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們身邊會有多少人,內心希望上戰場的是隔壁老王和樓上的老梁?

昨天下午,鄭州有雨。

吹到臉上的那潮潮的風,都帶有了一絲絲的涼意。

坐班車到黃河路下車,打著傘沿著花園路溜溜達達一路向南,去會堂影城看《敦克爾克》。

我有樂看電影卡。一卡在手,觀影無憂。

會堂旁邊,有家叫阿信攝影沖印的小店。不大的門頭上有行小字,始於1996年。老行業能做這麼多年,這真是挺讓人敬佩的。


電影《敦克爾克》的導演,是大名鼎鼎的諾蘭。克里斯多夫·諾蘭,1970年7月30日出生於倫敦,英國導演、編劇、攝影師及製片人。

諾蘭,編寫拍攝執導過《追隨》、《記憶碎片》、《蝙蝠俠:俠影之謎》、《致命魔術》、《黑暗騎士》、《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影片。

這其中的《盜夢空間》,我看過3遍。每看一遍,心中總會湧現出來一個感歎詞來:沃日!

同時,腦海中往往還會伴隨幻化出來一個大寫的服字。

電影《敦克爾克》所表達的主要內容,是源於二戰時期一段真實的歷史過往。

1940年5月10日納粹德國開始進攻西歐,5月21日,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了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

只剩下了敦克爾克,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為海上的退路。

形勢萬分危急,敦克爾克港口,又是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四十萬人從這個港口撤退,在德國炮火的強烈襲擊下,傷亡情況勢必會很慘重。

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民船和船員,動員人民共同起來營救軍隊。英國首相邱吉爾最初的計畫,

是力爭撤離三萬人的部隊,回到英國本土。

結果,這支民間組織起來的雜牌船隊,配合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艇,在一個星期的時間裡,竟然成功撤離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

叫敦克爾克大撤退也好,叫敦克爾克大潰敗也罷。無力抵抗的英軍,

在丟棄了大量的重型武器之後,最起碼保存住了眾多的戰鬥人員,為二戰的持久戰,打下了人員基礎。

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諾蘭的這部電影,把在敦克爾克港口附近沙灘上,等待撤離的一隊隊的英軍士兵們,眼巴巴看著德國空軍的轟炸機來回俯射狂轟濫炸下,自己的戰友們屍體橫飛血腥殘酷的歷史,給展現的淋漓盡致。

戰爭來臨時,每個參戰的人員,都有著強烈的求生欲望。何況,是面臨著人數如此眾多的,生的希望如此渺茫的戰略大潰退。

等待潮汐來臨時,可以浮起小船,從而逃生的高地軍團的士兵們,為了減輕載重,能夠拿著槍,逼迫自己的同胞滾下小船。

冷酷焦慮的眼神中,折射出的是人性中自私和真實的一面。

白打嘴炮。

倘若真是到了那個場景,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自己會怎樣去做?

記得小時候,我讀二戰的歷史。對於縱容納粹德國不斷擴張的原英國首相亞瑟.尼維爾.張伯倫十分鄙視。“綏靖政策”這個詞彙,最早就是張伯倫給我留下的記憶。

納粹德國進攻西歐的當天,張伯倫下臺,邱吉爾接班。縱容戰爭狂人希特勒的綏靖政策,宣告失敗。

現在回頭,去看那段歷史。

或許張伯倫太渴望和平了。他的種種妥協與退讓,甚至到了貌似懦弱地步的行為,換來的,是希特勒更大的胃口和野心。

電影中,那個跑到私家遊艇上要去敦克爾克救人的少年,在和海上救起的英軍士兵的衝突中,滾下樓梯不幸摔傷離世。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美好絢爛的十七歲。

但凡重大歷史事件的電影呈現,必定都是微觀的、具體的故事細節。

一個英國士兵和一個法國士兵的撤退之路;回應國家召喚、開著自家遊艇前來敦克爾克救人的一對英國父子;兩個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牛逼轟轟的鷹擊長空;和全片官職最大的將領,英國皇家海軍少將大佬般的淡定從容。幾條故事線,一道還原了敦克爾克彼時的歷史場景。

電影嘛,都有誇大的一面。影片演到最後,碼頭上,少將對著英國陸軍軍官揮手告別,言說自己要留下來,幫助法國部隊抵抗德軍。

外!

撤退的時候,不讓法國士兵上船,到了了,要去指揮法軍抗德。你啊法國軍人甩你嗎?

典型的英國式思維。有一種浸在骨子裡的傲慢。

戰爭是殘酷的。血肉飛濺,屍橫遍野。

或許有那麼一天,當戰爭無法避免終於來臨的時候,我們身邊會有多少的人,內心希望上戰場打仗的,是隔壁的老王和樓上的老梁?

然後,他們坐在家裡,喝著咖啡,敲著鍵盤,為前線的將士們鼓勁和加油。他們會說:你們都是最棒的!歐耶。

ML戈壁,這一幕不能細想啊。

越想越真實,越想越覺得註定未來是會發生的一樣。

所以,我喜歡看這些展現的場景相對比較真實的戰爭片,哪怕是每部影片中,都有著編劇和導演那股子濃濃的化不開的本國利益至上的主觀思維。也比那些騙人的手撕倭寇的戰爭神劇,要好上幾百倍。

少年的時候,我曾經在一個英模巡迴演講大會上,遇到過對越戰鬥一等功的獲得者,大西郊鄭州國棉五廠長大的戰鬥英雄朱勇。作為一名班長,他就是在山頭被敵方炮火削掉近半米、自己的排長英勇犧牲之後,主動擔負起指揮的職責,從而立功受獎的。

那是1984年。距今天,已經整整33年了。

多瞭解戰爭的殘酷,我們內心深處就會越發的明白,和平,是多麼的寶貴。

鍵盤俠們,往往只會打嘴炮,往往只會嗷嗷叫。每逢大事一到,保管嚇的比誰都尿。所以,恁還是嘬住吧。

我不嗷嗷叫,我也不打嘴炮。

我衷心希望,和平能一直伴隨你我的左右,直到永遠。

戰爭來臨時,每個參戰的人員,都有著強烈的求生欲望。何況,是面臨著人數如此眾多的,生的希望如此渺茫的戰略大潰退。

等待潮汐來臨時,可以浮起小船,從而逃生的高地軍團的士兵們,為了減輕載重,能夠拿著槍,逼迫自己的同胞滾下小船。

冷酷焦慮的眼神中,折射出的是人性中自私和真實的一面。

白打嘴炮。

倘若真是到了那個場景,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自己會怎樣去做?

記得小時候,我讀二戰的歷史。對於縱容納粹德國不斷擴張的原英國首相亞瑟.尼維爾.張伯倫十分鄙視。“綏靖政策”這個詞彙,最早就是張伯倫給我留下的記憶。

納粹德國進攻西歐的當天,張伯倫下臺,邱吉爾接班。縱容戰爭狂人希特勒的綏靖政策,宣告失敗。

現在回頭,去看那段歷史。

或許張伯倫太渴望和平了。他的種種妥協與退讓,甚至到了貌似懦弱地步的行為,換來的,是希特勒更大的胃口和野心。

電影中,那個跑到私家遊艇上要去敦克爾克救人的少年,在和海上救起的英軍士兵的衝突中,滾下樓梯不幸摔傷離世。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美好絢爛的十七歲。

但凡重大歷史事件的電影呈現,必定都是微觀的、具體的故事細節。

一個英國士兵和一個法國士兵的撤退之路;回應國家召喚、開著自家遊艇前來敦克爾克救人的一對英國父子;兩個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牛逼轟轟的鷹擊長空;和全片官職最大的將領,英國皇家海軍少將大佬般的淡定從容。幾條故事線,一道還原了敦克爾克彼時的歷史場景。

電影嘛,都有誇大的一面。影片演到最後,碼頭上,少將對著英國陸軍軍官揮手告別,言說自己要留下來,幫助法國部隊抵抗德軍。

外!

撤退的時候,不讓法國士兵上船,到了了,要去指揮法軍抗德。你啊法國軍人甩你嗎?

典型的英國式思維。有一種浸在骨子裡的傲慢。

戰爭是殘酷的。血肉飛濺,屍橫遍野。

或許有那麼一天,當戰爭無法避免終於來臨的時候,我們身邊會有多少的人,內心希望上戰場打仗的,是隔壁的老王和樓上的老梁?

然後,他們坐在家裡,喝著咖啡,敲著鍵盤,為前線的將士們鼓勁和加油。他們會說:你們都是最棒的!歐耶。

ML戈壁,這一幕不能細想啊。

越想越真實,越想越覺得註定未來是會發生的一樣。

所以,我喜歡看這些展現的場景相對比較真實的戰爭片,哪怕是每部影片中,都有著編劇和導演那股子濃濃的化不開的本國利益至上的主觀思維。也比那些騙人的手撕倭寇的戰爭神劇,要好上幾百倍。

少年的時候,我曾經在一個英模巡迴演講大會上,遇到過對越戰鬥一等功的獲得者,大西郊鄭州國棉五廠長大的戰鬥英雄朱勇。作為一名班長,他就是在山頭被敵方炮火削掉近半米、自己的排長英勇犧牲之後,主動擔負起指揮的職責,從而立功受獎的。

那是1984年。距今天,已經整整33年了。

多瞭解戰爭的殘酷,我們內心深處就會越發的明白,和平,是多麼的寶貴。

鍵盤俠們,往往只會打嘴炮,往往只會嗷嗷叫。每逢大事一到,保管嚇的比誰都尿。所以,恁還是嘬住吧。

我不嗷嗷叫,我也不打嘴炮。

我衷心希望,和平能一直伴隨你我的左右,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