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70年前一農民挖出巨寶,差點落入日本之手,現成中國“鎮國之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時光蕩滌了多少珍寶,在這些珍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了。後母戊鼎產于商代,呈長方形,長1.12米,寬0.79米,重達832.84公斤,

鼎身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又綴以雷紋,是現今世界上已出土的最大青銅器,也是中國的“鎮國之寶”。

後母戊鼎最先由河南安陽武官村村民吳希增發現,1939年3月15日吳希增以挖田七為由,來到同村的村民吳培文家的祖墳地裡,挖田七當然是藉口,吳希增早就聽說這祖墳裡有寶貝,他這次來帶了盜墓工具,準備碰碰運氣。

在勘探好地形並大致判斷出墓穴洞口的位置後,吳希增將洛陽鏟一節一節打入地下,希望勘探下面的情況。

相傳技藝高超的盜墓賊可以通過洛陽鏟上的泥土判斷下面的土質、水質甚至於埋葬物的方向,就在洛陽鏟深入得過程中吳希增突然感覺打到了硬物,他馬上意識到可能是挖到寶貝了,

可能是憑藉一己之力很難把寶貝挖出來,隨後,吳希增把這件事告訴了吳培文,吳培文也馬上趕到了祖墳。

就這樣,當晚,他們找了十七八個人,趁著夜幕動工挖掘,為了防備日本人發現,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隊伍擴大到40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抬上來一個銅銹斑斑的龐然大物正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後母戊鼎。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中國發動全面進攻,所到之處姦☆禁☆淫搶掠、無惡不作,這寶貝肯定要成為日本人惦記的對象。吳希增與吳培文都認為這鼎不同尋常,絕不能落入日寇的手中,兩人當即決定封鎖消息,並將寶貝藏到了吳培文的家中。

當時他們兩人認為這樣一來寶貝落不到日本人手裡,

自己也能落下錢,這樣自然是非常好的,於是,兩兄弟欣然同意。可是,在肢解大鼎的時候,他們發現鼎過於堅硬,大半天隻砸下一個鼎耳,最終,他們便拒絕了這個生意,重新將寶貝藏到了家中,並用柴草偽裝好。

好事不出門,

“壞事”傳千里,經過這麼一折騰,日本人也知道了鼎被挖出來的消息,他們便打算帶人來搜。

大家知道日本人要來奪取中國的寶物的時候,村民都紛紛想起了辦法。

於是,村民紛紛湊錢買了一尊殷墟出土的無銘文的青銅甗青銅器贗品,打算狸貓換太子,為了保險起見,他們又將後母戊鼎密封好放入糞坑中,萬事俱備後,日軍來了。

最終,日軍在搜捕的時候就看到了到了這尊青銅甗,於是,他們以為這就是相傳的“寶物”,好在,他們在得到後就心滿意足地走了,但是,日軍也萬萬沒想到“太子”就藏在那污穢的糞水中,就這樣,後母戊鼎得以在戰火中保存。

1946年6月,當時的安陽政府一位“陳參議”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勸說吳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時任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主任陳子明和國民政府安陽縣縣長姚法圃帶著一班員警,將大鼎從吳家大院東屋挖了出來。

抗日戰爭結束後,後母戊鼎作為六十大壽的禮物落到了蔣的手中,蔣介石對此鼎珍愛有加,甚至,在敗退的時候都要將它帶走,無奈這鼎體積太大,不便運輸,就這樣,後母戊鼎便留在了大陸,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中。

說起後母戊鼎的名字,還有一段趣事值得注意: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

這鼎的名字最初是由郭沫若先生起的,名為“司母戊鼎”,因為鼎內腹中刻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有“祭祀母親戊”之意,不過,很快很多專家學者紛紛質疑,他們普遍認為第一個字應該為“後”。當時兩派糾結許久,最終經過考證發現“後”乃正解,“司母戊鼎”也於2011年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在土中沉睡了千年,出土後又經歷了差點流於日本、臺灣的命運,所幸,在歷經重重磨難之後,後母戊鼎留在了大陸,也正是歷經了這些磨難,更顯得後母戊鼎愈發珍貴。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後母戊鼎在國家博物館中繼續散發著它的魅力,展現著中國古代匠人的高超工藝與中華兒女抗擊日寇的英雄氣節。

2005年,大鼎回歸安陽“省親”,已經83歲的吳培文在殷墟門口,時隔59年終於再次與大鼎見面。他一眼就認出大鼎來“分別時兵荒馬亂,再見時國富民強”。老人一直覺得,保護了大鼎沒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價值的一件事。那一天,作為大鼎的發現人和保護人,他被“特許”可以撫摸大鼎。

於是,他們以為這就是相傳的“寶物”,好在,他們在得到後就心滿意足地走了,但是,日軍也萬萬沒想到“太子”就藏在那污穢的糞水中,就這樣,後母戊鼎得以在戰火中保存。

1946年6月,當時的安陽政府一位“陳參議”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勸說吳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時任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主任陳子明和國民政府安陽縣縣長姚法圃帶著一班員警,將大鼎從吳家大院東屋挖了出來。

抗日戰爭結束後,後母戊鼎作為六十大壽的禮物落到了蔣的手中,蔣介石對此鼎珍愛有加,甚至,在敗退的時候都要將它帶走,無奈這鼎體積太大,不便運輸,就這樣,後母戊鼎便留在了大陸,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中。

說起後母戊鼎的名字,還有一段趣事值得注意: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

這鼎的名字最初是由郭沫若先生起的,名為“司母戊鼎”,因為鼎內腹中刻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有“祭祀母親戊”之意,不過,很快很多專家學者紛紛質疑,他們普遍認為第一個字應該為“後”。當時兩派糾結許久,最終經過考證發現“後”乃正解,“司母戊鼎”也於2011年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在土中沉睡了千年,出土後又經歷了差點流於日本、臺灣的命運,所幸,在歷經重重磨難之後,後母戊鼎留在了大陸,也正是歷經了這些磨難,更顯得後母戊鼎愈發珍貴。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後母戊鼎在國家博物館中繼續散發著它的魅力,展現著中國古代匠人的高超工藝與中華兒女抗擊日寇的英雄氣節。

2005年,大鼎回歸安陽“省親”,已經83歲的吳培文在殷墟門口,時隔59年終於再次與大鼎見面。他一眼就認出大鼎來“分別時兵荒馬亂,再見時國富民強”。老人一直覺得,保護了大鼎沒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價值的一件事。那一天,作為大鼎的發現人和保護人,他被“特許”可以撫摸大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