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是秦國戰神,讓趙括落得個“紙上談兵”的駡名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中,有一個秦國歷史人物火了。不是秦昭襄王嬴稷,也不是秦宣太后羋月,而是被譽為“戰神”的秦國大將軍——白起。

毛主席就曾高度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

千載之下,無出其右。”

這樣的白起,千百年來,無人能及,可謂神一般的存在。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白起劇照)

亂世出英雄

戰火中煉就“戰神”

白起生逢亂世,彼時戰禍頻仍,民不聊生。他的家鄉關中一帶,就處在戰爭的漩渦。在這樣的環境下,白起十五歲從軍,

因為屢立戰功,得到秦國權臣魏冉的賞識,年紀不大就開始領兵打仗。

天賦異人加上精通兵家之道,這個“娃娃將軍”指揮過大小70多場戰役,從無敗績,可謂常勝將軍。

比如,他曾三次帶兵伐楚,攻入楚都,水淹鄢郢,迫使楚國遷都以求自保。從此,楚國一蹶不振。

比如,伊闕之戰,他指揮大軍殲滅24萬韓魏聯軍,迫使對方不得不割地獻城。此舉為秦國拓土開疆徹底掃平了東進障礙。

而在他的功勞薄裡,最得意之筆,就是長平之戰。這次戰役,秦軍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戰爭史上最早、而且規模最大的殲滅戰先例。這還不夠,他還讓對手趙括落得個只會“紙上談兵”的駡名,成為千古笑柄。

正是這場長平之戰,白起率軍重創趙軍主力,

大傷了趙國的元氣,從而穩固了秦國霸主地位,也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長平之戰名聲起

一將功成萬骨枯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是唐代詩人曹松的詩句。而白起的成功,正是用趙軍的“萬骨枯”堆砌起來的。

長平之戰,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此一戰役,趙軍全軍覆沒,“戰不殺降”的規則被白起徹底打破。

四十五萬降軍被“悉阬之”(阬同坑,指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少年回到趙國。那畫面,想想都令人毛骨悚然。

此外,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因為戰爭死了300萬人,其中多達165萬是白起殺死的,白起也因此被稱作殺人的屠夫——人屠。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白起劇照)

可以想像,在那個冷兵器時代,165萬人頭落地,是一個什麼概念。這也使得後世對白起的評價褒貶並存。

總之,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武安君,戰神白起這一路成名的結果,就是六國聞之而膽寒。

趙王臨時換將

成就了戰神白起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長平之戰,威名留給了白起一個人,恥辱卻讓趙括領受了。

可是歷史真相真的就那麼簡單嗎?難道趙括真的只能紙上談兵、耍嘴皮子功夫嗎?堂堂趙國的主將真的只是一個繡花枕頭嗎?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趙括劇照)

其實不然。用他的對手白起的話說:趙括不死必成天下名將。這應該是白起發自內心的話。

跟白起出身草根不同,趙括出身將門,從小熟讀兵書。可是,這個優勢也是他的劣勢——其用兵之法雖然理論上是一套一套的,可缺乏的就是實戰經驗。

但按理說,這一弱勢,待久經沙場養足經驗後,應該不會是大問題。可問題就出在,當時的趙國,來不及給趙括一個有志青年慢長成的時間了。

當年,長平之戰時,趙國大臣藺相如病危,老將趙奢(趙括的父親)已死,趙王只能派年事已高的廉頗出馬率兵攻打秦軍。

廉頗採用的,是消耗戰術,任憑秦軍怎麼攻打,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就這樣對抗數月,趙王眼看糧食快要耗盡了,加上向齊國借糧沒有借到,這樣耗下去總不是個事。所以,趙王最後決定換掉廉頗,讓趙括取代了廉頗。

當時,藺相如力勸趙王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藺相如劇照)

可一意孤行的趙王不聽,還是命年僅二十多歲的趙括披掛上陣。而秦國這邊聽到趙王換將的消息後,宰相范雎向秦王獻上一計:派狼性十足的白起對付趙括,換下老將王齕。

在此前,趙括曾說:“如果是白起為將,我興許有些顧慮。如今秦軍是王齕主帥,我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可趙括哪裡知道,與他對戰的不是王齕,正是白起。

待兩軍真正交戰前,趙國這邊,趙括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軍士們一時難以適從。而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導致趙軍士卒徹底離心。

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饑餓難耐,不得已之下,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可拼死一搏的結果,是秦軍射死趙括,幾十萬趙國大軍投降秦軍。

後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秦軍把降軍全部活埋,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

如今再看,我們回到這場戰爭尚未開始之前,趙括本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不是白起的對手,只是因為誤以為對方主帥還是王齕,所以他領命出戰,並造成了後來的悲劇結局。

可是,我們要知道,這場事關秦趙兩國前途和命運的戰爭,負首要責任的是趙王。因為是他把這一寶押在了一個從未領軍打仗的“少帥”身上。所以,這場賭注趙國必輸無疑。

如此說來,長平之戰雖然葬送了趙國的命運,但真正葬送掉趙國的,是昏庸的趙王,是他用人失察才導致這場戰爭失敗。

假如,不換掉老將廉頗,假如,讓廉頗與趙括聯手,一個經驗豐富,一個足智多謀,珠聯璧合下,歷史也許會被改寫。

可是,歷史沒有假如。

因為如果真有假如,給趙括幾次歷練的機會,也許他會吸取教訓從失敗中站起來。就像白起說的,趙括不死必成天下名將。而這樣一來,可能後世史書上,就沒有戰神白起的威名了。

所以說,成就戰神白起的,不是趙括,而是不能知人善任的趙王。這樣,也難怪不乏名將的趙國竟過早地滅亡了。

投稿郵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經採用支付豐厚稿酬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趙括劇照)

其實不然。用他的對手白起的話說:趙括不死必成天下名將。這應該是白起發自內心的話。

跟白起出身草根不同,趙括出身將門,從小熟讀兵書。可是,這個優勢也是他的劣勢——其用兵之法雖然理論上是一套一套的,可缺乏的就是實戰經驗。

但按理說,這一弱勢,待久經沙場養足經驗後,應該不會是大問題。可問題就出在,當時的趙國,來不及給趙括一個有志青年慢長成的時間了。

當年,長平之戰時,趙國大臣藺相如病危,老將趙奢(趙括的父親)已死,趙王只能派年事已高的廉頗出馬率兵攻打秦軍。

廉頗採用的,是消耗戰術,任憑秦軍怎麼攻打,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就這樣對抗數月,趙王眼看糧食快要耗盡了,加上向齊國借糧沒有借到,這樣耗下去總不是個事。所以,趙王最後決定換掉廉頗,讓趙括取代了廉頗。

當時,藺相如力勸趙王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藺相如劇照)

可一意孤行的趙王不聽,還是命年僅二十多歲的趙括披掛上陣。而秦國這邊聽到趙王換將的消息後,宰相范雎向秦王獻上一計:派狼性十足的白起對付趙括,換下老將王齕。

在此前,趙括曾說:“如果是白起為將,我興許有些顧慮。如今秦軍是王齕主帥,我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可趙括哪裡知道,與他對戰的不是王齕,正是白起。

待兩軍真正交戰前,趙國這邊,趙括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軍士們一時難以適從。而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導致趙軍士卒徹底離心。

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饑餓難耐,不得已之下,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可拼死一搏的結果,是秦軍射死趙括,幾十萬趙國大軍投降秦軍。

後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秦軍把降軍全部活埋,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

如今再看,我們回到這場戰爭尚未開始之前,趙括本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不是白起的對手,只是因為誤以為對方主帥還是王齕,所以他領命出戰,並造成了後來的悲劇結局。

可是,我們要知道,這場事關秦趙兩國前途和命運的戰爭,負首要責任的是趙王。因為是他把這一寶押在了一個從未領軍打仗的“少帥”身上。所以,這場賭注趙國必輸無疑。

如此說來,長平之戰雖然葬送了趙國的命運,但真正葬送掉趙國的,是昏庸的趙王,是他用人失察才導致這場戰爭失敗。

假如,不換掉老將廉頗,假如,讓廉頗與趙括聯手,一個經驗豐富,一個足智多謀,珠聯璧合下,歷史也許會被改寫。

可是,歷史沒有假如。

因為如果真有假如,給趙括幾次歷練的機會,也許他會吸取教訓從失敗中站起來。就像白起說的,趙括不死必成天下名將。而這樣一來,可能後世史書上,就沒有戰神白起的威名了。

所以說,成就戰神白起的,不是趙括,而是不能知人善任的趙王。這樣,也難怪不乏名將的趙國竟過早地滅亡了。

投稿郵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經採用支付豐厚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