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抗戰劇《學生兵》,講述一群青春少年在戰火中洗禮青春的故事

《學生兵》以1944年日本第二次進攻廣西為背景,講述了一群青春少年在戰火中洗禮青春的故事。劇中,始安中學“小霸王”莫家軍、“小宋江”杜少維帶領心懷愛國熱血的學生偷偷赴前線勞軍,

不想此次簡單的勞軍卻成了所有學生命運和意識改變的開始。

儘管該劇改編自小說,但並非“胡編亂造”,廣西歷史上確有“學生軍”。有資料顯示,1938年至1941年,抗日學生軍馳騁兩廣65個縣,除大力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外,抗日學生軍還直接參加桂南大會戰的大小戰鬥70餘次,包括慘烈的昆侖關戰役,有的人在戰鬥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目前,廣西學生軍抗日烈士紀念碑仍矗立在廣西。

此外,除了廣西有“學生軍”之外,29軍平津抗戰中還有一段學生兵血戰南苑的悲壯事蹟。當時1500名學生兵用血肉之軀抵擋了日軍3000多人的進攻,戰鬥從早晨六點一直持續到了上午十點,在撤退令下達之前,沒有一個學生兵退卻,這一戰學生兵傷亡近三分之二,

戰後只剩下不到600名。

從《封門詭影》中大膽闖鬼村的張揚,到《生死連》中熱血真性情的武十三,張鐸的每個角色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此番在《學生兵》中,張鐸挑戰青春與膽略並存的主角莫家軍,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膽量帶領一眾學生兵偷偷奔赴勞軍,並成長為一名保家衛國的男子漢。張鐸表示:“莫家軍這個角色出場時是一個桀驁不馴的公子哥,一開始他去勞軍只是當做一次冒險,

但隨之而來的戰爭讓這個男孩迅速成長,漸漸將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與抗日戰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對於自己的“超齡”演繹,張鐸表示:“更多時候要去揣摩這個年齡的男孩對待愛情、親情以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狀態。學生兵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戰爭戲,觀眾們會透過像莫家軍這樣的角色看到更多的青春回憶,找到屬於自己的青春印記。

在演繹學生兵“投筆從戎”的過程中,演員們遇到不少艱辛。拍攝時正值夏天最熱的時候,地表溫度達45度,劇組人手一塊冰塊備用。主演褚旭和張耀宇表示,兩人都有一場與蛇之間的“對手戲”,片場的氣候異常炎熱,將蛇都“拍吐了”。

除了保留了戰爭劇必備的懸疑、驚險及動作場面外,

劇中“破城慘戰”、“南坎鎮戰役”、“高地戰”等極具特質的戰爭場面,展現出戰爭對每個人命運線所產生的改變。此外,該劇還融入了大量時尚、偶像劇式的愛情元素,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這段歷史。在製作方看來,希望年輕人在觀劇的同時,能夠反思當下,帶來更多的正能量。

3月10日,該劇主演張鐸、儲旭、張耀宇在上海為新戲開播造勢。

文/李君娜

3月10日,該劇主演張鐸、儲旭、張耀宇在上海為新戲開播造勢。

文/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