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剛剛,10名教師獲綿陽市首屆“十佳鄉村教師”殊榮

中國綿陽新聞網訊 今天(9月6日)上午,正在舉行的綿陽市首屆“十佳鄉村教師”頒獎典禮上,

肖玲、趙光明、唐金平、周桂芝、李碧芳、胡成和、李桂英、陳永玉、易素容、陳樹懷等10名教師被市委宣傳部、市教育體育局授予“十佳鄉村教師”殊榮。

肖玲,女,漢族,1978年8月出生,一級教師。1996年7月參加工作,現為安州區高川鄉小學教師,在鄉村學校從教21年,曾先後被評為縣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優秀教師、師德標兵。

從平壩到山區,水往高處流的成長故事,真實而又感人;從支教到紮根,心系山區孩子的勵志人生,平凡而又精彩。21載矢志奉獻,她用自己的夢想點燃孩子的夢想,讓山區孩子走得更遠,

飛得更高,盛開出了一個鄉村教師別樣的美麗。

趙光明,男,漢族,1976年2月出生,一級教師。1995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平武縣白鴨小學校長,在鄉村學校從教22年。

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學校長,懷揣著大得不能再大的教育夢想。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他激勵山裡娃努力學習、放眼世界,

讓山裡娃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使大山深處的鄉村小學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破繭化蝶,成就了“小學校”辦出“大教育”的辦學佳話。

唐金平,男,羌族,1958年1月出生,高級教師。1976年9月參加工作,在北川羌族自治縣馬槽鄉小學從教41年。

甘於教書育人,愛撒禹水羌山。從教41年,他始終堅守在紅軍走過的地方,傳播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引領一代又一代山裡孩子,接過紅軍精神的接力棒,堅定自信地邁上人生的長征路。

周桂芝,女,漢族,1982年7月出生,一級教師。1999年7月參加工作,在游仙區忠興鎮雅居樂小學從教18年。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手把手共同進步。80後鄉村女教師讓孩子做成長的主人,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引領成長,在孩子的世界裡遇見了最好的自己。她的從教之路,折射出更多年輕鄉村教師的成長軌跡。

李碧芳,女,漢族,1964年1月出生,高級教師。1981年8月參加工作,在三台縣塔山鎮農村小學從教36年。

鄉村教育是一場接力賽,一個人能力再強也只能跑完自己那一段。她年近退休,仍壯心不已,既教學生,又帶徒弟,身體力行傳好鄉村教育的接力棒,嘔心瀝血譜寫“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教育傳承之歌。

胡成和,男,漢族,1961年5月出生,一級教師。1978年參加工作,在梓潼縣仙鋒鄉小學任教38年。

教室裡永遠有最後一排座位,卻沒有始終排在最後的學生。為了讓孩子安心上學,他肩挑背抗自建新教室;為了讓學困孩子不掉隊,他六年如一日悉心輔導。在他的心中,鄉村也沒有差生,鄉村學校也能成為素質教育的典範。

李桂英,女,漢族,1962年6月出生,高級教師。1979年9月參加工作,現為鹽亭縣富驛小學教師。她38年如一日,紮根農村,忘我工作,默默堅守,無私奉獻。

沒有鏗鏘豪邁的誓言,惟有源自內心的熱愛;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任勞任怨的付出。為了不耽誤畢業班孩子學習,她寧肯將親生女兒送給別人撫養;為了肩頭那份責任和擔當,她甘願像駱駝一樣負重前行。

陳永玉,男,漢族,1962年7月出生,一級教師。1987年7月參加工作,現為仙海區中心學校初中教師,在鄉村學校從教30年,先後經歷多崗位鍛煉,有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

一人當教師,全家作後盾。在他的眼裡,每個孩子都是可造之材,在家人的心中,學校的事就是天大的事。30年辛勤耕耘,他用汗水和心血,鋪墊起鄉村孩子的成長之路,將鄉村教育的酸甜苦辣,化作了教書育人的幸福體驗。

易素容,女,漢族,1972年9月出生,一級教師。1991年7月參加,現為涪城區龍門鎮小學副校長,在鄉村學校從教26年,先後獲得綿陽市優秀教師、綿陽市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

從小學教到初中,從初中教回小學,不是簡單的循環往復,而是艱辛的探索發現。26年不懈進取,她與同事們一道,堅定踐行“區域均衡、公平優質”的教育理念,爭當涪城“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排頭兵,以教育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推動龍門教育再“躍龍門”。

陳樹懷,女,漢族,1968年5月出生,高級教師。1992年參加工作,現為江油市武都鎮太白中學教師,在鄉鎮學校從教25年。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學生心中的“至愛媽媽”。三尺講臺成就“低進高出”的不凡業績,校園內外續寫愛與責任的真情故事。一聲“陳媽”,喊出春風化雨的師德榜樣,一份惦念,彰顯潤物無聲的教育力量。(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葛永坤 李志豪/文 賴傑 蘇東華/圖)

李碧芳,女,漢族,1964年1月出生,高級教師。1981年8月參加工作,在三台縣塔山鎮農村小學從教36年。

鄉村教育是一場接力賽,一個人能力再強也只能跑完自己那一段。她年近退休,仍壯心不已,既教學生,又帶徒弟,身體力行傳好鄉村教育的接力棒,嘔心瀝血譜寫“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教育傳承之歌。

胡成和,男,漢族,1961年5月出生,一級教師。1978年參加工作,在梓潼縣仙鋒鄉小學任教38年。

教室裡永遠有最後一排座位,卻沒有始終排在最後的學生。為了讓孩子安心上學,他肩挑背抗自建新教室;為了讓學困孩子不掉隊,他六年如一日悉心輔導。在他的心中,鄉村也沒有差生,鄉村學校也能成為素質教育的典範。

李桂英,女,漢族,1962年6月出生,高級教師。1979年9月參加工作,現為鹽亭縣富驛小學教師。她38年如一日,紮根農村,忘我工作,默默堅守,無私奉獻。

沒有鏗鏘豪邁的誓言,惟有源自內心的熱愛;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任勞任怨的付出。為了不耽誤畢業班孩子學習,她寧肯將親生女兒送給別人撫養;為了肩頭那份責任和擔當,她甘願像駱駝一樣負重前行。

陳永玉,男,漢族,1962年7月出生,一級教師。1987年7月參加工作,現為仙海區中心學校初中教師,在鄉村學校從教30年,先後經歷多崗位鍛煉,有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

一人當教師,全家作後盾。在他的眼裡,每個孩子都是可造之材,在家人的心中,學校的事就是天大的事。30年辛勤耕耘,他用汗水和心血,鋪墊起鄉村孩子的成長之路,將鄉村教育的酸甜苦辣,化作了教書育人的幸福體驗。

易素容,女,漢族,1972年9月出生,一級教師。1991年7月參加,現為涪城區龍門鎮小學副校長,在鄉村學校從教26年,先後獲得綿陽市優秀教師、綿陽市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

從小學教到初中,從初中教回小學,不是簡單的循環往復,而是艱辛的探索發現。26年不懈進取,她與同事們一道,堅定踐行“區域均衡、公平優質”的教育理念,爭當涪城“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排頭兵,以教育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推動龍門教育再“躍龍門”。

陳樹懷,女,漢族,1968年5月出生,高級教師。1992年參加工作,現為江油市武都鎮太白中學教師,在鄉鎮學校從教25年。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學生心中的“至愛媽媽”。三尺講臺成就“低進高出”的不凡業績,校園內外續寫愛與責任的真情故事。一聲“陳媽”,喊出春風化雨的師德榜樣,一份惦念,彰顯潤物無聲的教育力量。(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葛永坤 李志豪/文 賴傑 蘇東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