常飼養過程中,豬群採食量、環境參數是否異常;是否嚴格按照防疫保健方案執行;是否存在私自淘汰豬只、換料等行為;是否投放違禁藥物等。技術員每次對農戶的巡檢是應付了事,還是事無巨細,有一套科學的監管體系,對公司與農戶最終的效益都有直接影響。為了實現對技術員服務過程的的管理與監管,溫氏等一些管理比較先進的企業都使用自己開發的巡檢管理軟體,技術員需要把每次上門服務的時間、地點、服務內容等通過APP進行上傳記錄,以便公司抽查技術員的服務是否到位,大大提高了巡檢管理的制度執行力,而正邦、龍大等公司則是選擇與北京銀合這樣的專業軟體公司合作開發類似的系統。

對細節的要求不同造成的後果自然也是天壤之別,管理不到位的話,農戶根據行情偷偷賣豬、換飼料等種種小動作就很難避免。當整個國民誠信體系都不成熟,農村商業文明還沒建立起來的時候,更加科學、全面、嚴格的制度以及管理軟體當然是最有效的。

3.有必要花錢建立一套資訊化管理系統。

在溫氏成功的背後,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溫氏擁有40多名博士,是將每年企業收入3%作為科研創新經費的研發投入。而在所有的科研專案上,資訊化與智慧化更是其重中之重。作為一名在中國養豬業資訊化領域埋頭深耕了十餘年的從業者,我想多說一些這方面的情況。

中國養殖業的資訊化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本世紀初以中國農業大學與南京豐頓共同研發的GPS、GBS等單機版豬場生產管理或種豬育種軟體,以及財務軟體為代表的部門級資訊化應用。這些軟體至今還在種豬企業或一些中小規模的豬場有較高的普及率。

第二階段大致是2008年—2014年,一些集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財務管理等整體解決方案型產品開始受到大型農牧企業的歡迎。上市企業當中如南京雨潤、山東龍大、江西正邦,或者後起之秀如江西綠環、湖南龍華等也都是在此期間與北京銀合開始了豬場ERP系統的建設與探索。以發展農戶為主的廣東溫氏的資訊化也起步於這時候,他們選擇了與金蝶“標準產品+開發平臺+個性開發”的合作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購買金蝶的開發平臺及部分標準化的功能模組,然後大部分功能由自己的團隊來實現,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縱觀所有行業ERP實施成功率普遍都不高的現實環境下,溫氏的成功的確具有標杆性的意義。當然,成功的背後是溫氏在這方面的巨大投入,據說其在資訊化方面的累計投入已經數以億計,資訊中心擁有自己的一棟樓,這在資訊化並沒有被大多數企業上升到戰略層面的農牧行業,的確顯得有點酷。

第三階段大概是2014年至今,互聯網+大有顛覆一切舊有商業秩序的架勢,從50後到90後,從企業家到創業者,言必稱互聯網、顛覆、B2B、互聯網金融等。農牧企業自然也不敢落伍,以大北農、新希望、傲農等為代表的農牧公司高舉互聯網+戰略大旗,開始了一場互聯網+養豬的賽道卡位戰,豬場SAAS、飼料獸藥電商、互聯網金融等創業企業也紛紛誕生,養豬行業真正成了產業互聯網風口的那頭豬。

話說回來,為什麼說資訊化系統對於對於公司+農戶養豬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標配工具呢?最重要的是通過資訊化系統,不但可以將農戶從開戶申請到肥豬銷售(目前農戶基本都是養肥豬,個別除外,如四川特驅)的每一個環節都固化,減少人為干預,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滿足企業的管理層通過系統即時掌控每個農戶的養殖情況,一旦出現異常可迅速進行追查,防治農戶發生大的養殖損失,甚至是養殖過程中的舞弊行為。另外,每一批肥豬養完之後,通過資訊化系統,企業可以通過大資料分析每個農戶養的好壞,並查找原因,最終通過日積月累的資料積累,改善某些技術環節,或者放棄與某些農戶的合作。

4.資金和團隊,一個都不能少。

資金和人才是在商業模式成立的前提下最為重要的企業兩翼,在其他行業如此,在公司+農戶養豬行業更是如此。雖然這種模式的養豬不比自建豬場那麼重資本,但對資金的要求依然很高,比如前期高額的種苗、飼料等投入,以及在市場低迷時受合同保護價影響給農戶的銷售結算壓力等,若沒有強大的資金實力,一波低迷的行情就可能使企業資金鏈斷裂。因為牽涉到廣大農戶,影響會非常大。有的企業會聯合銀行或金融機構為農戶申請貸款,企業作為農戶的擔保人,申請的資金專款專用,用於豬舍建設或購買飼料,這種供應鏈金融模式雖然可以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但是因為農戶的征信較難,所以對企業的實力要求就很高,有的銀行或金融機構興趣並不是很大。但越來越多樣化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出現,還是讓公司與農戶看到了更多的貸款可能性。

至於這方面的人才,除了溫氏一批較早出來的從業者到了同行企業之外,大多數企業並沒有現場的職業經理人可用,只能自己交學費培養。人才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擴張速度,不過隨著規模化養殖速度的加快,以及各大龍頭企業人才培養機制的不斷完善,相信人才問題不會成為阻礙這一模式發展的主要障礙。

中國養豬業正在經歷豬被馴化以來最劇烈、最快速的變革時代,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城市居民的消費升級也已初具規模。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十年,國內將出現年出欄5000萬頭生豬規模的巨無霸企業,而養豬的結構,也將由現在的“兩分大型養豬企業+四分規模化豬場+四分散戶”格局,演變為“大型養豬企業、公司+農戶、家庭農場”三足鼎立的局面。誰能在大變革時代成為行業翹楚,除了現有的成績、資本、管理等因素,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徑似乎更有決定性作用,而身處這個產業中的每一位,都不可能只是一名吃瓜群眾,而是必將與這滔滔江水一般的變革一起,奔向未來。

把他們的一些先進的管理模式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1.想發展公司+農戶,先建立相配套的產業資源。

為什麼發展公司+農戶的都是大公司呢,因為它需要的配套資源實在是太多了,擴繁場、飼料廠、甚至是獸藥廠與屠宰場一個不能少,少一個環節風險就增加一級:沒有擴繁場,豬苗的供應和品質就沒有保障;沒有飼料廠,成本就會大幅增加;沒有獸藥廠,豬群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問題就得不到保障;沒有屠宰場,就會在行情低迷的時候陷入被動,失去話語權。可見,發展公司+農戶絕不是一般小公司能玩轉的商業模式,而是需要許多環節的資源進行配套,尤其是基地(擴繁場)和飼料廠,幾乎是這一模式的標配,那些沒有任何相關資源,卻打著公司+農戶旗號的公司無疑是想空手套白狼的流氓行為,對自身、對農戶的風險都是巨大的。

2.從開戶申請到放苗,再到毛豬上市、結算,任何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

圖2: 公司+農戶模式的流程圖

圖2是公司+農戶養豬模式的一個大致流程,每個公司都大同小異,那麼差距在哪呢,為什麼溫氏的毛豬成本能控制在6元/斤左右,而有的企業會高達7元/斤甚至更高呢?秘密當然在於對每個環節細節的管理。比如開戶申請環節,對農戶加盟標準的高低就直接影響到他是否能把豬養好;比如對豬舍的硬體要求:溫氏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花大價錢對合作農戶的豬舍進行智慧化改造了,其現代化程度比很多規模化豬場還要高。

在所有環節當中,最為重要的是技術員對每個農戶的日常巡檢服務。巡檢的內容包括:放苗前農戶豬舍的各項指標是否嚴格達標;日常飼養過程中,豬群採食量、環境參數是否異常;是否嚴格按照防疫保健方案執行;是否存在私自淘汰豬只、換料等行為;是否投放違禁藥物等。技術員每次對農戶的巡檢是應付了事,還是事無巨細,有一套科學的監管體系,對公司與農戶最終的效益都有直接影響。為了實現對技術員服務過程的的管理與監管,溫氏等一些管理比較先進的企業都使用自己開發的巡檢管理軟體,技術員需要把每次上門服務的時間、地點、服務內容等通過APP進行上傳記錄,以便公司抽查技術員的服務是否到位,大大提高了巡檢管理的制度執行力,而正邦、龍大等公司則是選擇與北京銀合這樣的專業軟體公司合作開發類似的系統。

對細節的要求不同造成的後果自然也是天壤之別,管理不到位的話,農戶根據行情偷偷賣豬、換飼料等種種小動作就很難避免。當整個國民誠信體系都不成熟,農村商業文明還沒建立起來的時候,更加科學、全面、嚴格的制度以及管理軟體當然是最有效的。

3.有必要花錢建立一套資訊化管理系統。

在溫氏成功的背後,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溫氏擁有40多名博士,是將每年企業收入3%作為科研創新經費的研發投入。而在所有的科研專案上,資訊化與智慧化更是其重中之重。作為一名在中國養豬業資訊化領域埋頭深耕了十餘年的從業者,我想多說一些這方面的情況。

中國養殖業的資訊化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本世紀初以中國農業大學與南京豐頓共同研發的GPS、GBS等單機版豬場生產管理或種豬育種軟體,以及財務軟體為代表的部門級資訊化應用。這些軟體至今還在種豬企業或一些中小規模的豬場有較高的普及率。

第二階段大致是2008年—2014年,一些集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財務管理等整體解決方案型產品開始受到大型農牧企業的歡迎。上市企業當中如南京雨潤、山東龍大、江西正邦,或者後起之秀如江西綠環、湖南龍華等也都是在此期間與北京銀合開始了豬場ERP系統的建設與探索。以發展農戶為主的廣東溫氏的資訊化也起步於這時候,他們選擇了與金蝶“標準產品+開發平臺+個性開發”的合作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購買金蝶的開發平臺及部分標準化的功能模組,然後大部分功能由自己的團隊來實現,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縱觀所有行業ERP實施成功率普遍都不高的現實環境下,溫氏的成功的確具有標杆性的意義。當然,成功的背後是溫氏在這方面的巨大投入,據說其在資訊化方面的累計投入已經數以億計,資訊中心擁有自己的一棟樓,這在資訊化並沒有被大多數企業上升到戰略層面的農牧行業,的確顯得有點酷。

第三階段大概是2014年至今,互聯網+大有顛覆一切舊有商業秩序的架勢,從50後到90後,從企業家到創業者,言必稱互聯網、顛覆、B2B、互聯網金融等。農牧企業自然也不敢落伍,以大北農、新希望、傲農等為代表的農牧公司高舉互聯網+戰略大旗,開始了一場互聯網+養豬的賽道卡位戰,豬場SAAS、飼料獸藥電商、互聯網金融等創業企業也紛紛誕生,養豬行業真正成了產業互聯網風口的那頭豬。

話說回來,為什麼說資訊化系統對於對於公司+農戶養豬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標配工具呢?最重要的是通過資訊化系統,不但可以將農戶從開戶申請到肥豬銷售(目前農戶基本都是養肥豬,個別除外,如四川特驅)的每一個環節都固化,減少人為干預,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滿足企業的管理層通過系統即時掌控每個農戶的養殖情況,一旦出現異常可迅速進行追查,防治農戶發生大的養殖損失,甚至是養殖過程中的舞弊行為。另外,每一批肥豬養完之後,通過資訊化系統,企業可以通過大資料分析每個農戶養的好壞,並查找原因,最終通過日積月累的資料積累,改善某些技術環節,或者放棄與某些農戶的合作。

4.資金和團隊,一個都不能少。

資金和人才是在商業模式成立的前提下最為重要的企業兩翼,在其他行業如此,在公司+農戶養豬行業更是如此。雖然這種模式的養豬不比自建豬場那麼重資本,但對資金的要求依然很高,比如前期高額的種苗、飼料等投入,以及在市場低迷時受合同保護價影響給農戶的銷售結算壓力等,若沒有強大的資金實力,一波低迷的行情就可能使企業資金鏈斷裂。因為牽涉到廣大農戶,影響會非常大。有的企業會聯合銀行或金融機構為農戶申請貸款,企業作為農戶的擔保人,申請的資金專款專用,用於豬舍建設或購買飼料,這種供應鏈金融模式雖然可以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但是因為農戶的征信較難,所以對企業的實力要求就很高,有的銀行或金融機構興趣並不是很大。但越來越多樣化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出現,還是讓公司與農戶看到了更多的貸款可能性。

至於這方面的人才,除了溫氏一批較早出來的從業者到了同行企業之外,大多數企業並沒有現場的職業經理人可用,只能自己交學費培養。人才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擴張速度,不過隨著規模化養殖速度的加快,以及各大龍頭企業人才培養機制的不斷完善,相信人才問題不會成為阻礙這一模式發展的主要障礙。

中國養豬業正在經歷豬被馴化以來最劇烈、最快速的變革時代,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城市居民的消費升級也已初具規模。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十年,國內將出現年出欄5000萬頭生豬規模的巨無霸企業,而養豬的結構,也將由現在的“兩分大型養豬企業+四分規模化豬場+四分散戶”格局,演變為“大型養豬企業、公司+農戶、家庭農場”三足鼎立的局面。誰能在大變革時代成為行業翹楚,除了現有的成績、資本、管理等因素,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徑似乎更有決定性作用,而身處這個產業中的每一位,都不可能只是一名吃瓜群眾,而是必將與這滔滔江水一般的變革一起,奔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