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溫暖的牽掛 前行的力量:15年前,習近平深情地為一名老戰士捐款

溫暖的牽掛 前行的力量

編者的話

閩山閩水,春暖情深。在全省人民奮力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以優異成績喜迎黨的十九大之際,本報《喜迎黨的十九大》系列報導今天啟動,

推出第一個專欄《向總書記說說心裡話》。

福建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第二故鄉。在福建長達十七年多的工作中,習近平同志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為福建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和党的建設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重要的思想和實踐源頭。福建人民對習總書記懷有深厚的感情,在貫徹落實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

以最大的自覺勇於擔當,用“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的偉大實踐和豐碩成果,回報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不負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我們將通過系列報導,追尋總書記當年在閩的探索與實踐腳步,圍繞總書記來閩考察和對福建工作的指示與囑託,回顧總書記對福建人民的親切關懷和深厚感情,書寫新福建建設的精彩華章,抒發八閩兒女對總書記的深情厚誼,
推動全省上下更加自覺深入地學習貫徹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增強看齊意識,凝聚發展合力,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熱忱歡迎廣大讀者為我們提供線索,參與互動。福建日報新聞用戶端《新福建》、東南網等新媒體同時開闢專欄,敬請關注。

東南網3日27日訊

故事重播

15年前,

習近平深情地為一名老戰士捐款

記錄者說:有牽掛,就有溫暖

本報2002年6月10日3版

“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今年元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說,“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這樣的牽掛,

由來已久!

作為一名曾被“牽掛”的人,32歲的陳翔宇聆聽新年賀詞,心潮澎湃!他此生難忘,15年前,在全家面臨困境之際,是黨和政府的直接關懷、是習近平的牽掛和資助、是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馳援救急,幫其渡過難關。他和弟弟得以繼續學業,發憤努力,從此改變命運。

陳翔宇的爺爺——李朝金(原名陳四境),一位參加過渡江戰役、定海戰役的三野老戰士,多次榮立戰功。退伍返回家鄉仙遊縣榜頭鎮象塘村後,

隱功埋名數十載,晚年卻不幸和兒子雙雙罹患癌症,因家貧無錢治療。全家六口人只有兒媳婦一個勞動力,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民政部門發放的每月163元的撫恤金。那一年,陳翔宇讀高二,弟弟在小學畢業班,兄弟倆面臨輟學。

2002年6月,福建日報以《一個三野老戰士的多舛命運》為題,報導李朝金一家的困境,牽動了社會各界的心。

本報2002年7月1日2版

時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習近平看到這篇報導後,高度重視。2002年6月18日,習近平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1000元,委託福建日報記者轉交到李朝金這位83歲老人手裡。同時,對相關問題作出重要批示:“像李朝金這樣為革命勝利負過傷、流過血的老退伍軍人,應該讓他們同其他老人一樣有一個幸福的晚年。莆田市、仙遊縣、榜頭鎮三級政府和民政部門雖然已給予了相應救助,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政府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努力。此類事情社會上時有發生,應想辦法建立一種社會救助機制,在各級民政部門加大對病、殘和‘五保’人員等社會困難群體進行扶持的同時,也發動社會各界及時對他們進行救助。”

根據習近平的批示精神,省裡要求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現行的低保制度,建立上下溝通、多方關心、形成合力的救助機制;同時,要求民政部門發揮職能,組織、協調、宣傳、發動社會各界包括有關社會團體,救助困難群眾。

隨後,莆田市的各級黨政領導前往李朝金家慰問,解其燃眉之急。仙遊縣廣泛發動社會各界結對幫扶困難黨員、救助困難群眾,積極探索建立長效幫扶機制。榜頭鎮黨委召開專題會議,形成《關心困難群體,舉一反三完善社會救助機制》的決議,對困難群體進行調查摸底,造冊登記,開展各種幫扶活動,使全鎮範圍內的困難群眾都得到關心和幫助。

病榻前的李朝金老淚縱橫:“為窮人求解放,多少戰友犧牲了生命,我只不過出了一點力,受了幾次傷。到了晚年,黨和政府還這麼關心我,省長還這麼關心我,我真的很感動。”

他最牽掛的兩個孫子的求學問題,得到了結對幫扶解決。2002年7月8日淩晨,李朝金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15年過去了,困難群眾始終是習近平最牽掛的人。其深厚的為民情懷,也在福建得以延續。

建立基本的社會救助制度,確保困難群眾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成為多年來福建各級黨政部門的實際行動。歷任省委省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辦好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專案。連續五年來,我省涉及民生支出占到公共財政支出的70%以上。

心系困難群眾,情牽百姓冷暖。在新形勢下,省委書記尤權反復叮囑各級民政部門“真正做到以大愛之心、愛民之心做好民政工作”,把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心傳導下去,把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到實處。省長于偉國也多次強調,“全面提升民政保障能力和社會服務水準,推動民政工作適應形勢變化、符合發展趨勢,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據瞭解,2016年,我省下達各項社會救助資金23.33億元,比上年增長36.4%。全省農村低保省定最低標準由2300元提高到2650元,城市低保、農村低保物件年人均補助水準同比分別提高14%、17%;醫療救助籌資標準由救助物件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400元,實施醫療救助260多萬人次;臨時救助資金按戶籍人口每人每年7元的標準籌集,實施臨時救助13.03萬人次。

回訪一

一封熾熱的沒有發出去的信

親歷者說:有牽掛,就有希望

時光荏苒,15年間,昔日寡言靦腆的寒門學子成長為務實樂觀的工程師。三野老戰士李朝金的大孫子陳翔宇在廈門成家立業,成了兩個娃的爹。

3月16日,春雨霏霏。陳翔宇像往常一樣,7時許就和妻子一起出門上班。他來到位於廈門象嶼保稅區B匝道下穿鐵路專案經理部,辦公室案頭上整整齊齊擺著一摞摞的圖紙和工程驗收材料。供職於中鐵二十四局福建鐵路建設有限公司已有10年,從去年4月起,他成為該項目的副經理,每天和工人一起起早摸黑,為的就是讓工程順利推進。

上午9時許,在位於廈門集美區杏林街道的家裡,廚房裡的燉盅“突突”地冒著熱氣。陳翔宇的母親陳玉生一手抱著7個月大的小孫女,一手拎著菜,剛進家門,便接到丈夫陳金先從老家仙遊縣榜頭鎮象塘村打來的電話:“家裡母雞下了20來個土雞蛋啦,等清明回來,帶去給小叮噹吃。”小叮噹是他們的大孫女,今年3歲,陳玉生剛把她送到隔壁的社區幼稚園。

三年前,陳翔宇雙喜臨門:搬了新家,大女兒出生。他把父母從仙游接到廈門共同生活。父親陳金先如今不時返回老家,在老宅裡養養雞種種菜,讓遠在廈門的妻兒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

這是一戶普通人家的幸福生活。然而,就是這種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對於陳翔宇一家來說,曾經是一種奢望!

陳翔宇怎能忘記,當年全家陷入絕境時,他躲到屋後掩面而泣,以為輟學打工的命運已經降臨。是那場牽掛,拯救了他們。在得到習近平的捐款救助和有關各方的幫扶後,他們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2003年,陳翔宇參加高考,如願考上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5年後,弟弟陳翔凡考上了福建農林大學。

陳翔宇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從大二那年開始,他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在每天多達11節的繁重課業下,堅持勤工儉學,加倍付出努力,順利完成學業。

畢業後,為方便照顧父母,陳翔宇回到福建,應聘到專業對口的中鐵二十四局福建鐵路建設有限公司。剛參加工作,每月領到手的工資只有一千多元,為節省費用,他餐宿都在工地上。全年無休,長時間地做測量、實驗,甚至現場作業,他在艱苦的崗位上奮鬥著。他的目標是:每月為已邁進大學的弟弟提供500元生活費;爭取早日還清總共1.6萬元的助學貸款。彼時,早年一度喪失勞動能力的父親留守老家,母親則靠打零工貼補家用。

畢業3年後,陳翔宇終於靠自食其力還清了助學貸款,成了家中的頂樑柱。他腳踏實地投身工作,參與了廈門BRT、成功大道、地鐵工程等專案的建設,從一名見習生逐漸成長為項目技術負責人和管理者,並考取了住建部一級建造師合格證書。

談及個中艱辛,陳翔宇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這些苦都不算什麼,畢竟我還有打拼的機會。假如當年輟學了,那我連這些‘吃苦’的機會也沒了。”

是的,當初的牽掛,給了他無盡的希望!

廈門象嶼保稅區B匝道下穿鐵路專案經理許孫珍,和陳翔宇共事多年。他眼中的陳翔宇,是個人緣好、脾氣好,懂技術、能吃苦的小夥子。平時若有同事工作上需要幫忙,他從不推託。許孫珍告訴記者,翔宇的妻子也是公司裡的員工,他家裡家外的“模範”在公司裡出了名,“原來,是曾經的經歷,讓他更加珍惜現在的一切。”

多年來,陳翔宇不會忘卻,是政府的幫扶和社會各界的關愛,改寫了他的命運。如今,他力所能及地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堅持每年義務獻血。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他也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積極參與捐款。

時至今日,每年春節,他都堅持給當初留過聯繫方式的愛心人士打電話拜年、報平安。小小舉動,寥寥數語,飽含了一名勵志青年的感恩之情。

回訪中,陳翔宇打開電腦,那裡藏著他的一個小秘密——一封沒有發出去的信,寫給敬愛的習總書記。他把這份感激之情藏在心底裡,藏在電腦裡,也以此來勉勵自己。信中,這位淳樸的青年寫下了這樣熾熱的語句:“總書記,感謝您當年的牽掛與直接資助,激勵我成了懷揣夢想的我!十年寒窗苦讀,十年拼搏奮鬥,我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懷揣夢想努力工作。我夢想擁有幸福的家,用心和愛去守護著它;夢想擁有自己的事業,為之奮鬥一生;夢想擁有一份能力,去回報社會。磨難從來不能打垮一個懷揣夢想的人,只會讓夢想者更加堅強和勇敢。十年的工作經歷,我見證了廈門的發展。作為建設者,我也為之自豪和驕傲。我們都在追夢的路上,大家的夢彙聚到一起就是一個城市的夢想,一個國家的夢想。每個人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也是祖國實現偉大復興的過程。我將不懈努力!”

回訪二

貧困救助從黨內關懷向社會幫扶拓展

實踐者說:有牽掛,就有動力

當年,習近平同志心系困難群眾作出的重要批示,在仙遊縣引發強烈反響。在廣泛發動社會各界結對幫扶困難黨員、救助困難群眾的同時,仙遊縣積極探索建立長效幫扶機制。2004年6月,仙遊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十多年來,通過促進會這一平臺,整合社會資源,開展結對幫扶,並為困難黨員群眾提供生產技術培訓、創業小額信貸等常態性服務,説明困難群體擺脫困境,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一年到頭就守著那幾塊山地、林地,溫飽都成了問題,哪能帶領群眾奔小康?”曾經有老區基點村的幹部感歎道,村集體沒收入,每年就盼著上級黨組織送來慰問金、慰問品。

仙游是個有百萬人口的農業大縣,貧困群眾大都集中在山區的36個老區基點村。如何因地制宜幫助老區基點村困難群眾和黨員走出困境?這是仙游縣領導的牽掛。2008年,仙游縣以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為平臺,引進世界500強的正大集團落戶興泰山區,並聯合老區基點村,創辦了百信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發展現代養殖業。與傳統家庭養殖不同,正大集團採用的是現代化的生態養殖技術,生豬養殖存活率高,出欄率也高。促進會每年都有150萬元的利潤,參股的老區基點村由原先省直部門掛鉤幫扶的8個村增至36個。

鐘山鎮汾山村是個老區重點貧困村,全村895個人口,分散在4個自然村裡,

連接自然村的村道就有20公里。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能外出打工的都外出打工了,村裡還有21戶無法外出打工的,成了貧困戶。因為沒有村集體收入,以前幫扶救助困難群眾都得靠上級黨委政府或掛鉤幫扶的單位,就連村道修補、路燈更換等公益性的小開支,也得借錢墊付。2009年,汾山村把當時省信訪局掛鉤幫扶的30萬元扶貧資金作為股金入股百信農業公司後,每年都能領到4.5萬元紅利。“有了這筆固定分紅,慰問幫扶困難老黨員和困難群眾就不愁沒錢了,每年還可以為群眾多辦一些公益性的實事。”村支書蔣文意高興地說。

“一時的救濟,改變不了貧困現狀。要讓困難黨員幹部先富起來,做給黨員看,帶著群眾幹。”縣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會長鄭宗金說,聯合創辦百信農業公司,不僅實現了從資金幫扶到項目幫扶的轉變,也為幫扶提供了一個示範基地。據瞭解,促進會依託百信現代農業培訓基地,從原先的養殖培訓拓展到黨員創業、經營和就業技術培訓。到2015年底,已舉辦10期生產技能培訓班,培訓農村黨員幹部1765人次,實施創業項目38個,帶動農民3000余人,每年實現增收300多萬元。

為鼓勵困難黨員群眾創業先富,並帶領其他困難群眾擺脫貧困,仙遊縣扶貧濟困促進會還聯合縣農信聯社等金融部門,實施党建富民金融服務工程,由促進會貼息、縣農村信用聯社提供貸款,幫助解決困難黨員群眾創業初期資金籌措難題。

度尾鎮中峰村貧困黨員黃長志就是這一服務工程的受益者。2010年,他在2萬元小額貼息貸款的資助下,開辦了水晶工藝品作坊,年收入60多萬元。之後,他還接收村裡6名困難家庭子女就業,每人每月工資平均4000多元。2015年,他又在9萬元小額貼息貸款的助力下,擴大生產規模,預計年收入可達100多萬元。據瞭解,至2015年7月,仙游縣農村信用聯社已累計發放小額信用貼息貸款6.9756億元,受益黨員群眾達1.4538萬戶,補助貼息478.5萬元。

窮時有人幫,富了做公益。在縣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的大力推動下,仙遊縣貧困救助活動從黨內關懷向社會幫扶拓展,全縣助學幫扶蔚然成風。在促進會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支持下,“愛心老人”曾德梅先後募集助學款3800多萬元,共有2萬多個貧困生受益。

如今,仙游還湧現了海綿團、古道公益仙遊站、仙游愛心幫幫團、仙遊義工服務隊等四大民間公益組織。正如由“80後”“90後”年輕人組成的海綿團所宣稱的那樣:希望如海綿一樣凝聚愛心,在社會需要時釋放愛意。

本報2002年7月1日2版

時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習近平看到這篇報導後,高度重視。2002年6月18日,習近平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1000元,委託福建日報記者轉交到李朝金這位83歲老人手裡。同時,對相關問題作出重要批示:“像李朝金這樣為革命勝利負過傷、流過血的老退伍軍人,應該讓他們同其他老人一樣有一個幸福的晚年。莆田市、仙遊縣、榜頭鎮三級政府和民政部門雖然已給予了相應救助,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政府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努力。此類事情社會上時有發生,應想辦法建立一種社會救助機制,在各級民政部門加大對病、殘和‘五保’人員等社會困難群體進行扶持的同時,也發動社會各界及時對他們進行救助。”

根據習近平的批示精神,省裡要求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現行的低保制度,建立上下溝通、多方關心、形成合力的救助機制;同時,要求民政部門發揮職能,組織、協調、宣傳、發動社會各界包括有關社會團體,救助困難群眾。

隨後,莆田市的各級黨政領導前往李朝金家慰問,解其燃眉之急。仙遊縣廣泛發動社會各界結對幫扶困難黨員、救助困難群眾,積極探索建立長效幫扶機制。榜頭鎮黨委召開專題會議,形成《關心困難群體,舉一反三完善社會救助機制》的決議,對困難群體進行調查摸底,造冊登記,開展各種幫扶活動,使全鎮範圍內的困難群眾都得到關心和幫助。

病榻前的李朝金老淚縱橫:“為窮人求解放,多少戰友犧牲了生命,我只不過出了一點力,受了幾次傷。到了晚年,黨和政府還這麼關心我,省長還這麼關心我,我真的很感動。”

他最牽掛的兩個孫子的求學問題,得到了結對幫扶解決。2002年7月8日淩晨,李朝金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15年過去了,困難群眾始終是習近平最牽掛的人。其深厚的為民情懷,也在福建得以延續。

建立基本的社會救助制度,確保困難群眾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成為多年來福建各級黨政部門的實際行動。歷任省委省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辦好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專案。連續五年來,我省涉及民生支出占到公共財政支出的70%以上。

心系困難群眾,情牽百姓冷暖。在新形勢下,省委書記尤權反復叮囑各級民政部門“真正做到以大愛之心、愛民之心做好民政工作”,把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心傳導下去,把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到實處。省長于偉國也多次強調,“全面提升民政保障能力和社會服務水準,推動民政工作適應形勢變化、符合發展趨勢,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據瞭解,2016年,我省下達各項社會救助資金23.33億元,比上年增長36.4%。全省農村低保省定最低標準由2300元提高到2650元,城市低保、農村低保物件年人均補助水準同比分別提高14%、17%;醫療救助籌資標準由救助物件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400元,實施醫療救助260多萬人次;臨時救助資金按戶籍人口每人每年7元的標準籌集,實施臨時救助13.03萬人次。

回訪一

一封熾熱的沒有發出去的信

親歷者說:有牽掛,就有希望

時光荏苒,15年間,昔日寡言靦腆的寒門學子成長為務實樂觀的工程師。三野老戰士李朝金的大孫子陳翔宇在廈門成家立業,成了兩個娃的爹。

3月16日,春雨霏霏。陳翔宇像往常一樣,7時許就和妻子一起出門上班。他來到位於廈門象嶼保稅區B匝道下穿鐵路專案經理部,辦公室案頭上整整齊齊擺著一摞摞的圖紙和工程驗收材料。供職於中鐵二十四局福建鐵路建設有限公司已有10年,從去年4月起,他成為該項目的副經理,每天和工人一起起早摸黑,為的就是讓工程順利推進。

上午9時許,在位於廈門集美區杏林街道的家裡,廚房裡的燉盅“突突”地冒著熱氣。陳翔宇的母親陳玉生一手抱著7個月大的小孫女,一手拎著菜,剛進家門,便接到丈夫陳金先從老家仙遊縣榜頭鎮象塘村打來的電話:“家裡母雞下了20來個土雞蛋啦,等清明回來,帶去給小叮噹吃。”小叮噹是他們的大孫女,今年3歲,陳玉生剛把她送到隔壁的社區幼稚園。

三年前,陳翔宇雙喜臨門:搬了新家,大女兒出生。他把父母從仙游接到廈門共同生活。父親陳金先如今不時返回老家,在老宅裡養養雞種種菜,讓遠在廈門的妻兒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

這是一戶普通人家的幸福生活。然而,就是這種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對於陳翔宇一家來說,曾經是一種奢望!

陳翔宇怎能忘記,當年全家陷入絕境時,他躲到屋後掩面而泣,以為輟學打工的命運已經降臨。是那場牽掛,拯救了他們。在得到習近平的捐款救助和有關各方的幫扶後,他們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2003年,陳翔宇參加高考,如願考上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5年後,弟弟陳翔凡考上了福建農林大學。

陳翔宇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從大二那年開始,他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在每天多達11節的繁重課業下,堅持勤工儉學,加倍付出努力,順利完成學業。

畢業後,為方便照顧父母,陳翔宇回到福建,應聘到專業對口的中鐵二十四局福建鐵路建設有限公司。剛參加工作,每月領到手的工資只有一千多元,為節省費用,他餐宿都在工地上。全年無休,長時間地做測量、實驗,甚至現場作業,他在艱苦的崗位上奮鬥著。他的目標是:每月為已邁進大學的弟弟提供500元生活費;爭取早日還清總共1.6萬元的助學貸款。彼時,早年一度喪失勞動能力的父親留守老家,母親則靠打零工貼補家用。

畢業3年後,陳翔宇終於靠自食其力還清了助學貸款,成了家中的頂樑柱。他腳踏實地投身工作,參與了廈門BRT、成功大道、地鐵工程等專案的建設,從一名見習生逐漸成長為項目技術負責人和管理者,並考取了住建部一級建造師合格證書。

談及個中艱辛,陳翔宇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這些苦都不算什麼,畢竟我還有打拼的機會。假如當年輟學了,那我連這些‘吃苦’的機會也沒了。”

是的,當初的牽掛,給了他無盡的希望!

廈門象嶼保稅區B匝道下穿鐵路專案經理許孫珍,和陳翔宇共事多年。他眼中的陳翔宇,是個人緣好、脾氣好,懂技術、能吃苦的小夥子。平時若有同事工作上需要幫忙,他從不推託。許孫珍告訴記者,翔宇的妻子也是公司裡的員工,他家裡家外的“模範”在公司裡出了名,“原來,是曾經的經歷,讓他更加珍惜現在的一切。”

多年來,陳翔宇不會忘卻,是政府的幫扶和社會各界的關愛,改寫了他的命運。如今,他力所能及地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堅持每年義務獻血。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他也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積極參與捐款。

時至今日,每年春節,他都堅持給當初留過聯繫方式的愛心人士打電話拜年、報平安。小小舉動,寥寥數語,飽含了一名勵志青年的感恩之情。

回訪中,陳翔宇打開電腦,那裡藏著他的一個小秘密——一封沒有發出去的信,寫給敬愛的習總書記。他把這份感激之情藏在心底裡,藏在電腦裡,也以此來勉勵自己。信中,這位淳樸的青年寫下了這樣熾熱的語句:“總書記,感謝您當年的牽掛與直接資助,激勵我成了懷揣夢想的我!十年寒窗苦讀,十年拼搏奮鬥,我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懷揣夢想努力工作。我夢想擁有幸福的家,用心和愛去守護著它;夢想擁有自己的事業,為之奮鬥一生;夢想擁有一份能力,去回報社會。磨難從來不能打垮一個懷揣夢想的人,只會讓夢想者更加堅強和勇敢。十年的工作經歷,我見證了廈門的發展。作為建設者,我也為之自豪和驕傲。我們都在追夢的路上,大家的夢彙聚到一起就是一個城市的夢想,一個國家的夢想。每個人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也是祖國實現偉大復興的過程。我將不懈努力!”

回訪二

貧困救助從黨內關懷向社會幫扶拓展

實踐者說:有牽掛,就有動力

當年,習近平同志心系困難群眾作出的重要批示,在仙遊縣引發強烈反響。在廣泛發動社會各界結對幫扶困難黨員、救助困難群眾的同時,仙遊縣積極探索建立長效幫扶機制。2004年6月,仙遊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十多年來,通過促進會這一平臺,整合社會資源,開展結對幫扶,並為困難黨員群眾提供生產技術培訓、創業小額信貸等常態性服務,説明困難群體擺脫困境,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一年到頭就守著那幾塊山地、林地,溫飽都成了問題,哪能帶領群眾奔小康?”曾經有老區基點村的幹部感歎道,村集體沒收入,每年就盼著上級黨組織送來慰問金、慰問品。

仙游是個有百萬人口的農業大縣,貧困群眾大都集中在山區的36個老區基點村。如何因地制宜幫助老區基點村困難群眾和黨員走出困境?這是仙游縣領導的牽掛。2008年,仙游縣以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為平臺,引進世界500強的正大集團落戶興泰山區,並聯合老區基點村,創辦了百信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發展現代養殖業。與傳統家庭養殖不同,正大集團採用的是現代化的生態養殖技術,生豬養殖存活率高,出欄率也高。促進會每年都有150萬元的利潤,參股的老區基點村由原先省直部門掛鉤幫扶的8個村增至36個。

鐘山鎮汾山村是個老區重點貧困村,全村895個人口,分散在4個自然村裡,

連接自然村的村道就有20公里。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能外出打工的都外出打工了,村裡還有21戶無法外出打工的,成了貧困戶。因為沒有村集體收入,以前幫扶救助困難群眾都得靠上級黨委政府或掛鉤幫扶的單位,就連村道修補、路燈更換等公益性的小開支,也得借錢墊付。2009年,汾山村把當時省信訪局掛鉤幫扶的30萬元扶貧資金作為股金入股百信農業公司後,每年都能領到4.5萬元紅利。“有了這筆固定分紅,慰問幫扶困難老黨員和困難群眾就不愁沒錢了,每年還可以為群眾多辦一些公益性的實事。”村支書蔣文意高興地說。

“一時的救濟,改變不了貧困現狀。要讓困難黨員幹部先富起來,做給黨員看,帶著群眾幹。”縣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會長鄭宗金說,聯合創辦百信農業公司,不僅實現了從資金幫扶到項目幫扶的轉變,也為幫扶提供了一個示範基地。據瞭解,促進會依託百信現代農業培訓基地,從原先的養殖培訓拓展到黨員創業、經營和就業技術培訓。到2015年底,已舉辦10期生產技能培訓班,培訓農村黨員幹部1765人次,實施創業項目38個,帶動農民3000余人,每年實現增收300多萬元。

為鼓勵困難黨員群眾創業先富,並帶領其他困難群眾擺脫貧困,仙遊縣扶貧濟困促進會還聯合縣農信聯社等金融部門,實施党建富民金融服務工程,由促進會貼息、縣農村信用聯社提供貸款,幫助解決困難黨員群眾創業初期資金籌措難題。

度尾鎮中峰村貧困黨員黃長志就是這一服務工程的受益者。2010年,他在2萬元小額貼息貸款的資助下,開辦了水晶工藝品作坊,年收入60多萬元。之後,他還接收村裡6名困難家庭子女就業,每人每月工資平均4000多元。2015年,他又在9萬元小額貼息貸款的助力下,擴大生產規模,預計年收入可達100多萬元。據瞭解,至2015年7月,仙游縣農村信用聯社已累計發放小額信用貼息貸款6.9756億元,受益黨員群眾達1.4538萬戶,補助貼息478.5萬元。

窮時有人幫,富了做公益。在縣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的大力推動下,仙遊縣貧困救助活動從黨內關懷向社會幫扶拓展,全縣助學幫扶蔚然成風。在促進會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支持下,“愛心老人”曾德梅先後募集助學款3800多萬元,共有2萬多個貧困生受益。

如今,仙游還湧現了海綿團、古道公益仙遊站、仙游愛心幫幫團、仙遊義工服務隊等四大民間公益組織。正如由“80後”“90後”年輕人組成的海綿團所宣稱的那樣:希望如海綿一樣凝聚愛心,在社會需要時釋放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