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合肥工業大學學生走進章渡老街 守護吊棟古閣

中國青年網宣城9月5日電(通訊員 鄭傑予 王雲飛)“古建文物修好後如果得不到合理應用,那麼勢必再次破敗,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安徽省涇縣文物局局長甘勝利說,“文物要想延續下去,

除了修復保護,更重要的是能如何對它進行合理應用?”

7月9日至13日,在指導老師唐璐瑤的帶領下,合肥工業大學赴涇縣章渡村文化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先後走訪了宣城市博物館、涇縣檔案局、涇縣文物局、涇縣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章渡老街、章渡村村委、宣城市寶城社區等地後,展開了對章渡吊棟閣的歷史文化與價值、破壞程度、保護現狀等方面的調研活動,

希望能夠呼籲社會保護這一獨特的傳統建築——章渡吊棟閣。

章渡被預言“永不倒鎮”

團隊7月9日上午走訪了涇縣檔案局,查閱了有關章渡吊棟閣的歷史典籍。據章渡鄉志記載,吊棟閣這一形制始於元末明初,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陳友諒的軍師張宗道在此圈的屋基並設計的,預言此地“永不倒鎮”。然而,由於戰亂和火災,現有的店鋪,大多是民國時期在原址上重建的,1922年大水上街,

街心撐船,“吊棟閣”卻安然無恙,1954年大水上街,屋內水沒櫃檯,時起時落,連漲13次,因樹木被洪水沖下,僅絆倒一幢吊棟閣。

為了能夠充分瞭解吊棟閣的建造環境和設計特點,為後期活動奠定基礎,團隊7月9日下午走訪了涇縣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據研究院規劃師劉勇介紹,吊腳樓的結構設計為收縮式 (從下向上收縮) ,所以在承受很大的力時變形很小,而且支柱較多,並且都是杉木,

耐腐蝕,所以底部也可以承受橫向力。另外,吊棟閣依地勢建成,上下岸高差在4米左右,支柱剛好支撐閣樓地板以保持平衡,吊棟閣的結構十分巧妙,因此得以百年不倒。

搖搖欲墜的章渡吊棟閣。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雲飛 攝

吊棟閣如今人去樓空

但近些年來,

隨著青弋江河流改道,以及青弋江上游和章渡河道的挖沙開採作業等原因,導致章渡碼頭功能的喪失,昔日商業中心“西來一鎮”章渡老街,如今人煙稀少。被稱為“江南千條腿”的章渡特色——吊棟閣,因地區地位的變化以及村民生活貧困等原因,更是草木叢深、破敗不堪,被遊客形容形同“鬼街”,章渡老街上鏽跡斑斑的壓水閥,吊棟閣門前雜亂無章的電線,木門上發白的對聯,
遍佈青苔的水缸,無不訴說著歷史的蒼涼。

團隊走訪時發現,原住居民已不足10戶,且都是不願搬離的老人,當被問到為何不願搬離的原因時,78歲的王寄達老人說:“從小就住在這裡,住習慣了,捨不得這裡,而且住著很舒服”,目前老街上僅存的古老店鋪——百年藥店,從清朝至今,已是第八代店主,青弋江邊石碑上“官道”字樣,依稀可見章渡老街昔日的繁華景象。

被遊客稱為“鬼街”的章渡老街。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雲飛 攝

吊棟閣修復資金不足

根據涇縣文物局甘勝利局長的介紹,章渡吊棟閣的保護修復工作屬於雲嶺鎮政府管理,為了能夠充分知曉吊棟閣的保護現狀,7月10日團隊來到雲嶺鎮政府。

根據雲嶺鎮政府黨政辦主任潘勇提供的檔《關於雲嶺鎮三屆人大第六次會議代表第10號議案(建議)的答覆》(以下簡稱《答覆》),在2015年4月,章渡村被評為國家級傳統村落,相關部門已著手完善村落基礎設施,保護和延續村落歷史環境。2016年4月,吊棟閣已被申報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在申請省保。《答覆》中提到,吊棟閣45處公房面積約6600㎡,維修成本5382.7元/㎡,維修資金約3552.6萬元。由於中國傳統村落專項資金不能用於吊棟閣維修,為保維修資金落實,雲嶺鎮將配合相關部門籌措資金。

潘主任說:“政府已經出資300萬修復章渡老街大夫第建築,因為大夫第的保存相對完好,但這對章渡吊棟閣的保護修復只是杯水車薪,政府也將和旅遊公司簽訂合同發展旅遊業,希望社會能夠共同來保護。”

團隊走訪雲嶺鎮政府瞭解吊棟閣保護現狀。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雲飛 攝

“百畝蓮子”助力脫貧

雲嶺鎮政府黨政辦主任潘勇強調,周邊地區脫貧工作的開展對章渡吊棟閣修復也有著積極的帶動作用,目前章渡村也學習了鄰村建設村的經驗,開展“百畝蓮子計畫”,致力脫貧,建設以章渡為中心的旅遊帶。雲嶺鎮建設村百畝蓮子種植基地是涇縣縣城前往桃花潭景區、查濟景區的必經之點,322國道橫穿其中,交通便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對旅遊帶的建立有很大的積極作用,而且蓮子也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許多遊人從桃花潭過來後會來蓮子基地買蓮子吃,新鮮而且便宜”,建設村王中康會計介紹說,該專案由村委會牽頭,流轉土地一百多畝,並配套排澇灌溉設施和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繼而承包給蓮子種植大戶,專案用工以貧困戶為主,該專案成果豐碩,未來將在農業、旅遊業上帶動當地經濟,這對當地的扶貧和旅遊開發工作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雲嶺鎮建設村脫貧專案——百畝蓮子基地。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雲飛 攝

章渡吊棟閣是安徽省內最後一處吊棟閣遺址,對其的保護工作已經刻不容緩,如果再不重視起來的話,章渡吊棟閣終有一日會消失在世人的視線裡。本活動對吊棟閣的保護與修復工作達到了推動和宣傳,也對章渡村扶貧與開發有促進作用,但還是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呼籲以及保護。願章渡有一天閣樓重建,遊人如織,重現“沙帶秋月明,水搖寒山碧”的美好景致。 ?

被遊客稱為“鬼街”的章渡老街。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雲飛 攝

吊棟閣修復資金不足

根據涇縣文物局甘勝利局長的介紹,章渡吊棟閣的保護修復工作屬於雲嶺鎮政府管理,為了能夠充分知曉吊棟閣的保護現狀,7月10日團隊來到雲嶺鎮政府。

根據雲嶺鎮政府黨政辦主任潘勇提供的檔《關於雲嶺鎮三屆人大第六次會議代表第10號議案(建議)的答覆》(以下簡稱《答覆》),在2015年4月,章渡村被評為國家級傳統村落,相關部門已著手完善村落基礎設施,保護和延續村落歷史環境。2016年4月,吊棟閣已被申報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在申請省保。《答覆》中提到,吊棟閣45處公房面積約6600㎡,維修成本5382.7元/㎡,維修資金約3552.6萬元。由於中國傳統村落專項資金不能用於吊棟閣維修,為保維修資金落實,雲嶺鎮將配合相關部門籌措資金。

潘主任說:“政府已經出資300萬修復章渡老街大夫第建築,因為大夫第的保存相對完好,但這對章渡吊棟閣的保護修復只是杯水車薪,政府也將和旅遊公司簽訂合同發展旅遊業,希望社會能夠共同來保護。”

團隊走訪雲嶺鎮政府瞭解吊棟閣保護現狀。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雲飛 攝

“百畝蓮子”助力脫貧

雲嶺鎮政府黨政辦主任潘勇強調,周邊地區脫貧工作的開展對章渡吊棟閣修復也有著積極的帶動作用,目前章渡村也學習了鄰村建設村的經驗,開展“百畝蓮子計畫”,致力脫貧,建設以章渡為中心的旅遊帶。雲嶺鎮建設村百畝蓮子種植基地是涇縣縣城前往桃花潭景區、查濟景區的必經之點,322國道橫穿其中,交通便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對旅遊帶的建立有很大的積極作用,而且蓮子也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許多遊人從桃花潭過來後會來蓮子基地買蓮子吃,新鮮而且便宜”,建設村王中康會計介紹說,該專案由村委會牽頭,流轉土地一百多畝,並配套排澇灌溉設施和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繼而承包給蓮子種植大戶,專案用工以貧困戶為主,該專案成果豐碩,未來將在農業、旅遊業上帶動當地經濟,這對當地的扶貧和旅遊開發工作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雲嶺鎮建設村脫貧專案——百畝蓮子基地。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雲飛 攝

章渡吊棟閣是安徽省內最後一處吊棟閣遺址,對其的保護工作已經刻不容緩,如果再不重視起來的話,章渡吊棟閣終有一日會消失在世人的視線裡。本活動對吊棟閣的保護與修復工作達到了推動和宣傳,也對章渡村扶貧與開發有促進作用,但還是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呼籲以及保護。願章渡有一天閣樓重建,遊人如織,重現“沙帶秋月明,水搖寒山碧”的美好景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