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朝末年,不裹小腳的女學生,劉海髮型比肩現在

興辦女學,廢除纏足,這是中國女權運動得以開展並取得實質進展的重要標誌。

1860年到1907年,廣州大約出現了約40所女子教會學校。辛亥革命前後,廣州已有10萬女學生。

潮流這東西肯定是輪回的,看看這張清末女學生照就知道了。精剪的沙宣齊頭髮簾,是帥氣自信的代言;額前的長劉海高高的吹起,是硬氣十足的90範,

不知道在髮膠沒普及前,當時的髮型師用了什麼魔法;蕾絲鉤花邊鏤空韓版裝飾蝴蝶結衣領圍,混搭著傳統的滿族旗袍

晚清女學,自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就已開始,至十九世紀末,傳教士開辦的女學堂在全國各地已有數百所。這類學校的學生,

基本上是下層平民階層的女兒,或者是孤兒,女學沒能影響到中國上流社會。 1881年北京慕貞女校的師生。

到1875年,全國教會學校總數達800所,學生達兩萬人。到19世紀90年代,教會學校進一步增加到2000所,學生4萬人之多。這些學校全部 要求解放天足,也就是不纏小腳。

這些學校不僅免收學費,還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費,學生主要為貧苦教徒子弟或無家可歸的乞丐。1892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的學生。


1864年,美國傳教士狄考文及其夫人在登州設立蒙養學堂,招收6名貧家子弟,施以基本的西學教育和宗教教育,學制六年。

這就是登州文會館的前身。1877年,學堂定名登州文會館,學制六年,被認為是最早的教會大學。

1900年,浙江溫州,女子學校

1904年,北京慕貞女校的學生

1907年3月8日,清政府頒佈了《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奏定女子師範學堂章程》,規定了女子學堂分為初、高兩等,學制各4年,凡是女子學堂學生,一律禁止纏足;每縣州必設立女子師範一所,初辦可由官府籌設,並允許民辦,學制亦為4年。 1910年北京慕貞女校的女學生

這大大地鼓勵了地方官吏辦學的積極性,使舉辦女學成為地方政府的時髦之舉。 1911年,北京

這大大地鼓勵了地方官吏辦學的積極性,使舉辦女學成為地方政府的時髦之舉。 1911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