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秦帝國的千古絕唱:扶蘇為什麼不起兵奪位?

秦軍

很顯然,在儒家的神話下,似乎扶蘇成為了挽救大秦帝國的唯一人選。

扶蘇被神話主要是因為:

第一、扶蘇是秦始皇長子,胡亥是少子,在儒家看來,秦始皇廢長立幼是秦國滅亡的最主要原因,那怕扶蘇是白癡也不能廢長立幼;

第二、秦始皇處死在咸陽四處造謠生事的方士、儒生,扶蘇進行勸阻,被儒家認為是仁義;

第三、陳勝以扶蘇名義起兵,進一步擴大了扶蘇的名望。相比那個指鹿為馬的胡亥,扶蘇就是一個千古明君。

扶蘇立,秦國強;胡亥立,秦國滅。

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下為什麼扶蘇不起兵,以看看扶蘇到底是否具有真材實料。

粗粗一看,30萬的長城軍是為蒙恬將軍、扶蘇為監軍,起兵攻打胡亥絕對不吃問題 ,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軍隊素質。簡單來說,30萬秦軍被蒙恬和扶蘇所掌握。於是很多人就發出遺憾:扶蘇為什麼不起兵?

討論得出的原因,似乎就是因為扶蘇孝順,不敢起兵殺父。但事實是如此嗎?胡亥是一個笨蛋,

看不見扶蘇所掌控的30萬秦軍對他繼位的威脅?

扶蘇

以下是對扶蘇為什麼不起兵或者不能起兵的原因分析,以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

秦始皇出遊回到平原津時開始生病。原本跟隨秦始皇出遊的蒙毅被秦始皇打發去祭祀山川,

原因是什麼?

同時秦始皇嚴令不得洩露自己得病的消息,“祕之,群臣莫知。”這點無論是《史記》還是北大簡《趙政書》記載都是一致的。為什麼秦始皇只讓跟隨他出遊的李斯、馮去疾、胡亥、趙高等幾個人知道,而不讓在咸陽的大臣們和蒙毅知道呢?在《趙政書》中秦始皇得病後,召見李斯發佈了兩條命令:一、日夜趕往甘泉;二、毋令群臣智(知)病。

把蒙毅打發走,封鎖自己生病消息,日夜趕往咸陽的甘泉宮,

這就是秦始皇得病後大秦帝國的山雨欲來風滿樓!傳統上的觀點認為是秦始皇怕自己生病的消息洩露後,致使山東謀反、天下大亂。司馬遷在史記上所給出的解釋是秦始皇怕死,“惡言死。”但司馬遷的解釋,被比《史記》更早成書的《趙政書》所駁斥:秦始皇在召見李斯時說:“吾自視天命,年五十歲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歲矣,吾當以今[歲]死,而不智(知)其月日。
”這能說明秦始皇怕死嗎?

兵馬俑

當秦始皇車駕到了沙丘後,秦始皇快不行了,於是就詔李斯、馮去疾議立誰繼位。秦始皇再次表達了自己不怕死,“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分析秦國政局,“其後不勝大臣之分(紛)爭,爭侵主”,最後說出自己的兩個心願(擔憂):擔憂兒子年紀孤弱威望不足以壓制大臣、人民因為大臣紛爭而流離失所,“吾衣(哀)令(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要李斯等二人商議立誰為繼位人。

在這種關鍵的國家大事面前,李斯等二人先要表忠心,說明自己不是侵主的大臣,“臣竊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見疑如此,臣等當僇(戮)死,以佨(報)於天下者也。”

秦始皇表達了對李斯等二人的信任,“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要求商議立繼位人。

李斯以距離咸陽遠、如果要召集大臣前來商議議論,恐怕中間有大臣另有謀立,因此請求立胡亥,“今道遠而詔期宭(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秦始皇同意了,“王曰:’可。’”

以上的記載就說明,秦始皇得病後,一是打發蒙毅走,二是對咸陽的大臣封鎖消息,三是日夜兼程趕往咸陽希望能夠和所有大臣商議立誰繼位,四是堅持不住、準備去世前,秦始皇詔令李斯、馮去疾二人商議立胡亥為繼位人。這就駁斥了史記中記錄的秦始皇惡言死、趙構和胡亥勾結李斯篡位的記載。秦始皇在臨死前有條不紊的安排後事,這才符合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形象,而非因為怕死到死也沒有安排繼位人的昏庸形象。

秦始皇安排好繼位人選(即立胡亥為代後)後,就寫書信給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封了書信口蓋了加密章,卻不派人送去,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就是秦始皇對李斯發佈的詔令:不讓群臣知道生病的消息。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寫好了書信,卻不發的原因——早發書信給扶蘇,就會洩露自己生病甚至病逝的消息。只有準備到咸陽的時候,哪怕自己已經死去,才能發書信給扶蘇,讓他把兵權給蒙恬,回咸陽參加葬禮。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讓扶蘇回咸陽參加葬禮?僅僅是因為扶蘇的仁孝嗎?並不如此簡單。

現在來來看看秦始皇臨死前的高明佈置,來說明為什麼扶蘇不起兵奪位。一生病隨行的蒙毅就被打發去祭祀山川,蒙毅並不知道秦始皇生病,為什麼不讓蒙毅知道自己生病?李斯為什麼要說“恐大臣之有謀”?所謂的大臣是指誰?秦始皇讓扶蘇回咸陽,離開有兵權的蒙恬,這意味著什麼?

回答了以上的問題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扶蘇不起兵奪位了。打發蒙毅去祭祀山川,是秦始皇防備蒙毅,對他有戒心;李斯說要說詔大臣過來商議,那麼蒙毅就會知道秦始皇生病消息,因此李斯所說的“大臣”就是指蒙毅,“有謀”,即謀立扶蘇為帝;扶蘇離開蒙恬回咸陽,即意味著扶蘇無兵、蒙恬無主,解除了蒙恬以扶蘇為主的起兵奪位威脅。

秦始皇在死前對蒙毅封鎖生病消息,杜絕了蒙毅聯絡其他人擁立扶蘇的可能性;要求扶蘇回咸陽,就消除了蒙恬起兵擁立扶蘇為帝的隱患。這就是足以說明秦始皇不但沒有立扶蘇的打算,還步步為營杜絕扶蘇繼位的可能性。這就是秦始皇臨死前的計畫:杜絕蒙毅知道消息,分離扶蘇、蒙恬,不殺一人而解除兄弟爭位的隱患。

但秦始皇死後,相比秦始皇的自信,胡亥就沒有那麼自信。畢竟一旦扶蘇知道秦始皇死後,就算他想咸陽,蒙恬、蒙毅兩兄弟會讓他回咸陽嗎?於是才有殺扶蘇,確保扶蘇不會奪位的計畫,改變了秦始皇的原定計劃。

胡亥以秦始皇名義發詔書給扶蘇:“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胡亥以不孝的罪名讓扶蘇自殺,可謂是一針見血,刺中扶蘇的軟肋:不自殺,就是不孝,為天下人所罵;自殺,則成全自己的仁義名聲。於是因為勸諫秦始皇不殺儒生而有仁義聲望的扶蘇,就這樣被聲名所累,不得不自殺。

賜死

那麼在胡亥以秦始皇身份下詔書賜死扶蘇時,扶蘇還能起兵謀反嗎?面對秦始皇“以兵裨將王離”剝奪扶蘇、蒙恬的詔書,扶蘇能否起兵就看中下層的將軍們能否支持扶蘇了。因為扶蘇、蒙恬已經沒有兵權。在沒有兵權的情況下,如果將軍們不支持,扶蘇和蒙恬只有殺不聽話的將軍以奪取兵權起兵了。最後的關鍵是:30萬士卒,有幾個人肯背叛那個一統六國威名赫赫的秦始皇,而跟隨一個發幾句牢騷而被發配過來的默默無聞的公子呢?

在無人知道秦始皇已死的情況下,不要說扶蘇,就是蒙恬,也不敢起兵,這才是現實,因為誰都知道背叛秦始皇那就是找死。因此,對於為什麼扶蘇不起兵的答案很簡單——秦始皇不允許,臨死前親手佈置杜絕扶蘇起兵的可能。胡亥假冒秦始皇詔書,賜死扶蘇,就百分百杜絕扶蘇起兵的可能。

只有知道秦始皇已死,扶蘇才有可能起兵,30萬長城軍也才有可能跟隨他。這也是為什麼陳勝敢造反的原因——秦始皇還活著,就是借陳勝一百個膽,也不敢造反。

到了這裡就可以看出秦始皇死前是如何杜絕扶蘇繼位的可能性,從蒙毅到蒙恬都不讓扶蘇有機會,無論是和平,還是武力方式,繼位元。假如秦始皇能夠活著回到咸陽和所有大臣商議繼位人選,但絕對不會有扶蘇的可能性。一個有者儒家價值觀的人,絕對不能成為以法家治國的大秦帝國的繼位人選,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死都不讓扶蘇有繼位的可能的原因。當然,扶蘇和蒙毅、蒙恬的親密關係,使得扶蘇繼位後形成蒙毅、蒙恬將相把持秦國,威脅帝權,也是一種考慮的原因。

關於扶蘇的討論,還有:《假如扶蘇不自殺 秦國就能延續300年?》歡迎關注討論。

“吾衣(哀)令(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要李斯等二人商議立誰為繼位人。

在這種關鍵的國家大事面前,李斯等二人先要表忠心,說明自己不是侵主的大臣,“臣竊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見疑如此,臣等當僇(戮)死,以佨(報)於天下者也。”

秦始皇表達了對李斯等二人的信任,“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要求商議立繼位人。

李斯以距離咸陽遠、如果要召集大臣前來商議議論,恐怕中間有大臣另有謀立,因此請求立胡亥,“今道遠而詔期宭(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秦始皇同意了,“王曰:’可。’”

以上的記載就說明,秦始皇得病後,一是打發蒙毅走,二是對咸陽的大臣封鎖消息,三是日夜兼程趕往咸陽希望能夠和所有大臣商議立誰繼位,四是堅持不住、準備去世前,秦始皇詔令李斯、馮去疾二人商議立胡亥為繼位人。這就駁斥了史記中記錄的秦始皇惡言死、趙構和胡亥勾結李斯篡位的記載。秦始皇在臨死前有條不紊的安排後事,這才符合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形象,而非因為怕死到死也沒有安排繼位人的昏庸形象。

秦始皇安排好繼位人選(即立胡亥為代後)後,就寫書信給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封了書信口蓋了加密章,卻不派人送去,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就是秦始皇對李斯發佈的詔令:不讓群臣知道生病的消息。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寫好了書信,卻不發的原因——早發書信給扶蘇,就會洩露自己生病甚至病逝的消息。只有準備到咸陽的時候,哪怕自己已經死去,才能發書信給扶蘇,讓他把兵權給蒙恬,回咸陽參加葬禮。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讓扶蘇回咸陽參加葬禮?僅僅是因為扶蘇的仁孝嗎?並不如此簡單。

現在來來看看秦始皇臨死前的高明佈置,來說明為什麼扶蘇不起兵奪位。一生病隨行的蒙毅就被打發去祭祀山川,蒙毅並不知道秦始皇生病,為什麼不讓蒙毅知道自己生病?李斯為什麼要說“恐大臣之有謀”?所謂的大臣是指誰?秦始皇讓扶蘇回咸陽,離開有兵權的蒙恬,這意味著什麼?

回答了以上的問題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扶蘇不起兵奪位了。打發蒙毅去祭祀山川,是秦始皇防備蒙毅,對他有戒心;李斯說要說詔大臣過來商議,那麼蒙毅就會知道秦始皇生病消息,因此李斯所說的“大臣”就是指蒙毅,“有謀”,即謀立扶蘇為帝;扶蘇離開蒙恬回咸陽,即意味著扶蘇無兵、蒙恬無主,解除了蒙恬以扶蘇為主的起兵奪位威脅。

秦始皇在死前對蒙毅封鎖生病消息,杜絕了蒙毅聯絡其他人擁立扶蘇的可能性;要求扶蘇回咸陽,就消除了蒙恬起兵擁立扶蘇為帝的隱患。這就是足以說明秦始皇不但沒有立扶蘇的打算,還步步為營杜絕扶蘇繼位的可能性。這就是秦始皇臨死前的計畫:杜絕蒙毅知道消息,分離扶蘇、蒙恬,不殺一人而解除兄弟爭位的隱患。

但秦始皇死後,相比秦始皇的自信,胡亥就沒有那麼自信。畢竟一旦扶蘇知道秦始皇死後,就算他想咸陽,蒙恬、蒙毅兩兄弟會讓他回咸陽嗎?於是才有殺扶蘇,確保扶蘇不會奪位的計畫,改變了秦始皇的原定計劃。

胡亥以秦始皇名義發詔書給扶蘇:“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胡亥以不孝的罪名讓扶蘇自殺,可謂是一針見血,刺中扶蘇的軟肋:不自殺,就是不孝,為天下人所罵;自殺,則成全自己的仁義名聲。於是因為勸諫秦始皇不殺儒生而有仁義聲望的扶蘇,就這樣被聲名所累,不得不自殺。

賜死

那麼在胡亥以秦始皇身份下詔書賜死扶蘇時,扶蘇還能起兵謀反嗎?面對秦始皇“以兵裨將王離”剝奪扶蘇、蒙恬的詔書,扶蘇能否起兵就看中下層的將軍們能否支持扶蘇了。因為扶蘇、蒙恬已經沒有兵權。在沒有兵權的情況下,如果將軍們不支持,扶蘇和蒙恬只有殺不聽話的將軍以奪取兵權起兵了。最後的關鍵是:30萬士卒,有幾個人肯背叛那個一統六國威名赫赫的秦始皇,而跟隨一個發幾句牢騷而被發配過來的默默無聞的公子呢?

在無人知道秦始皇已死的情況下,不要說扶蘇,就是蒙恬,也不敢起兵,這才是現實,因為誰都知道背叛秦始皇那就是找死。因此,對於為什麼扶蘇不起兵的答案很簡單——秦始皇不允許,臨死前親手佈置杜絕扶蘇起兵的可能。胡亥假冒秦始皇詔書,賜死扶蘇,就百分百杜絕扶蘇起兵的可能。

只有知道秦始皇已死,扶蘇才有可能起兵,30萬長城軍也才有可能跟隨他。這也是為什麼陳勝敢造反的原因——秦始皇還活著,就是借陳勝一百個膽,也不敢造反。

到了這裡就可以看出秦始皇死前是如何杜絕扶蘇繼位的可能性,從蒙毅到蒙恬都不讓扶蘇有機會,無論是和平,還是武力方式,繼位元。假如秦始皇能夠活著回到咸陽和所有大臣商議繼位人選,但絕對不會有扶蘇的可能性。一個有者儒家價值觀的人,絕對不能成為以法家治國的大秦帝國的繼位人選,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死都不讓扶蘇有繼位的可能的原因。當然,扶蘇和蒙毅、蒙恬的親密關係,使得扶蘇繼位後形成蒙毅、蒙恬將相把持秦國,威脅帝權,也是一種考慮的原因。

關於扶蘇的討論,還有:《假如扶蘇不自殺 秦國就能延續300年?》歡迎關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