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記憶之城——雲端“廢城”知子羅的“前世今生”

【編者按】知子羅,一座位於雲端的廢城,一座塵封在記憶之中的繁華之都。

在這裡,太陽因為高山的遮擋,晚起早落,山城峽谷常被籠罩在濃霧之中。

知子羅的山麓,有天外來客——飛來石。山頂有心靜神甯的高山湖、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有最好的生態茶——老姆登茶和怒江獨有的漆樹品種——碧乃金;有老姆登和諧宗教文化、古人類活動遺址臘斯底岩畫,還有遠征軍、駝峰航線等歷史遺跡。

在這裡,可以遠眺氣勢恢宏的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

鳥瞰怒江大峽谷。

知子羅,一個令人難忘的地方,她曾記載了一段歷史,曾有過耀眼的輝煌。1974年以前,知子羅是怒江州州府所在地,1986年前是原碧江縣政府所在地。

在怒語裡,知子羅意為“富裕的地方”。

她歷經風雨,是怒江大峽谷人文積澱較深的地方。在這裡,你會聽到很多有關知子羅的奇趣傳聞。這些優美的故事,會把你帶進那遙遠的遠古時代……

80年代中期,地質部門根據日益加劇的山體滑坡情況進行調研,

最後得出結論,認為知子羅存在著大面積滑坡,有城毀人亡的可能。1986年12月,碧江縣被撤銷,知子羅也人去城空,只剩下世居民族——上千名怒族群眾仍在這裡生活。

從此,這裡淪為“廢城”。

如今,30多年過去了,未知的災難還停留在預言中,

知子羅卻依舊是一座“廢城”。當年的新樓,已斑剝破舊,一些群眾又搬進空了很久的房子。

從昆明到知子羅,穿越時空的界限,讓我們扣開記憶之城之門,去探望那些仍在這座記憶之城裡居住的古老民族的“今世子民”。

對怒江有一些瞭解的人,一定知道知子羅。

那座塵封在記憶深處的昔日繁華之地,今日廢棄之城。

知子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的9個怒族村之一,坐落在碧羅雪山海拔2023米處的山梁上,比怒江高1000米。

她歷來是怒江通往內地的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盤山公路一路攀高,車行在山崖邊,路很窄、彎很大,海拔在節節攀升,怒江也越來越低,怒江對岸的高黎貢山卻越來越近。車窗外,忽然飄過一片雲層,

瞬間大霧彌漫,遮住了視線,能見度驟然下降,打開防霧燈,沒用,索性把車停下來。

轉瞬,雲開霧散,居然嚇了一跳,原來已置身雲端……

知子羅,一個昔日邊陲都城,如今變成了一個自然村。

知子羅,一座位於雲端的廢城。

一座廢城,一段故事……

上篇:千年知子羅

廢城知子羅,一個從中國地圖上消失的地名——碧江縣。

撥開雲霧,我們看到1000多年前,遠古氐羌系中的一支烏蠻部落後裔,正越過碧羅雪山,從瀾滄江兩岸來到怒江上空的知子羅繁衍生息,他們自稱“怒蘇”,是碧江怒族的起源。

更早時期,他們的先輩由中國西北向西南遷徙。大約從隋唐開始,再從四川涼山地區和雲南麗江地區,逐漸西遷到蘭坪瀾滄江流域。

知子羅是怒江峽谷早期僅有的幾個集市之一。居住在更高處、同為烏蠻部落後裔的傈僳族下來趕集,用傈僳語稱讚它“知子羅”,意思是“富裕的地方”、“好地方”。

這裡,也被譽為“深山裡的藍寶石”。

知子羅山勢高峻,地勢雄偉,是能俯瞰怒江大峽谷的少數通車的地方之一,她的奇特景觀顯示出誘人的魅力。

左邊是巍峨的碧羅雪山之頂,右邊是蒼茫的高黎貢山之雪;腳下千余米是咆哮的怒江,激流滾滾。江與山的中間,是若隱若現的梯田房舍,層層而上;周圍平緩的山坡植被茂密,勁柏青松,鬱鬱蒼蒼,綠浪翻湧。

在很久以前,外面的人要從蘭坪經一條鹽茶古道,翻越碧羅雪山,經知子羅才能到達怒江峽谷。

因為歷史上知子羅一直是怒江通往內地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所以知子羅也經歷過中央和地方政權的多重統治。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雲貴總督碩色在奏請劃清麗江、雲龍、保山、騰越的土人轄境奏摺中,提出把知子羅劃歸麗江府管轄。

1912年,雲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邊隊進駐這裡,設知子羅殖邊公署;1916年改為知子羅行政委員公署,1932年改設碧江設治局。1949年碧江和平解放,1954年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區(後改為州),縣府、區(州)府都在知子羅。1959年,7625部隊的團部也設於此。

這裡,曾一度是怒江流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1962年,隨著怒江第一條公路(保山—瓦窯—碧江)和1973年碧福貢(碧江—福貢—貢山)公路的通車,知子羅顯得孤懸于碧羅雪山之上,開始落寞起來。地域狹窄、交通不便、蔬菜供應困難等,逐漸顯露出來,人馬驛道仍是這裡通往內地的主幹路之一。

1973年,怒江州府遷至山下怒江邊的瀘水縣六庫鎮,知子羅仍為碧江縣府駐地。但是,隨著州府遷到六庫和部隊調防,碧江縣城變成了死角,失去了中心地位和作用。

歷史的發展,常常給人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局。

在後來短短10多年的時間裡,因為種種原因,知子羅的命運一波三折,不斷逆轉。一次次地經歷痛苦和失落,終究無可挽回地走向衰敗,成為一座沉寂的“廢棄之城”——

1979年9月20日至10月6日,碧江連續16天大暴雨,造成60年來最大的洪災,全縣死亡23人,重傷16人;縣城北部和南部出現多處滑坡和開裂,最長開裂達50米,地面下陷1米多。

此後幾年裡,碧江縣多次提出遷城,均因選址出現泥石流而未能實現。

1985年12月,碧江第三次提出遷城。

碧江三度提出縣城遷址,前後歷時7年,最後卻出人意料地被撤銷縣制……

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在知子羅、碧江縣、怒江州,為建設開拓、保衛邊疆、揮灑熱血、貢獻過青春年華的一代人而言,州府搬遷、碧江撤建、知子羅廢棄,無不一次次在他們心中引發失落和痛苦。

因為,知子羅對他們而言,曾是他們生活工作過的州府和縣城駐地,曾是他們從基層上來辦事的機關所在地,曾是他們與外界往來和溝通聯繫的必經要道……

他們心中有著永遠割捨不斷的情愫和記憶,有種難以言表的情感。

繁華已隨風而去,多少碧江人懷著不舍之情,一步一回頭地遷離故土;多少心酸往事也終將隨著時間的流失漸漸被遺忘,最後在風中化為無形……

知子羅雖比不上樓蘭古城、吳哥遺址,但是,她在怒江州的發展史上,也楔刻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州府搬遷、碧江被撤,一個縣城永遠從地圖上消失了。

撤縣時,特意從大理請工匠打造的縣城新景觀———八角樓才竣工不久,名為圖書館,卻還沒來得及放進去一本書;縣進修學校才搭起2層的支架,門窗還沒安上就全拆了;4層的工商銀行大樓才啟用1年;可容納千人的電影院才放了3天電影,就沉寂下來,不久拆了給山下兩個鄉各建一個中型影院。

縣城搬遷後,知子羅全村13個村民小組,除了知子羅下村2個組處於安全地段,其他11個組都獲得了分房福利。這時,地處邊疆、經濟尚不發達的知子羅村,卻提前跑步進入“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

於是,州長辦公室燃起了木柴,銀行保險庫裡唱起了歌,新華書店裡眾人在猜拳喝酒,武裝部裡一對新人剛入洞房……

農民子弟搬入昔日象徵著政權的辦公大樓,這在全國估計也屬罕見。

1987年8月底,撤縣搬遷工作全部結束。縣城開始被知子羅村公所接管,住在縣城周邊的知子羅村民紛紛湧入。由於處在縣城南北滑坡帶上的所有房屋全部被清拆,住在上面的170戶群眾共738人,搬到縣城中間的安全地段,分別住進了縣裡留下的瓦房、平房和樓房裡。

老村支書李忠雄那時在村裡當幹事,每天忙著分房。縣工作組照顧他,把原部隊團部副團長住的兩層磚木結構的小樓,分給了他。

褚紅色的門、明亮的窗玻璃、原色的木地板,讓他一家子剛住進來時還不太適應。前些年,房子漏雨嚴重,兒子嫌屋瓦朽舊,要用木棉瓦替代,老李堅決不同意,寧願花8400元去翻新。他覺得還是老的好,就像屋裡的鐵杉木板,雖已有半個多世紀的年齡,還是有新木比不上的結實。

當塵埃落定,人去城空。昔日繁華如夢的知子羅,一下空寂下來。這個曾是怒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成了怒江大峽谷中一座淒涼的城市。

一切都定格了,一座城市都可以說沒就沒,更何況是人。

人去樓空,只留下一聲無奈的歎息,在山頂上隨風散去。

從此,這裡成為廢城。

從此,物是人非,知子羅的繁華不再,有的只是遠在天邊的一種寂寞。

從此,千年的知子羅,成為記憶中的廢城……

下篇:廢城不廢

怒江上空、碧羅雪山腹地的廢棄縣城,時光定格在30年前,成為中國都市圖改變之前的最後範本。

知子羅,這個被拆去了一半的廢棄縣城,懸在怒江上空1000米處,對著高黎貢山,在迷霧裡若隱若現。

清晨,一個難得的好天氣。

對面的高黎貢山白雲環繞,恍若仙境。位於碧羅雪山腹地的知子羅,也在晨曦中漸漸顯出身影,安靜祥和,卻也顯得有點冷清。

站在知子羅俯瞰怒江,極目遠眺,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核心地帶,幽深神秘、絢麗燦爛、氣勢磅礴的大峽谷、怒江和森林盡收眼簾,具有一種淒婉、寂靜、毫無做作的粗獷美。

山巒之間,刀削般的峭壁,更象一幅幅水墨畫。

知子羅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山城,曾經有過屬於她的輝煌歷史。

眼前,就是靜止的廢城,面對高黎貢山,世界上最長、最神秘、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東方大峽谷——怒江,從她腳下流過。

在怒江大峽谷兩岸的山坡山梁上,散落著以獨龍族、怒族、傈僳族居多的許多少數民族村寨。她們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大峽谷兩岸,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怒江,也是中國“最後的後花園”

曾經的棄城,如今變成懷舊之城。

滄海桑田後,眾多的都市人,開始不辭辛苦來到知子羅,尋找逝去的童年記憶和歷史遺痕,追思懷舊、吊古尋幽。因此,這裡也被稱為“記憶之城”。

這些年,隨著知子羅的形象被誤入的戶外愛好者發現,來到這裡的“追憶人”也逐漸多了起來。於是,在舊城的主幹道上,出現了一家“舊城客棧”。

走在知子羅街上,冷情寂寥。緊閉的門、破碎的窗,讓人感到是座空城。只有偶爾傳出的說話聲、電視機的聲音和院中鳴叫的家禽,才讓人明白:這裡還是有人居住的。不管這些人是廢城管理人員,還是不願離開的人們,間或是外來人。但在行政管理上,它確實被廢了。

走在略顯淒涼的街道上,時間仿佛倒退了30年。這就是30前知子羅的原貌,至今沒什麼變化。

而外面的世界,卻早已天翻地覆。

至今,被半廢棄的知子羅,仍然保留著1986年中國城市的樣貌。在這裡,讓人感覺連時間都靜止了。

曾經的圖書館八角樓前,閃著光芒的偉人頭像還依稀可見;這些頭像,曾是這個村子裡的精神支柱。

在縣政府的青磚辦公樓裡,住著從山上搬來的傈僳族居民。縣城原有的居民撤走後,住在周邊的山民紛紛湧入。

在這裡居住的,還有一些不願撤走的居民和一些租戶。

即便如此,如今的知子羅村委會,長住居民還不到1000人。他們雖然住的是樓房,但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沒有改變,樓道裡養著家畜,到處是煙薰火燎的痕跡,菜園、雜物間和柴火垛佈滿那些樓房的周圍。

住在知子羅村的原居民,大部分是怒族居民,這是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如今,住在知子羅樓房裡的怒族,已經無法看出他們本民族的居住形式了。

現在的知子羅,沒有班車,沒有郵局、電信、銀行……這裡是一個被忽略的死角。

流連廢城,處處有穿越時空的錯覺。

廢城中唯一的一條街道兩邊,還保留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築,舊城建築幾乎沒有拆除,被民族群眾繼續使用。空宿舍養了豬、舊辦公室養了雞、窗下有被遺棄的水磨石浴缸。少人來往的唯一街道上,溜達著一群碩壯的火雞……

站在知子羅,第一眼看到的是那個八角樓,也稱“望江亭”。這裡曾是原碧江縣圖書館,也曾是碧江縣最雄偉、最氣派、最有藝術風格的建築。

八角樓旁是昔日的碧江廣場,面積有近千平方米,是當年許多機關、單位舉行文體活動的地方。面朝廣場的是一幢殘破不堪的三層樓房,它曾是早期進駐怒江的解放軍邊防十團的機關辦公地。

當年的工人文化宮,歷經幾十年風雨,招牌歷歷在目,只是人去樓空。

歷經歲月的洗禮,這些建築已被剝去了原有的色彩。

一座廢城,一段故事。

荒涼清冷的街道、層層斑駁的石階、幾根歪斜的電杆,一段脫盡白灰的殘垣透出裡面黃色的土坯,牆頭上枯瑟的茅草,空中飄拂著的嫋嫋炊煙……所有的這些歷史遺跡,仿佛是在訴說著一段悲喜交集的故事。

知子羅的面貌,讓人覺得淒慘和惆悵。

歷史模糊,歲月模糊,記憶也有些不清晰了。

這裡仿佛將小城的歷史定格,哪怕歷經滄海桑田、歷經變遷,她仍像是一個活化石一般的存在。

街道盡頭,是座孤寂的基督教堂——老姆登教堂,背襯著皇冠山,倒影於水塘中,漣漪蕩漾。

十九世紀初,法國傳教士從迪慶州的茨中村開始,一路翻越碧羅雪山將基督教帶到了這裡。慢慢地,宗教在這裡生根發芽。至今,這裡的多數村民還保持著週末聚集到這裡參加禮拜的習慣。所以,這裡的村民雖然生活貧苦,但他們依然保持著樂觀和善良。

再望過去,過去的學校還在,過去的戲臺還在,屋頂還晾曬著成排的玉米——廢城沒廢,依然在繁衍生息。

近年來,陸續有原住村民搬遷回來。也有外鄉人看中了這裡的旅遊商機,搶先進駐。一位江蘇籍的早期移民買下了這座樓的幾間房,開了間雜貨店。有人開始蓋樓修屋,狗吠和拖拉機的聲音,同時回蕩在廢城上空。

陽光下,一位老者迎著太陽,蹣跚地走過空蕩的街道。

他遠去的背影,定格在鏡頭裡,定格成這座“記憶之城”的一道風景。

一座城,由於政府的遷移而空虛;再因為村民的入住,而又讓它生動起來。

如今,廢城不再。

在曾經的縫紉社大樓裡,怒族漢子阿波和妻子開了一家客棧。阿波說,近年來,假期到知子羅的客人很多,尤其是黃金周期間。

現在的知子羅城、知子羅山上,有個四五十年歷史的茶廠。可以買到本地知名的老姆登茶,也叫炒青茶。山上的茶老闆家更是地勢絕佳之處:在山下看不見他們,而他們在山上卻能俯瞰山下。

這裡,是俯拍怒江大峽谷的最佳位置。

知子羅城下,是著名的老姆登村,人丁興旺。半山上的基督教堂旁映著白雲的水塘,儼然成為村裡的文化中心。週末,遠近的民族群眾來做禮拜,在傍晚的落日餘暉前,還能聽到那傳說中的無伴奏多聲部聖歌。

這裡的民族群眾能歌好酒,也善良聰明能幹。如今的老姆登村,因為是怒族文化村而得到扶持,已經開起了不少農家樂。

“你從遙遠的地方來,我一輩子沒有這樣高興過。可你離別的如此匆忙,但願你不會忘記這裡高高的雪山、奔流的怒江、還有我們……”

入夜,篝火在熊熊燃燒,身穿傳統服裝的傈僳族和怒族男女,敲打鑼鼓,圍著梯子跳起了傳統的舞蹈。淒美的歌聲裡,惋惜和留戀拴住了每個遊子的心。

在村委會副書記黃利新帶領下,我們走進了當地民族群眾的安居房。

“以前啊,我家住的是茅草房,每年的糧食都不夠吃,生活非常艱難。”50歲的余才子,之前是從大懸崖村搬遷過來的,一家四口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近年來,他開始種植核桃和草果,現在僅草果的種植面積就已經達到了300畝。

“現在,草果都逐步掛果了。等進入盛果期,每年收入能達到80萬元。”算到這裡,余才子憨厚的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黃利新介紹:“余才子不僅自己發展種植業,他經商的頭腦還非常靈活。這些年,他將村民的核桃收購起來,銷往外地,賺了不少錢呢!”

而今,知子羅雖然昔日不再,但卻依然散發出其特有的魁力。

近年,一部反映當地民族跨越變遷的真實電影在這裡拍攝,名字叫《知子羅》。導演恰是看中了它特定環境下形成的人文精神與氣息,還有山水間富有交流的張力。

廢城不廢。

也許,這就是知子羅現實魅力所在和未來嬗變的根源。

(文/圖:張念煒)

廢城知子羅,一個從中國地圖上消失的地名——碧江縣。

撥開雲霧,我們看到1000多年前,遠古氐羌系中的一支烏蠻部落後裔,正越過碧羅雪山,從瀾滄江兩岸來到怒江上空的知子羅繁衍生息,他們自稱“怒蘇”,是碧江怒族的起源。

更早時期,他們的先輩由中國西北向西南遷徙。大約從隋唐開始,再從四川涼山地區和雲南麗江地區,逐漸西遷到蘭坪瀾滄江流域。

知子羅是怒江峽谷早期僅有的幾個集市之一。居住在更高處、同為烏蠻部落後裔的傈僳族下來趕集,用傈僳語稱讚它“知子羅”,意思是“富裕的地方”、“好地方”。

這裡,也被譽為“深山裡的藍寶石”。

知子羅山勢高峻,地勢雄偉,是能俯瞰怒江大峽谷的少數通車的地方之一,她的奇特景觀顯示出誘人的魅力。

左邊是巍峨的碧羅雪山之頂,右邊是蒼茫的高黎貢山之雪;腳下千余米是咆哮的怒江,激流滾滾。江與山的中間,是若隱若現的梯田房舍,層層而上;周圍平緩的山坡植被茂密,勁柏青松,鬱鬱蒼蒼,綠浪翻湧。

在很久以前,外面的人要從蘭坪經一條鹽茶古道,翻越碧羅雪山,經知子羅才能到達怒江峽谷。

因為歷史上知子羅一直是怒江通往內地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所以知子羅也經歷過中央和地方政權的多重統治。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雲貴總督碩色在奏請劃清麗江、雲龍、保山、騰越的土人轄境奏摺中,提出把知子羅劃歸麗江府管轄。

1912年,雲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邊隊進駐這裡,設知子羅殖邊公署;1916年改為知子羅行政委員公署,1932年改設碧江設治局。1949年碧江和平解放,1954年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區(後改為州),縣府、區(州)府都在知子羅。1959年,7625部隊的團部也設於此。

這裡,曾一度是怒江流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1962年,隨著怒江第一條公路(保山—瓦窯—碧江)和1973年碧福貢(碧江—福貢—貢山)公路的通車,知子羅顯得孤懸于碧羅雪山之上,開始落寞起來。地域狹窄、交通不便、蔬菜供應困難等,逐漸顯露出來,人馬驛道仍是這裡通往內地的主幹路之一。

1973年,怒江州府遷至山下怒江邊的瀘水縣六庫鎮,知子羅仍為碧江縣府駐地。但是,隨著州府遷到六庫和部隊調防,碧江縣城變成了死角,失去了中心地位和作用。

歷史的發展,常常給人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局。

在後來短短10多年的時間裡,因為種種原因,知子羅的命運一波三折,不斷逆轉。一次次地經歷痛苦和失落,終究無可挽回地走向衰敗,成為一座沉寂的“廢棄之城”——

1979年9月20日至10月6日,碧江連續16天大暴雨,造成60年來最大的洪災,全縣死亡23人,重傷16人;縣城北部和南部出現多處滑坡和開裂,最長開裂達50米,地面下陷1米多。

此後幾年裡,碧江縣多次提出遷城,均因選址出現泥石流而未能實現。

1985年12月,碧江第三次提出遷城。

碧江三度提出縣城遷址,前後歷時7年,最後卻出人意料地被撤銷縣制……

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在知子羅、碧江縣、怒江州,為建設開拓、保衛邊疆、揮灑熱血、貢獻過青春年華的一代人而言,州府搬遷、碧江撤建、知子羅廢棄,無不一次次在他們心中引發失落和痛苦。

因為,知子羅對他們而言,曾是他們生活工作過的州府和縣城駐地,曾是他們從基層上來辦事的機關所在地,曾是他們與外界往來和溝通聯繫的必經要道……

他們心中有著永遠割捨不斷的情愫和記憶,有種難以言表的情感。

繁華已隨風而去,多少碧江人懷著不舍之情,一步一回頭地遷離故土;多少心酸往事也終將隨著時間的流失漸漸被遺忘,最後在風中化為無形……

知子羅雖比不上樓蘭古城、吳哥遺址,但是,她在怒江州的發展史上,也楔刻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州府搬遷、碧江被撤,一個縣城永遠從地圖上消失了。

撤縣時,特意從大理請工匠打造的縣城新景觀———八角樓才竣工不久,名為圖書館,卻還沒來得及放進去一本書;縣進修學校才搭起2層的支架,門窗還沒安上就全拆了;4層的工商銀行大樓才啟用1年;可容納千人的電影院才放了3天電影,就沉寂下來,不久拆了給山下兩個鄉各建一個中型影院。

縣城搬遷後,知子羅全村13個村民小組,除了知子羅下村2個組處於安全地段,其他11個組都獲得了分房福利。這時,地處邊疆、經濟尚不發達的知子羅村,卻提前跑步進入“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

於是,州長辦公室燃起了木柴,銀行保險庫裡唱起了歌,新華書店裡眾人在猜拳喝酒,武裝部裡一對新人剛入洞房……

農民子弟搬入昔日象徵著政權的辦公大樓,這在全國估計也屬罕見。

1987年8月底,撤縣搬遷工作全部結束。縣城開始被知子羅村公所接管,住在縣城周邊的知子羅村民紛紛湧入。由於處在縣城南北滑坡帶上的所有房屋全部被清拆,住在上面的170戶群眾共738人,搬到縣城中間的安全地段,分別住進了縣裡留下的瓦房、平房和樓房裡。

老村支書李忠雄那時在村裡當幹事,每天忙著分房。縣工作組照顧他,把原部隊團部副團長住的兩層磚木結構的小樓,分給了他。

褚紅色的門、明亮的窗玻璃、原色的木地板,讓他一家子剛住進來時還不太適應。前些年,房子漏雨嚴重,兒子嫌屋瓦朽舊,要用木棉瓦替代,老李堅決不同意,寧願花8400元去翻新。他覺得還是老的好,就像屋裡的鐵杉木板,雖已有半個多世紀的年齡,還是有新木比不上的結實。

當塵埃落定,人去城空。昔日繁華如夢的知子羅,一下空寂下來。這個曾是怒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成了怒江大峽谷中一座淒涼的城市。

一切都定格了,一座城市都可以說沒就沒,更何況是人。

人去樓空,只留下一聲無奈的歎息,在山頂上隨風散去。

從此,這裡成為廢城。

從此,物是人非,知子羅的繁華不再,有的只是遠在天邊的一種寂寞。

從此,千年的知子羅,成為記憶中的廢城……

下篇:廢城不廢

怒江上空、碧羅雪山腹地的廢棄縣城,時光定格在30年前,成為中國都市圖改變之前的最後範本。

知子羅,這個被拆去了一半的廢棄縣城,懸在怒江上空1000米處,對著高黎貢山,在迷霧裡若隱若現。

清晨,一個難得的好天氣。

對面的高黎貢山白雲環繞,恍若仙境。位於碧羅雪山腹地的知子羅,也在晨曦中漸漸顯出身影,安靜祥和,卻也顯得有點冷清。

站在知子羅俯瞰怒江,極目遠眺,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核心地帶,幽深神秘、絢麗燦爛、氣勢磅礴的大峽谷、怒江和森林盡收眼簾,具有一種淒婉、寂靜、毫無做作的粗獷美。

山巒之間,刀削般的峭壁,更象一幅幅水墨畫。

知子羅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山城,曾經有過屬於她的輝煌歷史。

眼前,就是靜止的廢城,面對高黎貢山,世界上最長、最神秘、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東方大峽谷——怒江,從她腳下流過。

在怒江大峽谷兩岸的山坡山梁上,散落著以獨龍族、怒族、傈僳族居多的許多少數民族村寨。她們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大峽谷兩岸,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怒江,也是中國“最後的後花園”

曾經的棄城,如今變成懷舊之城。

滄海桑田後,眾多的都市人,開始不辭辛苦來到知子羅,尋找逝去的童年記憶和歷史遺痕,追思懷舊、吊古尋幽。因此,這裡也被稱為“記憶之城”。

這些年,隨著知子羅的形象被誤入的戶外愛好者發現,來到這裡的“追憶人”也逐漸多了起來。於是,在舊城的主幹道上,出現了一家“舊城客棧”。

走在知子羅街上,冷情寂寥。緊閉的門、破碎的窗,讓人感到是座空城。只有偶爾傳出的說話聲、電視機的聲音和院中鳴叫的家禽,才讓人明白:這裡還是有人居住的。不管這些人是廢城管理人員,還是不願離開的人們,間或是外來人。但在行政管理上,它確實被廢了。

走在略顯淒涼的街道上,時間仿佛倒退了30年。這就是30前知子羅的原貌,至今沒什麼變化。

而外面的世界,卻早已天翻地覆。

至今,被半廢棄的知子羅,仍然保留著1986年中國城市的樣貌。在這裡,讓人感覺連時間都靜止了。

曾經的圖書館八角樓前,閃著光芒的偉人頭像還依稀可見;這些頭像,曾是這個村子裡的精神支柱。

在縣政府的青磚辦公樓裡,住著從山上搬來的傈僳族居民。縣城原有的居民撤走後,住在周邊的山民紛紛湧入。

在這裡居住的,還有一些不願撤走的居民和一些租戶。

即便如此,如今的知子羅村委會,長住居民還不到1000人。他們雖然住的是樓房,但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沒有改變,樓道裡養著家畜,到處是煙薰火燎的痕跡,菜園、雜物間和柴火垛佈滿那些樓房的周圍。

住在知子羅村的原居民,大部分是怒族居民,這是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如今,住在知子羅樓房裡的怒族,已經無法看出他們本民族的居住形式了。

現在的知子羅,沒有班車,沒有郵局、電信、銀行……這裡是一個被忽略的死角。

流連廢城,處處有穿越時空的錯覺。

廢城中唯一的一條街道兩邊,還保留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築,舊城建築幾乎沒有拆除,被民族群眾繼續使用。空宿舍養了豬、舊辦公室養了雞、窗下有被遺棄的水磨石浴缸。少人來往的唯一街道上,溜達著一群碩壯的火雞……

站在知子羅,第一眼看到的是那個八角樓,也稱“望江亭”。這裡曾是原碧江縣圖書館,也曾是碧江縣最雄偉、最氣派、最有藝術風格的建築。

八角樓旁是昔日的碧江廣場,面積有近千平方米,是當年許多機關、單位舉行文體活動的地方。面朝廣場的是一幢殘破不堪的三層樓房,它曾是早期進駐怒江的解放軍邊防十團的機關辦公地。

當年的工人文化宮,歷經幾十年風雨,招牌歷歷在目,只是人去樓空。

歷經歲月的洗禮,這些建築已被剝去了原有的色彩。

一座廢城,一段故事。

荒涼清冷的街道、層層斑駁的石階、幾根歪斜的電杆,一段脫盡白灰的殘垣透出裡面黃色的土坯,牆頭上枯瑟的茅草,空中飄拂著的嫋嫋炊煙……所有的這些歷史遺跡,仿佛是在訴說著一段悲喜交集的故事。

知子羅的面貌,讓人覺得淒慘和惆悵。

歷史模糊,歲月模糊,記憶也有些不清晰了。

這裡仿佛將小城的歷史定格,哪怕歷經滄海桑田、歷經變遷,她仍像是一個活化石一般的存在。

街道盡頭,是座孤寂的基督教堂——老姆登教堂,背襯著皇冠山,倒影於水塘中,漣漪蕩漾。

十九世紀初,法國傳教士從迪慶州的茨中村開始,一路翻越碧羅雪山將基督教帶到了這裡。慢慢地,宗教在這裡生根發芽。至今,這裡的多數村民還保持著週末聚集到這裡參加禮拜的習慣。所以,這裡的村民雖然生活貧苦,但他們依然保持著樂觀和善良。

再望過去,過去的學校還在,過去的戲臺還在,屋頂還晾曬著成排的玉米——廢城沒廢,依然在繁衍生息。

近年來,陸續有原住村民搬遷回來。也有外鄉人看中了這裡的旅遊商機,搶先進駐。一位江蘇籍的早期移民買下了這座樓的幾間房,開了間雜貨店。有人開始蓋樓修屋,狗吠和拖拉機的聲音,同時回蕩在廢城上空。

陽光下,一位老者迎著太陽,蹣跚地走過空蕩的街道。

他遠去的背影,定格在鏡頭裡,定格成這座“記憶之城”的一道風景。

一座城,由於政府的遷移而空虛;再因為村民的入住,而又讓它生動起來。

如今,廢城不再。

在曾經的縫紉社大樓裡,怒族漢子阿波和妻子開了一家客棧。阿波說,近年來,假期到知子羅的客人很多,尤其是黃金周期間。

現在的知子羅城、知子羅山上,有個四五十年歷史的茶廠。可以買到本地知名的老姆登茶,也叫炒青茶。山上的茶老闆家更是地勢絕佳之處:在山下看不見他們,而他們在山上卻能俯瞰山下。

這裡,是俯拍怒江大峽谷的最佳位置。

知子羅城下,是著名的老姆登村,人丁興旺。半山上的基督教堂旁映著白雲的水塘,儼然成為村裡的文化中心。週末,遠近的民族群眾來做禮拜,在傍晚的落日餘暉前,還能聽到那傳說中的無伴奏多聲部聖歌。

這裡的民族群眾能歌好酒,也善良聰明能幹。如今的老姆登村,因為是怒族文化村而得到扶持,已經開起了不少農家樂。

“你從遙遠的地方來,我一輩子沒有這樣高興過。可你離別的如此匆忙,但願你不會忘記這裡高高的雪山、奔流的怒江、還有我們……”

入夜,篝火在熊熊燃燒,身穿傳統服裝的傈僳族和怒族男女,敲打鑼鼓,圍著梯子跳起了傳統的舞蹈。淒美的歌聲裡,惋惜和留戀拴住了每個遊子的心。

在村委會副書記黃利新帶領下,我們走進了當地民族群眾的安居房。

“以前啊,我家住的是茅草房,每年的糧食都不夠吃,生活非常艱難。”50歲的余才子,之前是從大懸崖村搬遷過來的,一家四口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近年來,他開始種植核桃和草果,現在僅草果的種植面積就已經達到了300畝。

“現在,草果都逐步掛果了。等進入盛果期,每年收入能達到80萬元。”算到這裡,余才子憨厚的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黃利新介紹:“余才子不僅自己發展種植業,他經商的頭腦還非常靈活。這些年,他將村民的核桃收購起來,銷往外地,賺了不少錢呢!”

而今,知子羅雖然昔日不再,但卻依然散發出其特有的魁力。

近年,一部反映當地民族跨越變遷的真實電影在這裡拍攝,名字叫《知子羅》。導演恰是看中了它特定環境下形成的人文精神與氣息,還有山水間富有交流的張力。

廢城不廢。

也許,這就是知子羅現實魅力所在和未來嬗變的根源。

(文/圖:張念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