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跑馬拉松的人是什麼心理?

上一篇文寫跑馬拉松,有人留言意思是閑的沒事做,去跑馬拉松。

如果你從局外人的觀點看一下跑馬拉松的人們,就可能覺得很好笑:從四面八方彙集過來,坐著擁擠的交通工具,

住著很貴的酒店,晚上睡不好,白天早早起床去檢錄排隊。一聲槍響:如螞蟻般湧向賽道,進行2-3個小時的半馬,或者4-6個小時的全馬折騰。中間的傷痛,各種的身體不適,最終堅持下來,這完全是“吃飽了撐得”,有的還有花樣虐自己,經常去賽道去PB。

跑完馬拉松我這受傷的腳踝

如果說去跑馬拉松的人是為了得到一些物質上的享受或獲得(一塊完賽後的漂亮的獎牌),這個是不對的。如果是覺得舒服,找個沙灘躺一下會更舒服一些。有的說這個跑步是有快感的,這個跑著跑著就來了,比高☆禁☆潮還爽。這個也不是很常見,多數的人跑完馬拉松是痛的,為什麼,還去選擇這種折騰這種痛呢?

因為從深層次講這是代表了一種人生的態度:你開始跑,

只能參加短距離的歡樂跑,如4-5公里,甚至是10公里。當你完成10公里的時候,你覺得你要挑戰一下15或者半馬才可以。你完成了幾次半馬,於是你就要去賽場上完成你人生的第一個馬拉松。有人說,你想跑馬拉松可以自己跑,可以在操場跑,可以在自己的規劃路上跑。但答案是不一樣的。

這種心情就像去朝聖一樣,馬拉松賽場就是聖地,這些跑者從四面八方去朝聖。

當賽前的音樂響起,發令槍打響,我們像螞蟻一樣湧向賽道的時候,其實是我們熱情似火激情澎湃的時候。在經過幾個小時的磨練,我們筋疲力盡的時候,感受的是跑友們之間相互的支持和較勁,是自己軀體苦痛和堅持之間的碰撞。

當你順利的完成馬拉松全程的時候,

你又完成了對自己的一次PB,又完成了對自己的一次升級。那份成就感和喜悅是人們站上賽場的原動力。

所以跑馬不是閑的。

如果你說,40多公里我有車,我何苦去折騰那幾個小時。您既然這樣說了,您有理由認為那些跑步者就是“閑的”。

本帳號運營者: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高玉峰

原創單個碼字。請點贊、訂閱和評論。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點擊訂閱這個有溫度的心理健康科普公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