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JMedia】B站紅則網紅:國產劇B站走紅“方法論”

文|畢樂苟

學習日本niconico的彈幕而誕生的視頻網站B站,從誕生之初就刻著二次元的烙印。2015年版權大戰拉開序幕之時,B站每一季度都會購入一批人氣動畫圈住動畫粉,例如人氣之作《Fate/zero》《夏目友人帳》,

之後又陸續購入一批有二次元屬性的正版電影,如《大聖歸來》《萬萬沒想到》。

而在今年,他們的“黑手”伸到了國產劇,而且是國產劇中小眾且高冷的歷史劇——《大秦帝國3》。截止2017年3月22日,《大秦帝國3》中點擊次數最高的1、2集點擊次數超過了80萬次,總點擊量則在400萬次以上。

這個數位對於大眾向的視頻網站或許不算什麼,但對用戶主體為95後且會員制度較為嚴苛的B站來說,這已經是大體量了。

而針對《大秦帝國》的二次創作也非常火熱,最受歡迎的《大秦嘴炮帝國(一)》點擊為92萬,關於“大秦帝國”的作品總投稿數在1000個以上……《大秦帝國3》在B站紅了,可是《大秦帝國3》為什麼會在B站走紅?這種走紅路徑可複製嗎?

1B站網紅劇:品質、喜劇、童年回憶

《大秦帝國3》在B站走紅並非孤例。在《大秦帝國3》之前,就有很多國產劇因為B站特殊的傳播環境而意外走紅,比如收視平平的《紅色》《舞樂傳奇》,以及重新翻紅的老片《大宋提刑官》,又或者是火爆一時的《龍門鏢局》。

B站走紅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品質劇、喜劇、“童年回憶”系列:

(1)品質劇:如《紅色》《舞樂傳奇》

與電視觀眾較高的年齡層不同,B站年齡層更低,集中在15歲到22歲之間。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他們接觸面更廣,能在第一時間獲取海外資源。因此對文娛類作品更挑剔一些,劇情糊弄、摳圖替身的劣質國產劇難入他們法眼。

品質劇在劇情精良不斷反轉的同時也有更優秀的人物塑造,在不少B站用戶眼中,人物吸引人的特點就是所謂的“萌點”。

《紅色》裡張魯一、週一圍飾演的兩個角色,一個“沒頭腦”一個“不高興”,喜歡安定的小人物卻捲入時代的洪流之中;《舞樂傳奇》裡“所有人都在騙王子”,對真相一無所知、戰鬥力還為五渣的王子卻智商過人……

(2)喜劇:如《龍門鏢局》《炊事班的故事》

想像一下,一群年輕男女聚在一塊想樂呵樂呵,

刺激刺激,什麼類型的片子是適合大家一起圍著看的?兩種,一種是恐怖片,一種是喜劇片。恐怖片在國產劇中尚無法形成氣候,因此按下不表,國產優秀喜劇確實是不少人看視頻刷彈幕的首選。

滿屏“哈哈哈哈哈”“233333”給人帶來了“我不是一個人在看”的感覺,劇情高☆禁☆潮的時候彈幕量陡增,也給人帶來“大家都覺得好笑”的認同感。

(3)童年回憶:如《大宋提刑官》《少年包青天》

童年時代看過的優質劇,在優質作品缺乏的當下又一次被拿出來反芻。這些劇是不少觀眾的童年回憶,一些歷經多年而約定俗成的“梗”也成了彈幕愛刷的內容。

2

同人視頻:剪鬼畜、組CP、安利劇情

B站使用者相比其他視頻網站有著更強的“再創造”能力,優質的“再創造”作品也會反過來推動作品本身的走紅。

“再創作”也可能是“誤解向”的CP視頻。聚集在B站的腐女樂於將原劇中自己喜歡的角色配為一對,通過剪輯的力量給他們賦予新生。這種以自己的腦洞重新創作的視頻或許有些輕佻,但確實是安利其他腐女觀看原劇的最佳方式。比如《偽裝者》中明樓、明誠這對CP是近年來極為火熱的CP,光在B站上,“樓誠”CP的衍生視頻就數以千計。

也有安利劇本身的劇情視頻,比如《大明王朝》的劇情視頻《蒼生》,時間短,信息量大,調色、配樂都屬上乘,起到了“民間片花”的作用。普通的視頻網站往往只是視頻播放方,而AB站這樣有長期彈幕文化積澱,有著再創造本能且樂於傳播的彈幕網站,則是影視劇宣傳的另一個出口。

同人再創造以親民的方式進一步擴大作品影響力,曾經《大聖歸來》票房逆襲,就與B站自來水剪輯視頻瘋狂傳播是分不開的。而《紅色》《舞樂傳奇》等收視平平的電視劇,能在網路上有如此高的熱度,也少不了B站用戶的推波助瀾。

3

“彈幕”式劇評: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彈幕進入中國的時間還不到十年,習慣使用彈幕的,更是只有一小撮人。因此有人認為彈幕根本興不起什麼大風浪,不過是那麼一小群人自娛自樂罷了。但在筆者卻不這麼看,彈幕或許已經成為新興的文化表達和傳播形式。

(1)彈幕可攜帶更多信息量

傳統的視頻網站往往是視頻、評論兩種結構,要獲取對視頻的回饋,就需要看完視頻之後再來看視頻的評論。而彈幕視頻則可以在看視頻的同時,就能獲得對視頻的即時回饋。在有笑點、知識點或者亮點的時候,可以在看視頻內容的同時獲得自己想要的別的信息量。甚至就算是奇爛無比的片子,有了有趣的彈幕互動也能看的下去了。

(2)樂識同好,緩解孤獨感

現代人的孤獨感如影隨行,但彈幕能讓用戶與用戶進行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對話。當觀眾打一串彈幕和別的彈幕互動時,其實根本不知道曾經敲著鍵盤發上彈幕的人是誰在哪裡又是何時發的,只有發彈幕的那一刻對作品的心情是一致的。有彈幕在,孤獨也可以是一個人的狂歡。

(3)彈幕已成為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彈幕成為流行文化”應該並不過分。近兩年,由彈幕網站產生的流行文化已經影響到了外界,鬼畜雷軍的作品“Are You OK”獲得了雷軍本人的回應,甚至小米發佈會都在B站第一時間直播;“1080p白起”成為了《大秦帝國3》的一大談資廣為傳播。

4

一兩撥千斤:“彈幕”式行銷衝破次元壁

經過幾年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意識到B站與彈幕這種視訊模式。彈幕不僅僅是B站用戶自己的自娛自樂,而且被更多地應用到了新媒體行銷中去。

甚至編劇也開始從彈幕中收穫觀眾直觀的觀影體驗。前幾日春推會上,創作過《大明王朝》《北平無戰事》等的著名編劇劉和平自稱看過優酷上每一條《大明王朝》的彈幕。

而對B站而言,擴大B站國產劇內容影響力或許也是他們求之不得的。B站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影視綜藝內容占了半壁江山,註冊難度也比原來降低,籠絡的不再只是二次元及泛二次元用戶,而更多的倒向普通視頻觀眾。

電視劇又是視頻資源中最容易帶來高流量的部分,或許他們也樂於通過電視劇的力量讓B站融入主流人群中去。

出品 | 鋒芒影視輿情研究智庫

主 編 | 文 山 責 編 | 穆 逸

視 覺 | 卓 鵬 校 對 | 官 官

童年時代看過的優質劇,在優質作品缺乏的當下又一次被拿出來反芻。這些劇是不少觀眾的童年回憶,一些歷經多年而約定俗成的“梗”也成了彈幕愛刷的內容。

2

同人視頻:剪鬼畜、組CP、安利劇情

B站使用者相比其他視頻網站有著更強的“再創造”能力,優質的“再創造”作品也會反過來推動作品本身的走紅。

“再創作”也可能是“誤解向”的CP視頻。聚集在B站的腐女樂於將原劇中自己喜歡的角色配為一對,通過剪輯的力量給他們賦予新生。這種以自己的腦洞重新創作的視頻或許有些輕佻,但確實是安利其他腐女觀看原劇的最佳方式。比如《偽裝者》中明樓、明誠這對CP是近年來極為火熱的CP,光在B站上,“樓誠”CP的衍生視頻就數以千計。

也有安利劇本身的劇情視頻,比如《大明王朝》的劇情視頻《蒼生》,時間短,信息量大,調色、配樂都屬上乘,起到了“民間片花”的作用。普通的視頻網站往往只是視頻播放方,而AB站這樣有長期彈幕文化積澱,有著再創造本能且樂於傳播的彈幕網站,則是影視劇宣傳的另一個出口。

同人再創造以親民的方式進一步擴大作品影響力,曾經《大聖歸來》票房逆襲,就與B站自來水剪輯視頻瘋狂傳播是分不開的。而《紅色》《舞樂傳奇》等收視平平的電視劇,能在網路上有如此高的熱度,也少不了B站用戶的推波助瀾。

3

“彈幕”式劇評: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彈幕進入中國的時間還不到十年,習慣使用彈幕的,更是只有一小撮人。因此有人認為彈幕根本興不起什麼大風浪,不過是那麼一小群人自娛自樂罷了。但在筆者卻不這麼看,彈幕或許已經成為新興的文化表達和傳播形式。

(1)彈幕可攜帶更多信息量

傳統的視頻網站往往是視頻、評論兩種結構,要獲取對視頻的回饋,就需要看完視頻之後再來看視頻的評論。而彈幕視頻則可以在看視頻的同時,就能獲得對視頻的即時回饋。在有笑點、知識點或者亮點的時候,可以在看視頻內容的同時獲得自己想要的別的信息量。甚至就算是奇爛無比的片子,有了有趣的彈幕互動也能看的下去了。

(2)樂識同好,緩解孤獨感

現代人的孤獨感如影隨行,但彈幕能讓用戶與用戶進行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對話。當觀眾打一串彈幕和別的彈幕互動時,其實根本不知道曾經敲著鍵盤發上彈幕的人是誰在哪裡又是何時發的,只有發彈幕的那一刻對作品的心情是一致的。有彈幕在,孤獨也可以是一個人的狂歡。

(3)彈幕已成為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彈幕成為流行文化”應該並不過分。近兩年,由彈幕網站產生的流行文化已經影響到了外界,鬼畜雷軍的作品“Are You OK”獲得了雷軍本人的回應,甚至小米發佈會都在B站第一時間直播;“1080p白起”成為了《大秦帝國3》的一大談資廣為傳播。

4

一兩撥千斤:“彈幕”式行銷衝破次元壁

經過幾年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意識到B站與彈幕這種視訊模式。彈幕不僅僅是B站用戶自己的自娛自樂,而且被更多地應用到了新媒體行銷中去。

甚至編劇也開始從彈幕中收穫觀眾直觀的觀影體驗。前幾日春推會上,創作過《大明王朝》《北平無戰事》等的著名編劇劉和平自稱看過優酷上每一條《大明王朝》的彈幕。

而對B站而言,擴大B站國產劇內容影響力或許也是他們求之不得的。B站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影視綜藝內容占了半壁江山,註冊難度也比原來降低,籠絡的不再只是二次元及泛二次元用戶,而更多的倒向普通視頻觀眾。

電視劇又是視頻資源中最容易帶來高流量的部分,或許他們也樂於通過電視劇的力量讓B站融入主流人群中去。

出品 | 鋒芒影視輿情研究智庫

主 編 | 文 山 責 編 | 穆 逸

視 覺 | 卓 鵬 校 對 | 官 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