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隻蝦的產業鏈,“小家”變“大家”,怎麼做到養殖年產值超5億元!

日前,廣東現代農業工作現場會在佛山市召開,會上圍繞加快推進廣東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努力建設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漁業這個主題開展。

儼然,在這一方面,新會區大鼇鎮走在了前列,會上就傳來好消息,大鼇鎮喜獲“廣東省特色水產養殖示範鎮”稱號,更成為全江門市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鄉鎮。

提到大鼇鎮,大家都會想起其頗負盛名的水產養殖業,至2016年,全鎮水產養殖產值超5億元,成為當之無愧振興大鼇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大鼇鎮是如何持續深化“開發一個品種,深化一門科學,

形成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漁業產業發展之路的?又是如何打好水產養殖大鎮這一張牌?

從“一隻蝦”到形成產業鏈

富了“小家”也成就了“大家”

來到大鼇鎮,環島一遊,滿眼都是如畫的水鄉風光,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要數那隨處可見,幾乎村村遍佈的蝦塘、魚塘,到了冬季,那越冬蝦棚可謂一望無際,成為大鼇的一道特別而靚麗的風景線。要知道,2017年,大鼇鎮水產養殖面積已經達30000畝,

其中優質水產養殖29000畝,淡水蝦養殖面積更有27000多畝,淡水養蝦業已成為大鼇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吳華珍是大鼇沙頭村的一名資深養蝦人,從2006年開始了自己的養蝦事業,如今他擁有一家占地3畝多的蝦苗場和近60畝蝦塘,這是他的蝦王國。原本吳華珍只是一名普通農民,接觸到養蝦業後,毅然投入其中,發展至今,吳華珍的蝦苗場一年可供苗10億隻,

除了可供本地養殖戶,這些優質的南美白對蝦和臺灣羅氏蝦蝦苗還廣受珠海、中山等相鄰城市養殖戶歡迎。吳華珍的蝦塘產量也達每畝300多公斤,光景好的時候,一年純收入近百萬,吳華珍就靠著這“一隻蝦”,讓自己的小家富了起來,還帶動沙頭村的其他村民也投入都養蝦業中,富了大家。

吳華珍可以說是大鼇鎮淡水養蝦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現在,走在大鼇鎮東風村、百頃新村等鄉村中,

你會發現村道兩旁都是兩層或三層高的漂亮小洋房,這些就大多是村民們養蝦致富後蓋起的“蝦樓”。

大鼇鎮於2000年左右由當地村民引進南美白對蝦,隨著一部分人試水後,大家發現,與傳統四大家魚相比,南美白對蝦的產值更高。

於是第一批養蝦人帶頭致富,他們與農戶合作,前期為農戶提供技術和物資支持,於是,養蝦規模得以在短時間內壯大。隨著淡水養蝦業不斷發展,大鼇鎮更形成了種苗培育、飼料供應、專業刮蝦、專業搭越冬蝦棚及養殖海水運輸等相關行業,形成了完備產業鏈。

大鼇羅氏蝦

在“一隻蝦”的帶動下,大鼇鎮其他水產養殖業也是風生水起,目前,全鎮共有水產飼料銷售店57間,水產藥品銷售店45間,南美白對蝦培育場14間,水產養殖戶數達2950戶,水產養殖勞動力近5500人,全年水產養殖總量23600噸,產值超5億萬元。

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

政府塔臺實現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如果說大鼇鎮水產養殖業的開始是當地村民的智慧成果,那麼它的壯大就是當地政府與村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產業的發展,總離不開正確的引導和大力扶持。大鼇鎮鎮委、鎮府歷來都比較重視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開發一個品種,深化一門科學,形成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的產業發展思路是大鼇鎮指導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方略。目前,大鼇鎮基本形成了區域佈局合理、主導產品突出、產業鏈條協調互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過去,由於養殖戶普遍承包面積小、承包期限短、總體上缺乏可持續發展觀念與長遠規劃等問題,大鼇鎮水產養殖業也經歷過發展“遇冷期”,該如何實現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持續優化產業結構?

首先就是要打好基礎,優質魚塘就是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近年來,大鼇鎮持續開展老舊池塘整治工程,每年投入近100萬元進行池塘整治,形成塘成方,路交錯,渠相連,路橋通達,排灌分家的優良養殖環境。通過抓好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池塘的生產條件和生產環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漁業的品質和總體效益。

據悉,據悉,2016年大鼇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8727萬元,漁塘承包收入占90%以上。同時,大鼇鎮還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帶起來、鑽下去”的辦法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水產養殖戶,並使廣大養殖戶能及時瞭解到當前水產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新動向,採用“公司(專業合作社)加農戶”、“大戶加散戶”的辦法,通過養殖能手的帶動使全鎮養殖戶轉變觀念,掀起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潮,打好知識技術基礎。

打好基礎還須自我提升,目前,大鼇鎮水產養殖業就在提高品質、探索規模經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在加強水產品安全品質管制方面,大鼇鎮通過貫徹落實《水產養殖安全管理規定》,積極推進以養殖證為重點的漁業法制化、規範化管理,大力推進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的認定工作,爭創無公害食品。

目前,全鎮已有多家養殖基地獲得省級無公害產地認定。還組織建立大鼇鎮水產協會,這是水產從業者自我管理和協調自律的民間組織,也是政府、研究機構和養殖戶之間的橋樑和紐帶。而在探索規模經營方面,大鼇鎮通過引導水面等生產資料向養魚能手集中,發展養殖大戶,培植龍頭企業,發揮龍頭聯帶作用,從而建立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聯合體,提高漁業經營素質,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其中,推行水產養殖的股份合作制經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多個水產專業合作社相繼成立,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重組。

大鼇羅氏蝦

在“一隻蝦”的帶動下,大鼇鎮其他水產養殖業也是風生水起,目前,全鎮共有水產飼料銷售店57間,水產藥品銷售店45間,南美白對蝦培育場14間,水產養殖戶數達2950戶,水產養殖勞動力近5500人,全年水產養殖總量23600噸,產值超5億萬元。

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

政府塔臺實現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如果說大鼇鎮水產養殖業的開始是當地村民的智慧成果,那麼它的壯大就是當地政府與村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產業的發展,總離不開正確的引導和大力扶持。大鼇鎮鎮委、鎮府歷來都比較重視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開發一個品種,深化一門科學,形成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的產業發展思路是大鼇鎮指導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方略。目前,大鼇鎮基本形成了區域佈局合理、主導產品突出、產業鏈條協調互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過去,由於養殖戶普遍承包面積小、承包期限短、總體上缺乏可持續發展觀念與長遠規劃等問題,大鼇鎮水產養殖業也經歷過發展“遇冷期”,該如何實現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持續優化產業結構?

首先就是要打好基礎,優質魚塘就是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近年來,大鼇鎮持續開展老舊池塘整治工程,每年投入近100萬元進行池塘整治,形成塘成方,路交錯,渠相連,路橋通達,排灌分家的優良養殖環境。通過抓好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池塘的生產條件和生產環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漁業的品質和總體效益。

據悉,據悉,2016年大鼇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8727萬元,漁塘承包收入占90%以上。同時,大鼇鎮還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帶起來、鑽下去”的辦法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水產養殖戶,並使廣大養殖戶能及時瞭解到當前水產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新動向,採用“公司(專業合作社)加農戶”、“大戶加散戶”的辦法,通過養殖能手的帶動使全鎮養殖戶轉變觀念,掀起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潮,打好知識技術基礎。

打好基礎還須自我提升,目前,大鼇鎮水產養殖業就在提高品質、探索規模經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在加強水產品安全品質管制方面,大鼇鎮通過貫徹落實《水產養殖安全管理規定》,積極推進以養殖證為重點的漁業法制化、規範化管理,大力推進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的認定工作,爭創無公害食品。

目前,全鎮已有多家養殖基地獲得省級無公害產地認定。還組織建立大鼇鎮水產協會,這是水產從業者自我管理和協調自律的民間組織,也是政府、研究機構和養殖戶之間的橋樑和紐帶。而在探索規模經營方面,大鼇鎮通過引導水面等生產資料向養魚能手集中,發展養殖大戶,培植龍頭企業,發揮龍頭聯帶作用,從而建立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聯合體,提高漁業經營素質,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其中,推行水產養殖的股份合作制經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多個水產專業合作社相繼成立,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