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郭德綱卻拜個沒名氣的乾瘦老頭為師?

郭德綱能成功,其可貴處之一,就是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其孤身抗群雄,自闖一片天的波折經歷,折射出的頑強品格令人折服。1990年代,郭德綱隻身創北京試圖在相聲界施展拳腳。

沒曾想卻被相聲界所不容納。其原因正是因為他沒有明確的師承。正在他一籌莫展的關鍵時刻,得到侯耀文的鼎力相助。在相聲界聲名顯赫的侯耀文慧眼識珠,力排眾議,毫不猶豫地收郭德綱為正式徒弟,這對於郭德綱來說,無疑等同於親手遞給他一張進入金光大道的通行證。郭德綱相聲的師父是侯耀文,這個是眾所周知,暫且不表。

今天要說的是郭德綱還有另一位,屬於評書門的師父叫金文聲。提起這位金文聲,對於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好像知之甚少,大家首先瞭解的不過是郭德綱和德雲社的年輕人伺候的一個老頭。沒怎麼聽說過。不像評書演員單田芳、田連元等等一個個廣播電視,如雷貫耳。可讓人覺得奇怪的是郭德綱對這個老頭畢恭畢敬,

孝順有加。天下乾瘦老頭多了,可偏偏只有他是大腕的師父,著實讓人不解。

細細探究,卻是細思極恐,讓人吃了一小驚。不得不佩服郭德綱之所以了得,是因為他拜了高人為師,此高人不是別人,正是這個似乎沒有多大名氣的乾瘦老頭金文聲。

原來,這金文聲是個藏龍臥虎的高人。他說評書,可以說,一點不比單田芳等名師的水準低。

他功底深厚,表演精彩。常演劇碼有《三劍俠》《響馬傳》《袁文會》《白宗巍墜樓《青紅幫演義》等。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天津曲藝團。初入團的金文聲以一折山東快書《武松趕會》,非同凡響的表演,令團裡成員馬三立、郭榮啟、駱玉笙諸位大師折服立住陣腳,在團裡擔綱說山東快書,幾年後又說評書,在京津地區頗有名氣。創作也不俗,六十年代,把《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等世界名著改編成長篇評書到上海的大學裡表演,
很多學生和教授都拿著書去聽。評書,相聲,快板、山東快書四門抱,演出創作俱佳,可謂才華橫溢。

還有更絕的是,他說評書,善於把控台下觀眾的情緒狀況,語速的快慢掌握,語調高低的拿捏,敘述的清晰,場面的緊張,對語言精熟老到的運用,

極大地調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傾聽時屏聲靜氣,精彩處掌聲雷動。一堂書下來,關鍵時刻到了。他在某個情節裡隨便加幾句煽情話,又把觀眾的心吊到嗓子眼。立馬刹住、本堂書結束。第二天,這些聽個半截的眾人,必然趕來聽後事分解。這便是金氏絕招——使扣。使扣的效果,是吸引住了觀眾,但也有副作用。觀眾過於關注,太被吸引,以至於有的留戀忘歸,耽誤本職工作,被老闆辭退。可見其粘力之大,粉絲之忠誠。已達超乎尋常。

說到這裡,也許你會問,既然他這麼牛,為什麼沒有一點名氣?比起單田芳,田連元,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是的,他只是在京津一帶有點名氣,全國的觀眾並不熟悉。原因是他的節目沒有上過廣播電視。這一點,跟他個人的觀念,和對藝術的堅持大有關係。當馬三立、侯寶林和單田芳、田連元,劉蘭芳紛紛錄節目上電視,運用新興媒體鋪天蓋地,廣泛傳播,萬人空巷,一播成名。但是,金文聲卻堅持在小劇場說評書。他認為,評書只能跟觀眾面對面說,這才能把自己的情緒真實地傳達給觀眾、觀眾喜歡的也是這種現場直播的感覺,而上了電視,螢屏內外成了兩張皮,電視上演他的節目,下麵的有一搭沒一搭地看,互不交流,哪裡來的氣場?怎麼會有真的感覺?還有使扣,電視每集結束,也總來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個只是時間到,你看不看,想不想聽下回,他都是這樣程式化,一成不變的。而現場卻是富有變化的使扣,情節設置和語言運用是你想不到的。基於此,當然就無緣電視了。默默無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種情況的藝術表現形式,也許就是民間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吧,沒有現代網路媒體的運作,也許會慢慢地無可挽回地蒸發在物欲橫流的商品世界裡。悄無聲息。

這樣的結果到底沒有出現,因為來了郭德綱。九十年代,闖蕩北京的郭德綱一段時間給在北京說評書的金文聲說開場。心比天高的郭德綱對這個乾瘦的老頭尊愛有加,奉若親爹。其虛心誠懇和聰穎天資打動了金文聲,金文聲對他也是傾心指點。兩人私下以父子相稱。1999年正式拜金文聲為師。金文聲欣然滿足郭德綱多年願望。經過恩師耳提面命,手把手的指導,藝術上日漸成熟提高,再加上個人努力,終成大器。他繼承完善並且加以提煉了前人的經驗和絕技,而且真正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被老闆辭退。可見其粘力之大,粉絲之忠誠。已達超乎尋常。

說到這裡,也許你會問,既然他這麼牛,為什麼沒有一點名氣?比起單田芳,田連元,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是的,他只是在京津一帶有點名氣,全國的觀眾並不熟悉。原因是他的節目沒有上過廣播電視。這一點,跟他個人的觀念,和對藝術的堅持大有關係。當馬三立、侯寶林和單田芳、田連元,劉蘭芳紛紛錄節目上電視,運用新興媒體鋪天蓋地,廣泛傳播,萬人空巷,一播成名。但是,金文聲卻堅持在小劇場說評書。他認為,評書只能跟觀眾面對面說,這才能把自己的情緒真實地傳達給觀眾、觀眾喜歡的也是這種現場直播的感覺,而上了電視,螢屏內外成了兩張皮,電視上演他的節目,下麵的有一搭沒一搭地看,互不交流,哪裡來的氣場?怎麼會有真的感覺?還有使扣,電視每集結束,也總來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個只是時間到,你看不看,想不想聽下回,他都是這樣程式化,一成不變的。而現場卻是富有變化的使扣,情節設置和語言運用是你想不到的。基於此,當然就無緣電視了。默默無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種情況的藝術表現形式,也許就是民間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吧,沒有現代網路媒體的運作,也許會慢慢地無可挽回地蒸發在物欲橫流的商品世界裡。悄無聲息。

這樣的結果到底沒有出現,因為來了郭德綱。九十年代,闖蕩北京的郭德綱一段時間給在北京說評書的金文聲說開場。心比天高的郭德綱對這個乾瘦的老頭尊愛有加,奉若親爹。其虛心誠懇和聰穎天資打動了金文聲,金文聲對他也是傾心指點。兩人私下以父子相稱。1999年正式拜金文聲為師。金文聲欣然滿足郭德綱多年願望。經過恩師耳提面命,手把手的指導,藝術上日漸成熟提高,再加上個人努力,終成大器。他繼承完善並且加以提煉了前人的經驗和絕技,而且真正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