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封開:產業發展扶貧模式“種產銷”一條龍 農戶增收吃“定心丸”

近日,在封開縣平鳳鎮五一村,村民臉上都掛滿了笑容,

滿滿都是收穫的喜悅。原來,該村在今年3月份設立的茄子種植示範基地目前已進入了豐收階段,第一批種出的茄子已上市銷售,今年預計該村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約增加2900元。今年以來,封開縣圍繞精准扶貧工作目標,把產業幫扶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扶貧模式,努力實現強村富民。

“種產銷”一條龍服務

確保農民增收

封開縣平鳳鎮五一村茄子種植示範基地是該縣“公司+基地+農戶”立體產業發展扶貧示範點之一。

該鎮結合鎮情、民情、土情,謀劃建設五一村茄子種植示範基地,並成功與德慶縣創豐農牧發展有限公司達成合作,由該公司統一提供優質嫁接苗和技術指導。今年初,五一村與中山幫扶工作組以“公司+基地+農戶”為抓手,採取入股分紅形式,打造了五一村茄子種植示範基地,目前,該示範基地建設專案面積17畝,
種植優質茄子苗1萬多株,帶動貧困戶種植31畝、約2萬株。該專案在今年3月完成立項報批,從專案落地到效益產出,僅用了5個月。

五一村種植的茄子剛剛上市,德慶縣創豐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就到基地按協定價收購蔬菜,解決了產品市場銷售問題,讓種植戶有了“定心丸”。據悉,茄子是一年生植物,以一周為一個採摘週期,採摘期最高可達7個月。

記者瞭解到,該基地把每年收益的50%作為貧困戶入股分紅,

平均分配至該村27戶貧困戶、97名貧困人口;其餘的收益繼續投入基地建設,努力實現基地發展與貧困戶增收“雙贏”。預計今年生產性收入可達46萬元,27戶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約增加2900元/年。

除了平鳳鎮五一村,長崗鎮光升村也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開闢出了一條可持續的脫貧致富的農業產業發展之路。

長崗光升村扶貧基地以種植基地為示範,

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帶動貧困戶和其他村民一起,到基地工作和自家土地種植蔬果,公司按協議進行收購,帶動村民一起奔康致富。該蔬菜基地由中山市府辦聯合扶貧工作組與封開縣光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光升農業公司獨立管理和經營,邀請相關專家和技術員作為指導,並招聘光升村有技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為種植人員,直接參與基地的生產和管理。

今年4月,該公司種植了第一批蔬菜、瓜果,種類有苦瓜、冬瓜、絲瓜、番茄、辣椒、介籃、介菜、玉米等,經過農戶的精耕細作,現在扶貧基地已是碩果累累。該公司在中山有相對固定的經營和銷售管道。目前基地已進入了收穫階段,扶貧基地的部分蔬菜已經供應中山各大市場,確保貧困戶增產增收。

探索四種產業扶貧模式

努力實現強村富民

記者瞭解到,為打好脫貧攻堅戰,聚力扶貧產業發展,封開縣今年不斷創新思路,全力做好產業扶貧工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氣候優勢,以市場為導向,除了積極推出“公司+基地+農戶”外,還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村集體+公司+基地+農戶”、“電商+基地+農戶”等多種產業扶貧模式,創出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如“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輻射帶動發展模式。市政協幫扶該縣都平鎮成功引進肇高生態農業公司,在該鎮大灘村組建“紫三抗特色農業開發基地”,並成立專業合作社。農戶可通過土地流轉將耕地使用權出租,或以入股的形式參與紫色農業生產;也可以在合作社統一規劃、指導下自行組織生產,產品由公司按市場價收購。目前已建立標準化種植基地1380 畝(公司租地530 畝,與農戶合作850 畝),按季節輪番種植毛豆、紫南瓜、紫蘿蔔、紫米、紫玉米、紫番薯等紫色農產品,預期每畝年產值可達0.8 萬元,帶動該鎮1800多戶農戶年均增收8000多元。

此外,為破解扶貧攻堅難題,該縣長安鎮和相關幫扶單位探索“村集體+公司+基地+農戶”的一體化發展模式,通過到清遠市英德茶葉種植基地實地調研以及對自身氣候、土壤、水質等環境資料的分析研判基礎上,在長安鎮萬崗村謀劃建設總投資約120萬元的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基地以村集體出資成立的公司為主體,實施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運營,並通過合理分配收益,推動貧困戶脫貧與專案建設“雙到位”,持續啟動幫扶項目的“造血”功能。目前,該示範基地已種植茶苗70畝,帶動農戶68戶、292人,完成茶葉生產線建設1條,並完善了相關配套設施的鋪設。

同時,該縣還以電商扶貧為統領,推行“電商+基地+農戶”的雙線發展模式,傾力推進封開商城、樂村淘·封開商城特色館等平臺及其服務站(點)建設,暢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產品行銷管道,進行統一包裝,統一上線,統一品牌,實行“線下線上”同步銷售,竭力打造”封開特色農業“的優勢品牌,極大地解決了貧困山區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打通貧困戶脫貧致富“最後一公里”。截至目前,封開商城互聯網銷售平臺,共有217種包括杏花雞、油栗、麒麟李、杏花白馬茶、紫玉淮山、無渣竹芋等本地特色農產品上線,累計銷售額超過68萬元,帶動483戶貧困戶發展生產。

聚力扶貧產業發展,封開縣今年不斷創新思路,全力做好產業扶貧工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氣候優勢,以市場為導向,除了積極推出“公司+基地+農戶”外,還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村集體+公司+基地+農戶”、“電商+基地+農戶”等多種產業扶貧模式,創出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如“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輻射帶動發展模式。市政協幫扶該縣都平鎮成功引進肇高生態農業公司,在該鎮大灘村組建“紫三抗特色農業開發基地”,並成立專業合作社。農戶可通過土地流轉將耕地使用權出租,或以入股的形式參與紫色農業生產;也可以在合作社統一規劃、指導下自行組織生產,產品由公司按市場價收購。目前已建立標準化種植基地1380 畝(公司租地530 畝,與農戶合作850 畝),按季節輪番種植毛豆、紫南瓜、紫蘿蔔、紫米、紫玉米、紫番薯等紫色農產品,預期每畝年產值可達0.8 萬元,帶動該鎮1800多戶農戶年均增收8000多元。

此外,為破解扶貧攻堅難題,該縣長安鎮和相關幫扶單位探索“村集體+公司+基地+農戶”的一體化發展模式,通過到清遠市英德茶葉種植基地實地調研以及對自身氣候、土壤、水質等環境資料的分析研判基礎上,在長安鎮萬崗村謀劃建設總投資約120萬元的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基地以村集體出資成立的公司為主體,實施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運營,並通過合理分配收益,推動貧困戶脫貧與專案建設“雙到位”,持續啟動幫扶項目的“造血”功能。目前,該示範基地已種植茶苗70畝,帶動農戶68戶、292人,完成茶葉生產線建設1條,並完善了相關配套設施的鋪設。

同時,該縣還以電商扶貧為統領,推行“電商+基地+農戶”的雙線發展模式,傾力推進封開商城、樂村淘·封開商城特色館等平臺及其服務站(點)建設,暢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產品行銷管道,進行統一包裝,統一上線,統一品牌,實行“線下線上”同步銷售,竭力打造”封開特色農業“的優勢品牌,極大地解決了貧困山區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打通貧困戶脫貧致富“最後一公里”。截至目前,封開商城互聯網銷售平臺,共有217種包括杏花雞、油栗、麒麟李、杏花白馬茶、紫玉淮山、無渣竹芋等本地特色農產品上線,累計銷售額超過68萬元,帶動483戶貧困戶發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