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的成功和快樂,要麼同時擁有,要麼一起落空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道選擇題:孩子的童年,要成功,還是要快樂?

相信每一個寶寶誕生之初,父母的願望都很簡單,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日益感受到社會的壓力,

競爭的壓力。

於是我們開始慌了,擔心孩子如果沒有好成績,沒有一技之長,將來如何在社會立足?

孩子的未來,我們只能選擇妥協。

“既然無法生活在童話世界裡,就不要奢望什麼快樂的童年了,成功才是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

親愛的,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麼首先說明,你很愛你的孩子。

如果可以,你也希望孩子能夠擁有幸福的童年,對嗎?

但我不得不說,你的這些想法,

很可能會讓孩子的人生既不快樂,也不成功。

因為成功和快樂,有很大一部分是重疊的。

要麼同時擁有,要麼兩樣都落空。

你以為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

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對嗎?沒關係,我們慢慢捋一捋。

首先,我們以為的那些快樂,像吃蛋糕、看動畫片,

都不是真正的快樂。

也許應該給它們換個稱呼,叫作“享樂”。

享樂所能帶來的快感非常短暫。一旦離開所依附的媒介,比如美食、電視、遊戲,這種快感就會像關掉水龍頭的水,迅速消失。

記得有一陣子,我特別愛看勵志的電視劇,幻想自己也能通過努力,實現人生的逆襲。就像《我的前半生》裡的唐晶那樣,雖然時常加班、熬夜,卻能在遇到難題時,帥氣地解決。

可後來我發現,雖然看劇的時候是挺爽的(因為可以幻想嘛),

可關掉螢幕的那一刻,感覺特別空虛。我不僅沒有變厲害,還浪費了本來可以努力變厲害的時間,真的是得不償失。

所以享樂,是應該有所節制的。可以作為孩子的樂趣之一,但一定不能是樂趣的全部,否則他的生活就太無聊了。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呢?回想我們自己的經歷。

當我們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包容時,我們是快樂的。

當我們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投身其中時,我們是快樂的。

當我們通過不斷地練習,度過最初那個笨拙的階段,逐漸達到精通時,我們是快樂的。

當我們的努力和成功,得到他人,也包括自己的認同時,我們是快樂的。

這些快樂,不僅能維持很久,

而且能給我們力量和信心,只要通過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成功不一定快樂

我們總以為,孩子從小刻苦一點,努力一點,犧牲掉一些童年的快樂,等將來成功了,自然就會幸福。

願望很美好,但現實卻很殘酷。

事實上,如果家長太看中分數,太強調成功,那麼他們的孩子只會有兩種結局。

一種是努力了也沒有成功,孩子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一種是努力並且成功了,然而成功的那一刻,孩子不僅感受不到快樂,還會從此失去努力的方向和生活的意義。因為父母從沒有教過他們,成功以後該怎麼辦。

我讀書時就有這樣一個同學,暫且稱作小Z吧。小Z各科成績都很好,最後還如願考上了清華大學。但我從來不羡慕他,反而特別同情他,因為他有一個高標準、嚴要求的虎爸。

小Z爸信奉的就是“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考上名校,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有前途。”

所以小Z每天的時間都被學習塞得滿滿的,沒有一點休息、放鬆的機會,更別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了。

果不其然,小Z考上清華後,只努力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玩遊戲。他要把這些年失去的自由和快樂都補回來。

幸好小Z沉迷遊戲後,只是考試掛了科,最後還是順利畢業了。

很多和小Z一樣,從小被逼著學習的好學生,在考上名校後,連大學都沒有畢業,更不知道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父母對此很不理解,殊不知正是他們自己,親手埋下讓孩子不幸福的種子。

在我們決定不讓孩子玩耍時,他失去了培養興趣的機會。

在我們決定不讓孩子做家務時,他失去了自理的能力。

在我們決定孩子要考哪所學校,讀哪個專業時,他失去了做決定的能力。

在我們決定用作業和補習班塞滿孩子的時間表時,他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我們不斷督促孩子學習時,他失去了自律的能力。

我相信,這些都是為人父母最不願意看到的。

畢竟我們最初,只是單純地希望孩子能夠幸福而已啊。

讓快樂為孩子指路

既然成功這條路走不通,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教孩子做一個快樂的人吧。

前面提到過,真正的快樂,不是短暫的享樂,而是一種豐富、多元的感受。

包括父母無條件的愛,投入地做自己喜歡的事,通過練習達到精通時的成就感,以及成功後的被認同感。

這其實就是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愛德華·哈洛韋爾提出的幸福的五個步驟:聯結、玩耍、練習、精通、認同。

孩子和父母、小夥伴,甚至是玩具建立聯結,感受到愛和安全感。

通過玩耍,孩子能體會到投入的快樂,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練習,直至達到精通的狀態,最後獲得大家的認同。

“精通”不僅僅是成功,還是伴有喜悅和巨大成就感的成功。像是孩子努力了很久,終於學會走路,學會說話時的感受一樣。

一旦體會過精通帶來的巨大喜悅,孩子就會想要不斷重複這個過程。

以上五步,構成了一個正向的迴圈,在孩子的童年不斷重複。而這也正是通向幸福和成功的秘密路徑。

很多充滿智慧的成功人士,像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成功學之父戴爾·卡耐基、文學大師高爾基、美國總統林肯,都不是名校畢業。

他們能夠成功,靠的不是一紙文憑,而是對所從事行業的熱愛和投入。

所以孩子如果能夠享受學習,享受工作,那他就離成功和幸福不遠了。

用愛澆灌孩子的童年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具體該做什麼。

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只要我們回到初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尊重,結果就會是好的。

孩子天生喜歡玩耍,喜歡重複,喜歡練習。他們會不知疲倦地把積木搭好再推倒。無數次的讓你念同一本書。

這個時候,不要嫌他們煩。在他們想要放棄時,再鼓勵一下。在他們達到精通時,別吝嗇肯定。

當孩子對某件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別因為這會耽誤學習而急著說“不行”。

多給孩子嘗試、選擇和犯錯的機會。除了學業,給他們一點時間和空間,投入到他真正熱愛的事情中去,他就能找到自己的興趣,發展出真正的自我。

在幸福的同時,也摘下成功的果實。而這,不就是我們期盼的最好的結果嗎?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讓孩子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人,而不是成為我們期待的人,這便是對孩子最大的認同。”

祝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這樣的幸福童年。

孩子不僅感受不到快樂,還會從此失去努力的方向和生活的意義。因為父母從沒有教過他們,成功以後該怎麼辦。

我讀書時就有這樣一個同學,暫且稱作小Z吧。小Z各科成績都很好,最後還如願考上了清華大學。但我從來不羡慕他,反而特別同情他,因為他有一個高標準、嚴要求的虎爸。

小Z爸信奉的就是“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考上名校,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有前途。”

所以小Z每天的時間都被學習塞得滿滿的,沒有一點休息、放鬆的機會,更別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了。

果不其然,小Z考上清華後,只努力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玩遊戲。他要把這些年失去的自由和快樂都補回來。

幸好小Z沉迷遊戲後,只是考試掛了科,最後還是順利畢業了。

很多和小Z一樣,從小被逼著學習的好學生,在考上名校後,連大學都沒有畢業,更不知道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父母對此很不理解,殊不知正是他們自己,親手埋下讓孩子不幸福的種子。

在我們決定不讓孩子玩耍時,他失去了培養興趣的機會。

在我們決定不讓孩子做家務時,他失去了自理的能力。

在我們決定孩子要考哪所學校,讀哪個專業時,他失去了做決定的能力。

在我們決定用作業和補習班塞滿孩子的時間表時,他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我們不斷督促孩子學習時,他失去了自律的能力。

我相信,這些都是為人父母最不願意看到的。

畢竟我們最初,只是單純地希望孩子能夠幸福而已啊。

讓快樂為孩子指路

既然成功這條路走不通,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教孩子做一個快樂的人吧。

前面提到過,真正的快樂,不是短暫的享樂,而是一種豐富、多元的感受。

包括父母無條件的愛,投入地做自己喜歡的事,通過練習達到精通時的成就感,以及成功後的被認同感。

這其實就是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愛德華·哈洛韋爾提出的幸福的五個步驟:聯結、玩耍、練習、精通、認同。

孩子和父母、小夥伴,甚至是玩具建立聯結,感受到愛和安全感。

通過玩耍,孩子能體會到投入的快樂,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練習,直至達到精通的狀態,最後獲得大家的認同。

“精通”不僅僅是成功,還是伴有喜悅和巨大成就感的成功。像是孩子努力了很久,終於學會走路,學會說話時的感受一樣。

一旦體會過精通帶來的巨大喜悅,孩子就會想要不斷重複這個過程。

以上五步,構成了一個正向的迴圈,在孩子的童年不斷重複。而這也正是通向幸福和成功的秘密路徑。

很多充滿智慧的成功人士,像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成功學之父戴爾·卡耐基、文學大師高爾基、美國總統林肯,都不是名校畢業。

他們能夠成功,靠的不是一紙文憑,而是對所從事行業的熱愛和投入。

所以孩子如果能夠享受學習,享受工作,那他就離成功和幸福不遠了。

用愛澆灌孩子的童年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具體該做什麼。

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只要我們回到初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尊重,結果就會是好的。

孩子天生喜歡玩耍,喜歡重複,喜歡練習。他們會不知疲倦地把積木搭好再推倒。無數次的讓你念同一本書。

這個時候,不要嫌他們煩。在他們想要放棄時,再鼓勵一下。在他們達到精通時,別吝嗇肯定。

當孩子對某件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別因為這會耽誤學習而急著說“不行”。

多給孩子嘗試、選擇和犯錯的機會。除了學業,給他們一點時間和空間,投入到他真正熱愛的事情中去,他就能找到自己的興趣,發展出真正的自我。

在幸福的同時,也摘下成功的果實。而這,不就是我們期盼的最好的結果嗎?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讓孩子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人,而不是成為我們期待的人,這便是對孩子最大的認同。”

祝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這樣的幸福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