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注:進口葡萄酒掃碼價1399元,實際賣不到12元,原因令人無語

 今年中秋國慶日越來越近了,很多人會考慮買點紅酒送人。但在市場上有這樣的現象,一瓶“掃碼價”是1399元的“進口葡萄酒”,實際售價僅僅只有11.5元/瓶;宣傳是原瓶酒的“進口葡萄酒”,

實際不過是散裝酒裝瓶;標榜是進口名莊酒的,其實卻是無名小莊的產品……進口葡萄酒市場亂象不少,對此,業內人士認為,消費者如果發現自己買了不合格的產品,應保留好相關憑證以便依法維權。

△中秋將至,超市的葡萄酒又開始了促銷活動

進口葡萄酒市場亂象不少

現象一:售價不到“掃碼價”2%

現象二:難辨原裝原瓶名莊酒

不少商家還表示自己出售的葡萄酒都是原裝原瓶進口酒,在進口國原產地的酒莊進行灌裝。

不過,價格高的葡萄酒是不是就存在重新灌裝的可能?業內人士透露,越貴的葡萄酒越有可能被“偷樑換柱”、“把桶裝的低價葡萄酒進口到國內後灌裝到名貴的葡萄酒瓶中,

‘搖身一變’成為名酒。”

進口商利用國內消費者對葡萄酒瞭解較少的特點,進口便宜的酒汁來灌裝葡萄酒,然後交給經銷商接盤銷售。為了讓消費者產生對酒的信任,經銷商會將這些低品質酒提價銷售。為了讓灌裝酒顯得更高大上,經銷商往往還會進行過度包裝,慣用的做法是加上禮盒、品牌名稱,

在名字上打擦邊球;再一種就是進行豪華包裝,比如用上木盒、皮盒、搭配酒具,配上金屬銘牌甚至收藏證書等等,但實際上,酒並沒有發生變化。

亂象背後是快速增長的市場

亂象的背後是進口葡萄酒市場的快速發展。根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統計,

從2007年開始國內葡萄酒進口就進入快速發展期,2016年的中國進口葡萄酒的總量已是2010年的4.4倍,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7%。行業的高速增長帶動了大量的進入者,2007年進口葡萄酒的進口商為1172家,而到2016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5329家。事實上,每年都會有較高比例的進口酒商被淘汰,但依然有大量的進口商湧入其中。

隨著進口葡萄酒總量的不斷增長,再加上消費者辨別能力偏弱,

很多酒商本身也並不專業,導致了目前存在一些亂象。主要包括部分酒企進口了差品質的酒,通過美化包裝形象等方式,反而賣出高價;也有國內企業進口劣質酒漿和好酒漿勾兌後重新灌瓶銷售,以降低單瓶成本等。

觀點:買家也要學會維護權益

面對進口葡萄酒市場的亂象,法律人士表示,如果賣家利用掃碼價誤導買家,真正讓一些不明真相的買家以高價買了低價酒,這就屬於欺詐行為。買家應該儘量保留相關票據,以備將來維權使用。

法律人士表示,以次充好、以虛假價格為銷售噱頭屬違法行為,消費者可以依法追究商家的民事責任,也可以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投訴。

這就屬於欺詐行為。買家應該儘量保留相關票據,以備將來維權使用。

法律人士表示,以次充好、以虛假價格為銷售噱頭屬違法行為,消費者可以依法追究商家的民事責任,也可以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