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週末悅讀」當你走過hong門路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個字到底該怎麼寫?

迴瀾巷和倒口

今沙市勝利街尾段南側,有一南北向巷陌名為迴瀾巷,而住在當地的居民,通常又稱該巷為“倒口”。

何以如此呢?原來是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荊江大堤曾在該處潰口,

潰口處俗稱“倒口”。《沙市志略》雲:“倒口:道光庚寅夏,江水漫大堤,致沖決。今裡內柵欄名未改,亦在九十埠下街。”徐樹楷老先生有所謂“站在倒口望長江,只見洪水滔滔,狂瀾迴旋”之說。

倒口也好,迴瀾也罷,稱謂何其確切!它生動地描繪了180多年前那一場大水災,每每能喚起人們悲慘的記憶。

小編

在這裡提個問,hong門路的“hong”字到底要怎麼寫?

迴瀾巷再往北,穿過勝利街,便是大名鼎鼎的紅門路了。

說起紅門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筆者曾經同徐樹楷老先生有過一段爭論:紅門路的紅,到底是洪水的“洪”,還是紅黑的“紅”?

當年,徐老先生堅持說,紅門路的“紅”,應當是是洪水的“洪”,而不應當是紅黑的“紅”。倒口之後洪水衝開之路,叫洪門路實在是太確切不過。

鑒於徐老先生當時是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的學術顧問,被列為權威之首,他的說法,立刻引起了轟動。

可是,筆者在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後,卻否定了徐老先生的說法。歷史事實(包括已收集到的地圖)是,紅門路(南段)原名章台巷(或稱古章台巷),因通向章華寺(前身為章華台)而得名。紅門路乃章台巷的別稱,意為正對章華寺的朱漆紅門。章華寺始建於元代泰定二年(西元1325年),

早于清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505年。若以章華台建於2600多年前的楚靈王時代算起,更是早于清道光十年約2400多年。

就這樣,“洪”與“紅”誰更正宗呢?不必細說,徐老先生最後信服了。作為學生的筆者,當時只是回敬了一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師生對視良久,而後開懷大笑。

(作者袁策明 系荊州資深文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