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開封書店街:以此為名,天下僅有(上)韋力撰

書店街入口

宋朝是中國書史上的黃金時代,丘浚在《大學衍義補》中說:“宋朝以文為治,

而書籍一事,尤切用心,曆世相承,率加崇尚。”這種書籍的繁榮當然也會表現在同時代的繪畫之中,鄭士德在《中國圖書發行史》中稱:“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羰的《清明上河圖》,生動的描繪了北宋開封城的各種景觀,其中就繪有一家名集賢堂的書鋪,門面上方高掛‘兌客書坊’的紅邊白布店招。(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摹寫本《清明上河圖》,集賢堂書鋪店招上寫的是‘發兌古今書籍’)。
從畫面看,這家書鋪坐落在繁華的街市上,是一間漂亮的瓦房,門面全部敞開,營業結束再加上門板。店內書架上擺滿各種書冊。書鋪主人站在櫃檯後邊接待讀者。這個畫面告訴我們,北宋時期書店行業開始有了店名招牌,還掛有店招廣告,門面敞開,光線充足,開架售書。”

歷史沿革介紹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書坊,以至於故宮每次展這件珍寶之時,我都會仔細盯著此圖上的這間書坊,那種親切之感,非此道之中確實不能體會得到。這幅繪畫作品當然不是為了描繪北宋的書店形象,其所包涵的豐富內容成為了後世專家們研究不斷的話題。而開封當地當然也會借勢而為。我到達開封後,

開封圖書館的兩位張老師介紹我尋訪之時,走進古城牆不遠,就被街上的行人堵得水泄不通,張家路告訴我,前方正是“清明上河園”,而此園乃是近年的新造景點,其建造手段就是按照《清明上河圖》而來者。

前後一樣

聞其所言,我突然來了興致,馬上請教他,

裡面是否建造出了那個著名的書鋪,張老師遺憾地說,別看自己生活在開封,但因為更多的精力用在探訪真的歷史遺跡方面,這樣的人造景點他還真沒進去看過。聞此所言,我頓時沒了興趣。開封一地文化底蘊深厚,雖然經過了黃河的幾次淹沒,但畢竟還有不少的遺跡在,我還是老老實實的去尋訪自己計畫中的目標吧。

步行街

藏書繁榮的前提首先當然是刻書,而北宋時期東京汴梁已然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刻書中心之一,然宋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的一段話,被後世的相關文獻引用了無數回。雖然如此,我在這裡還是需要抄錄如下:

今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師比歲印板,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蜀與福建多以柔木制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幾偏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葉夢得在這裡列出了北宋末、南宋初時期著名的三處刻書中心,他認為這三處中,杭州所刻之書品質最高,其次是四川,最差的是福建。接下來他又提到了京師,也就是當時的開封。由“京師”二字可知,葉夢得說這段話的時候仍是北宋,因為他這段話中講到了杭州,由此說明,杭州還沒有成為南宋的首都臨安。

老建築,新塗料

而葉夢得說開封所刻的書版品質不比杭州差,那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說“汴梁為上”呢?葉夢得給出的解釋是:雖然汴梁刻版水準不比杭州差,但唯一的缺憾是刷書所用的紙張比不上杭州。而後他又解釋了:為什麼四川和福建刻本比不上杭州與汴梁?葉認為,這兩個地方刻版所用的木材太過柔軟,柔軟之木雖刊刻容易、成書也快,但是難以雕造出精美的版面。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看來這句話也可以用在古代的刻書史上,可惜北宋汴梁刻本至今一部也沒有留下來,我輩已無法目睹汴梁刻本的精彩。

可惜不是書店

汴梁能夠刻出這麼好的書,當然跟朝廷的重視有很大的關係,更為重要者,這跟皇帝的思想與藝術水準頗成正比,《宋人軼事彙編》中有這樣一段話:

楊大年,因奏對,偶及《比紅兒詩》,大年不能對,甚以為恨。訪《比紅兒詩》,終不可得。忽一日鬻書者至,有小編,視之乃《比紅兒詩》也。自此,士大夫始傳之。

這裡所說的楊大年,就是著名的詩人楊億。在真宗一朝,他曾兩任秘書監,更為重要者,他還跟王欽若共同編了著名的類書《冊府元龜》。按說他也是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但即使如此,竟然被皇帝偶然問到的一句詩給難住了。這麼博學的人物,竟然對不上一句詩,這當然令楊億大為尷尬,他一定要找到皇帝所說之詩的出處,而且他竟然真就在一個書攤上看到了這句詩。這個故事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皇帝的博學,二是那個時代書商刻書的廣泛。這也就間接地點明瞭,北宋時期的皇城刻書業是何等的發達。

跟書有關的業態

張秀民的《中國印刷史》中在談到宋代刻書時稱:“刻書印賣有利可圖,故開封、臨安……成都、眉山,紛紛設立書坊,所謂‘細民亦皆轉向模鋟,以取衣食’。至於私家宅塾以及寺廟莫不有刻,故宋代官私刻書最盛,為雕版印刷史上的黃金時代。”張秀民說,在宋代無論是官刻還是私刻都很發達,所以他將這個時代稱為“雕版印刷史上的黃金時代”。但是,私刻的大量產生也會洩露國家機密,因為那時候的書坊常常會刊刻朝中之事,但有些事情並不宜讓外人得知,以至於皇帝下令,禁止民間私自刻版。宋康定元年五月二日,仁宗下詔稱:“訪聞在京無圖之輩書肆之家,多將諸色人所講邊機文字鏤版鬻賣,流布於外。委開封府密切根捉,許人陳告,勘鞫聞奏。”(《宋會要輯稿·刑法》)

看到了第一家書店

可惜都是教材

顯然皇帝的這個禁書令沒有起到作用,後來的汴梁依然私刻風行,當時的大文豪歐陽修在至和二年給皇帝上了《論雕印文字劄子》:“臣伏見朝廷累有指揮禁止雕印文字,非不嚴切,而近日雕版尤多,蓋為不曾條約書鋪販賣之人。臣竊見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曰《宋文》者,多是議論時政之言。……臣今欲乞明降指揮下開封府,訪求板本焚毀,及止絕書鋪,今後如有不經官司詳定,妄行雕印文集,並不得貨賣。”

座椅也製作成了書狀

像歐陽修這樣的著名文人,都主動要求提出焚毀書籍,其理由是這些刻版之書很多都是議論時政,可見出版業不進行系統的管理,會產生怎樣的負面效應。顯然,歐陽修要求焚毀者乃是私刻,而官刻的情況卻大不相同。靖康元年,金人打到了汴梁,趙明誠與李清照夫婦聞聽此事後,準備帶著他們的藏品南逃,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寫道:“至靖康丙午年,候守淄州,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

有些歷史

只有愛好收藏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難以割捨的情懷,但是李清照帶不走那麼多的藏品,於是她進行了精心挑選:“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李清照在挑選藏書的時候,先去除大部頭的書,然而去除掉有重要的畫作,接著再挑出去一些沒有銘文的古器物,直到最後她再選擇去除掉一些監本書。由這個挑選順序可以看出,李清照認為,監本書要比以上的那些更為重要。

招幌上的“書”字

北宋國子監所刻之書為什麼這麼重要呢?當然這跟皇帝的重視有很大關係。當時的監本不但品質好,價錢還便宜,因為按照皇帝的要求,國子監所售之書,只收工本費,不可以營利,宋真宗明確地說:“此固非為利,正欲文籍流布耳。”(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三十三)

新華書店

到了宋哲宗元祐初年,國子監所印之書還是偷偷漲價了,陳師道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向皇帝提了出來:“伏見國子監所賣書,向用越紙而價小,今用襄紙而價高。紙既不迨,而價增於舊,甚非聖朝章明古訓以教後學之意。臣愚欲乞計工紙之費以為之價,務廣其傳,不亦求利,亦聖教之一助……諸州學所買監書系用官錢買充官物,價之高下,何所損益。而外學常苦無錢,而書價貴,以是在所不能有國子之書,而學者聞見亦寡,今乞止計工紙,別為之價,所冀學者益廣見聞以稱朝廷教養之意。”(《論國子賣書狀》)

陳師道說,而今國子監所賣之書,價格越來越貴,這有悖皇帝不求營利的初衷,他希望回到只收工本費的初始要求上來,而皇帝同意了他的這個建議。

地上的廣告

北宋的朝廷不但是印書,皇帝對各級官員還有著大量的賜書之舉,宋羅浚在《寶慶四明志》卷二中列舉了賜書的數量:

經一百一十五部計五百八十一冊

史七十九部一千三百四十二冊

子一十五部四十五冊

文集一百七十一部計一千二百五十冊

雜文九十五部計七百二十八冊

禦書臨帖五冊

宸翰詔書一軸

右皇子魏王判州,藏書四千九十二冊,一十五軸,淳熙七年有旨就賜明州,於是守臣范成大奉藏於九經堂之西偏,繼又恐典司弗虔,乃奉藏於禦書閣,列為十廚。嘉定十七年校官臣徐介點檢,略有散失,其所存者如此。

對於這樣大量的賜書,曹之先生在其專著《中國印刷術的起源》中:結出了三點:

和前代賜書相比,宋代賜書有三大特點:

(一)範圍廣。前代賜書多面向個人,而宋代賜書擴而大之,延及諸路、州、縣、孔廟、學校等。

(二)數量多。宋代全國有200餘州,若以明州賜書之例推而廣之,全國各州則其有賜書14萬多種、100萬冊左右,如果再加上其它單位所得賜書,其數量之大,更是可想而知了。

(三)賜書內容以《九經》為主,《九經》是封建統治者的治國之寶,宋代皇帝動輒賜以《九經》,其賜書目的昭然若揭。為什麼宋代賜書會有如此巨大的發展呢?除了宋代重視文治之外,也與唐代雕版印刷的發明分不開。

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幾偏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葉夢得在這裡列出了北宋末、南宋初時期著名的三處刻書中心,他認為這三處中,杭州所刻之書品質最高,其次是四川,最差的是福建。接下來他又提到了京師,也就是當時的開封。由“京師”二字可知,葉夢得說這段話的時候仍是北宋,因為他這段話中講到了杭州,由此說明,杭州還沒有成為南宋的首都臨安。

老建築,新塗料

而葉夢得說開封所刻的書版品質不比杭州差,那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說“汴梁為上”呢?葉夢得給出的解釋是:雖然汴梁刻版水準不比杭州差,但唯一的缺憾是刷書所用的紙張比不上杭州。而後他又解釋了:為什麼四川和福建刻本比不上杭州與汴梁?葉認為,這兩個地方刻版所用的木材太過柔軟,柔軟之木雖刊刻容易、成書也快,但是難以雕造出精美的版面。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看來這句話也可以用在古代的刻書史上,可惜北宋汴梁刻本至今一部也沒有留下來,我輩已無法目睹汴梁刻本的精彩。

可惜不是書店

汴梁能夠刻出這麼好的書,當然跟朝廷的重視有很大的關係,更為重要者,這跟皇帝的思想與藝術水準頗成正比,《宋人軼事彙編》中有這樣一段話:

楊大年,因奏對,偶及《比紅兒詩》,大年不能對,甚以為恨。訪《比紅兒詩》,終不可得。忽一日鬻書者至,有小編,視之乃《比紅兒詩》也。自此,士大夫始傳之。

這裡所說的楊大年,就是著名的詩人楊億。在真宗一朝,他曾兩任秘書監,更為重要者,他還跟王欽若共同編了著名的類書《冊府元龜》。按說他也是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但即使如此,竟然被皇帝偶然問到的一句詩給難住了。這麼博學的人物,竟然對不上一句詩,這當然令楊億大為尷尬,他一定要找到皇帝所說之詩的出處,而且他竟然真就在一個書攤上看到了這句詩。這個故事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皇帝的博學,二是那個時代書商刻書的廣泛。這也就間接地點明瞭,北宋時期的皇城刻書業是何等的發達。

跟書有關的業態

張秀民的《中國印刷史》中在談到宋代刻書時稱:“刻書印賣有利可圖,故開封、臨安……成都、眉山,紛紛設立書坊,所謂‘細民亦皆轉向模鋟,以取衣食’。至於私家宅塾以及寺廟莫不有刻,故宋代官私刻書最盛,為雕版印刷史上的黃金時代。”張秀民說,在宋代無論是官刻還是私刻都很發達,所以他將這個時代稱為“雕版印刷史上的黃金時代”。但是,私刻的大量產生也會洩露國家機密,因為那時候的書坊常常會刊刻朝中之事,但有些事情並不宜讓外人得知,以至於皇帝下令,禁止民間私自刻版。宋康定元年五月二日,仁宗下詔稱:“訪聞在京無圖之輩書肆之家,多將諸色人所講邊機文字鏤版鬻賣,流布於外。委開封府密切根捉,許人陳告,勘鞫聞奏。”(《宋會要輯稿·刑法》)

看到了第一家書店

可惜都是教材

顯然皇帝的這個禁書令沒有起到作用,後來的汴梁依然私刻風行,當時的大文豪歐陽修在至和二年給皇帝上了《論雕印文字劄子》:“臣伏見朝廷累有指揮禁止雕印文字,非不嚴切,而近日雕版尤多,蓋為不曾條約書鋪販賣之人。臣竊見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曰《宋文》者,多是議論時政之言。……臣今欲乞明降指揮下開封府,訪求板本焚毀,及止絕書鋪,今後如有不經官司詳定,妄行雕印文集,並不得貨賣。”

座椅也製作成了書狀

像歐陽修這樣的著名文人,都主動要求提出焚毀書籍,其理由是這些刻版之書很多都是議論時政,可見出版業不進行系統的管理,會產生怎樣的負面效應。顯然,歐陽修要求焚毀者乃是私刻,而官刻的情況卻大不相同。靖康元年,金人打到了汴梁,趙明誠與李清照夫婦聞聽此事後,準備帶著他們的藏品南逃,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寫道:“至靖康丙午年,候守淄州,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

有些歷史

只有愛好收藏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難以割捨的情懷,但是李清照帶不走那麼多的藏品,於是她進行了精心挑選:“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李清照在挑選藏書的時候,先去除大部頭的書,然而去除掉有重要的畫作,接著再挑出去一些沒有銘文的古器物,直到最後她再選擇去除掉一些監本書。由這個挑選順序可以看出,李清照認為,監本書要比以上的那些更為重要。

招幌上的“書”字

北宋國子監所刻之書為什麼這麼重要呢?當然這跟皇帝的重視有很大關係。當時的監本不但品質好,價錢還便宜,因為按照皇帝的要求,國子監所售之書,只收工本費,不可以營利,宋真宗明確地說:“此固非為利,正欲文籍流布耳。”(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三十三)

新華書店

到了宋哲宗元祐初年,國子監所印之書還是偷偷漲價了,陳師道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向皇帝提了出來:“伏見國子監所賣書,向用越紙而價小,今用襄紙而價高。紙既不迨,而價增於舊,甚非聖朝章明古訓以教後學之意。臣愚欲乞計工紙之費以為之價,務廣其傳,不亦求利,亦聖教之一助……諸州學所買監書系用官錢買充官物,價之高下,何所損益。而外學常苦無錢,而書價貴,以是在所不能有國子之書,而學者聞見亦寡,今乞止計工紙,別為之價,所冀學者益廣見聞以稱朝廷教養之意。”(《論國子賣書狀》)

陳師道說,而今國子監所賣之書,價格越來越貴,這有悖皇帝不求營利的初衷,他希望回到只收工本費的初始要求上來,而皇帝同意了他的這個建議。

地上的廣告

北宋的朝廷不但是印書,皇帝對各級官員還有著大量的賜書之舉,宋羅浚在《寶慶四明志》卷二中列舉了賜書的數量:

經一百一十五部計五百八十一冊

史七十九部一千三百四十二冊

子一十五部四十五冊

文集一百七十一部計一千二百五十冊

雜文九十五部計七百二十八冊

禦書臨帖五冊

宸翰詔書一軸

右皇子魏王判州,藏書四千九十二冊,一十五軸,淳熙七年有旨就賜明州,於是守臣范成大奉藏於九經堂之西偏,繼又恐典司弗虔,乃奉藏於禦書閣,列為十廚。嘉定十七年校官臣徐介點檢,略有散失,其所存者如此。

對於這樣大量的賜書,曹之先生在其專著《中國印刷術的起源》中:結出了三點:

和前代賜書相比,宋代賜書有三大特點:

(一)範圍廣。前代賜書多面向個人,而宋代賜書擴而大之,延及諸路、州、縣、孔廟、學校等。

(二)數量多。宋代全國有200餘州,若以明州賜書之例推而廣之,全國各州則其有賜書14萬多種、100萬冊左右,如果再加上其它單位所得賜書,其數量之大,更是可想而知了。

(三)賜書內容以《九經》為主,《九經》是封建統治者的治國之寶,宋代皇帝動輒賜以《九經》,其賜書目的昭然若揭。為什麼宋代賜書會有如此巨大的發展呢?除了宋代重視文治之外,也與唐代雕版印刷的發明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