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衛哲:學會這些招聘秘技,你也能打造一支阿裡鐵軍

圖片設計 | 邱小軍 清野責編 | 清野

第1710篇深度好文:3531 字 | 6 分鐘閱讀

全網首發·精華筆記·組織管理

本文新鮮度:★★★★ 口感:摩卡

筆記君邀您,先思考:

1.阿裡中供鐵軍如何解決招聘難題?

2. 公司需要重點培訓哪些人?

3. 馬雲為什麼堅持給新人做第一堂培訓課?

一、阿裡巴巴一支重要的隊伍——中供鐵軍

我們先看中供鐵軍出了什麼。

第一,出了當時阿裡的業績。

我加入阿裡不久,參加一個活動,名字很怪,叫“奶牛之夜”,去了才知道,“中供”被譽為阿裡巴巴的“現金奶牛”。

這只“現金奶牛”產生的現金,哺育了阿裡集團後面每一個新興的業務。這給各位創業者的啟發就是,你的“現金奶牛”到沒有到位之前,先不要生很多的小牛,否則要餓死。

第二,出人才。

滴滴的創始人&CEO程維、原美團的COO幹嘉偉、原大眾點評的COO呂廣渝、去哪兒的COO張強,原趕集網的COO陳國環等等,都出自阿裡中供鐵軍。

衛哲

第三,出了制度。

阿裡最關鍵的制度,都是在中供鐵軍時期打造的。比如最重要的政委制度,就是從中國供應商的銷售體系當中誕生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阿裡的文化價值觀的打造、歷練、實施,都是從這支隊伍起來的。

所以,中供鐵軍出業績、出人才、出制度,也出阿裡最重要的文化價值觀。

二、中供鐵軍如何解決招聘難題?

阿裡這支鐵軍經歷過很多的挫折。

我加入的時候問過一個問題:我們這個隊伍,員工流失率是多少?回答是10%。我說,特別低,怎麼做到的?他們補充說,每個月10%,一年120%……

我接著問,那我們採取了什麼措施呢?回復說,把員工流失率作為幹部的考核,流失率高的話考核就不及格。效果怎麼樣呢?流失率是下降了,但是該流的一個沒有流,該走的一個沒有走。

流失率是公司管理失敗的結果。

你不能從結果本身入手,防止結果的出現。

從這時候起,中供鐵軍又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變革。

第一,不輕易下放招聘權。

很多企業的規模可能比當時阿裡的幾千人都要少,可能是幾十人,幾百人。

我問過很多中國中小企業老闆,一年花多少時間招人呢?很多老闆回答,我有人事經理,招聘是他們的事情,我最多招幾個高管。

所以,很多企業在招聘這個源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下放招聘權。

這往往是一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災難的開始。

跨國公司最起碼會堅持“跨級招聘”,就是向你彙報的人,和向你彙報的人彙報的人的招聘,至少你要負責。但很多企業連這個都沒有做到。

阿裡當時一度採取的是跨四級招聘。

比如一個銷售上面有主管,主管上面有城市經理,再上面有大區總經理,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個銷售、客服人員的進出,大區總經理都要面試,而一個大區可以達到上千人。

阿裡幾百人的時候,馬雲、關明生都會親自面試每一個入職員工。所以,招聘的一個關鍵,是不能輕易下放招聘權。

第二,招聘的決策權在業務部門。

招聘一定不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事情。招聘是老闆、每個業務部門主管的事情,人力資源最多起到輔助的作用。也就是招聘的決策權,必須是在業務部門。

阿裡的政委權力既很大也很小,從來沒有說阿裡招一個人是政委說了算,政委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

第三,招聘時要聞聞味道。

阿裡提出,招聘的時候要聞聞味道。

什麼是聞味道?

就是很多公司招聘只看這個人的專業能力、專業背景,而不關心專業背景以外,你這個公司還需要什麼樣性格的人,這個崗位需要什麼非專業能力。

當時我們中供鐵軍很重要的一個員工入職要素是:能吃苦。但是你能簡單問,這位同學你能吃苦嗎?答案一定是,能吃苦。

怎麼辦呢?

我們設計了一個問題:請你講講到現在你吃過最大的苦是什麼?

居然有一個面試者的答案是:我有一次從上海坐火車去無錫,沒有買到座位,是站著去的無錫。所以,每個人對吃過苦的定義和標準,是不一樣的。

這類問題是你要關心的,也就是說你要什麼樣的人力資源模型。這個模型中,一定要有技能模型和專業能力模型,同時也需要非專業能力模型。

難道只要有這樣專業能力的人,就一定加入你這個團隊嗎?你這個團隊就沒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嗎?你團隊獨特的味道是什麼呢?

如果是這樣味道的話,你最好別招來不是這樣的味道的人,你應該想辦法把這樣味道的人找到,而不是招進來之後再去改變他。

第四,找到能做非凡事的平凡人。

很多公司在招聘時還會犯一個錯誤——總是說我要去找精英,去找專家,去找人才。專家、精英、人才在你公司規模這麼小的時候,憑什麼加入?

所以阿裡提倡的是,平凡的人做非凡的事情。也就是要形成“人才地級差”。我們知道土地、房子有地級差,其實人才也有地級差。

舉個例子,如果你這個崗位的預算是月薪1萬元,建議不要從現在收入8千元的人群中找,因為你給他1萬元,他並不覺得感謝,並不覺得翻身了,他覺得是應該的。

所以,你最好從現在收入4、5千元的人群中找,因為他來了以後,薪酬翻番了。

你肯定會說收入4、5千元的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比收入8千元的人低。是的。所以你要在更多的人群中把他找到。但一定有的,一定有人才被埋沒在4000、5000的工資裡面。

所以,團隊建設和組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馬雲為什麼堅持給新人做第一堂培訓課?

阿裡巴巴“中共鐵軍”成功的第二個重要的“板斧”,就是培訓。由此誕生的制度就是“百年大計”,簡稱“百大”。我去當總裁,也必須從“百大”開始。

我們來看看,大部分企業在培訓方面會犯什麼樣的錯誤,“中供”又是如何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我開玩笑說,培訓就是軍隊的演習,但很多演習變得像演戲一樣。我們解放軍有一句話:演習平時多流汗,戰時不流血。聽上去有道理,但想想有點擔心。

後來發現,美國軍隊演習是:平時多流血,打仗不死人。這意味著,培訓時要還原真實的作戰場面,要在培訓時提高淘汰率。

阿裡叫“有培訓必有考核,有考核必有淘汰”。

你寧可讓他倒在演習場上,這對員工也是一種負責,他可以更早地發現自己不適合這個崗位;對公司也是一種負責,你沒有把客戶資源、市場資源交給他。

阿裡“百年大計”或任何一個培訓中,都強調高強度和高淘汰率。

誰來做培訓?

很多公司經常會犯兩個錯誤:

第一,非常迷信外部請專家來培訓。外部專家不瞭解你們公司的文化、制度、產品,另一家公司最優秀的銷售,就一定能培訓你們公司的銷售嗎?

第二,培訓的教官是公司在業務部門做得不太好的人。公司不太好安排他,只好讓他負責培訓。

二流的教官都帶不出二流的團隊,只能帶出三流的團隊;外部的教官跟你們的同學練出來的,都只是紙上談兵。

阿裡永遠捨得把業務能力最強的一流幹部,拿來做教官,做牛事。

重點培訓公司的哪些人?

很多人說,我們公司人人都要培訓,都是重點,就沒有重點。培訓的兩個重點,叫“兩個新”,第一是新人,第二是新幹部。

阿裡到了幾千人的時候,馬雲都堅持給新人做第一堂培訓課。

有人說這是給新人洗腦,對,必須創始人來洗。洗什麼?你的創業初心是什麼,我們公司為什麼要存在,我們公司的文化價值觀是什麼,什麼事情在我們公司是鼓勵的,什麼事情是公司反對的。

創始人不是去做技能培訓,而是做使命、願景、價值觀的培訓。培訓的第一課,是不能外包的。

第一個重點,培訓新人。前面已經講到一部分了。

培訓新人時,你要用正常工作量的1.5到2倍的強度去訓練他們,要讓他們感受到,上崗以後反而沒有培訓的時那麼苦那麼難。

很多公司的入職培訓經常搞團建、聚餐,新人特別開心,上崗以後卻發現公司工作不是這樣的。

所以,新人培訓應該高強度、高淘汰率,創始人堅持講第一課。

第二個重點,培訓新幹部。

新幹部有兩類,一類是公司內部提拔起來的新幹部。

沒有人天生會當幹部,從被人管到管人,是很大的一個跨度。很多員工被人管的時候說,我們經理這樣不好那樣不好,我做了經理肯定不會這樣,但是他做了經理比以前的經理更壞。

十年媳婦熬成婆,熬成以後是壞婆婆。因為他的老師就是壞經理,他沒見過好經理。所以,很多這樣的幹部能力模組,沒有人天生就會,能不能邊幹邊學,當然可以。學費是創始人、整個組織在付的。

第二類新幹部,就是外面招來的幹部。

他原來在別的公司當經理、當總監,來我們這裡當經理、當總監就行了?別的公司經理的做法,跟你們公司一樣嗎?也不一樣。

別的公司的總監的做法,哪怕是同行業的,來了以後就能做一樣的事嗎?一樣的話,那你的公司跟其他公司還有什麼區別?

所以,要重點培訓新人、新幹部。

那幹部當中,又是哪個環節最重要呢?

我們叫“抓住你的班長和連長”。

蒙古曾經是全世界最厲害、疆土最大的帝國,軍隊戰無不勝。但你發現了嗎,蒙古軍隊鮮少出名將,也沒有留兵書,結果把我們有《孫子兵法》的民族,打成孫子一樣。

蒙古軍隊成功的一個核心,是它抓住了十夫長、百夫長。“十夫長”就是班長,“百夫長”就是連長。

一個公司最小的組織單位,有的叫“工作組”或“小組”。無論叫什麼,公司最小的作戰單位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離開阿裡巴巴後罵馬雲。我覺得馬雲挺可憐的,那個人可能都沒見過馬雲。

那誰在代表馬雲呢?直接管他的那個經理或主管。每家公司的第一線主管,就是該公司創始人的化身,這個層級的幹部是最重要的。

如果公司主管級別的幹部,你都無法自己培養,還需要空降,那你公司的組織肯定沒希望,公司的員工也會覺得,天花板太低了。

所以,這層幹部一定是靠自己培養。

比如一個銷售上面有主管,主管上面有城市經理,再上面有大區總經理,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個銷售、客服人員的進出,大區總經理都要面試,而一個大區可以達到上千人。

阿裡幾百人的時候,馬雲、關明生都會親自面試每一個入職員工。所以,招聘的一個關鍵,是不能輕易下放招聘權。

第二,招聘的決策權在業務部門。

招聘一定不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事情。招聘是老闆、每個業務部門主管的事情,人力資源最多起到輔助的作用。也就是招聘的決策權,必須是在業務部門。

阿裡的政委權力既很大也很小,從來沒有說阿裡招一個人是政委說了算,政委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

第三,招聘時要聞聞味道。

阿裡提出,招聘的時候要聞聞味道。

什麼是聞味道?

就是很多公司招聘只看這個人的專業能力、專業背景,而不關心專業背景以外,你這個公司還需要什麼樣性格的人,這個崗位需要什麼非專業能力。

當時我們中供鐵軍很重要的一個員工入職要素是:能吃苦。但是你能簡單問,這位同學你能吃苦嗎?答案一定是,能吃苦。

怎麼辦呢?

我們設計了一個問題:請你講講到現在你吃過最大的苦是什麼?

居然有一個面試者的答案是:我有一次從上海坐火車去無錫,沒有買到座位,是站著去的無錫。所以,每個人對吃過苦的定義和標準,是不一樣的。

這類問題是你要關心的,也就是說你要什麼樣的人力資源模型。這個模型中,一定要有技能模型和專業能力模型,同時也需要非專業能力模型。

難道只要有這樣專業能力的人,就一定加入你這個團隊嗎?你這個團隊就沒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嗎?你團隊獨特的味道是什麼呢?

如果是這樣味道的話,你最好別招來不是這樣的味道的人,你應該想辦法把這樣味道的人找到,而不是招進來之後再去改變他。

第四,找到能做非凡事的平凡人。

很多公司在招聘時還會犯一個錯誤——總是說我要去找精英,去找專家,去找人才。專家、精英、人才在你公司規模這麼小的時候,憑什麼加入?

所以阿裡提倡的是,平凡的人做非凡的事情。也就是要形成“人才地級差”。我們知道土地、房子有地級差,其實人才也有地級差。

舉個例子,如果你這個崗位的預算是月薪1萬元,建議不要從現在收入8千元的人群中找,因為你給他1萬元,他並不覺得感謝,並不覺得翻身了,他覺得是應該的。

所以,你最好從現在收入4、5千元的人群中找,因為他來了以後,薪酬翻番了。

你肯定會說收入4、5千元的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比收入8千元的人低。是的。所以你要在更多的人群中把他找到。但一定有的,一定有人才被埋沒在4000、5000的工資裡面。

所以,團隊建設和組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馬雲為什麼堅持給新人做第一堂培訓課?

阿裡巴巴“中共鐵軍”成功的第二個重要的“板斧”,就是培訓。由此誕生的制度就是“百年大計”,簡稱“百大”。我去當總裁,也必須從“百大”開始。

我們來看看,大部分企業在培訓方面會犯什麼樣的錯誤,“中供”又是如何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我開玩笑說,培訓就是軍隊的演習,但很多演習變得像演戲一樣。我們解放軍有一句話:演習平時多流汗,戰時不流血。聽上去有道理,但想想有點擔心。

後來發現,美國軍隊演習是:平時多流血,打仗不死人。這意味著,培訓時要還原真實的作戰場面,要在培訓時提高淘汰率。

阿裡叫“有培訓必有考核,有考核必有淘汰”。

你寧可讓他倒在演習場上,這對員工也是一種負責,他可以更早地發現自己不適合這個崗位;對公司也是一種負責,你沒有把客戶資源、市場資源交給他。

阿裡“百年大計”或任何一個培訓中,都強調高強度和高淘汰率。

誰來做培訓?

很多公司經常會犯兩個錯誤:

第一,非常迷信外部請專家來培訓。外部專家不瞭解你們公司的文化、制度、產品,另一家公司最優秀的銷售,就一定能培訓你們公司的銷售嗎?

第二,培訓的教官是公司在業務部門做得不太好的人。公司不太好安排他,只好讓他負責培訓。

二流的教官都帶不出二流的團隊,只能帶出三流的團隊;外部的教官跟你們的同學練出來的,都只是紙上談兵。

阿裡永遠捨得把業務能力最強的一流幹部,拿來做教官,做牛事。

重點培訓公司的哪些人?

很多人說,我們公司人人都要培訓,都是重點,就沒有重點。培訓的兩個重點,叫“兩個新”,第一是新人,第二是新幹部。

阿裡到了幾千人的時候,馬雲都堅持給新人做第一堂培訓課。

有人說這是給新人洗腦,對,必須創始人來洗。洗什麼?你的創業初心是什麼,我們公司為什麼要存在,我們公司的文化價值觀是什麼,什麼事情在我們公司是鼓勵的,什麼事情是公司反對的。

創始人不是去做技能培訓,而是做使命、願景、價值觀的培訓。培訓的第一課,是不能外包的。

第一個重點,培訓新人。前面已經講到一部分了。

培訓新人時,你要用正常工作量的1.5到2倍的強度去訓練他們,要讓他們感受到,上崗以後反而沒有培訓的時那麼苦那麼難。

很多公司的入職培訓經常搞團建、聚餐,新人特別開心,上崗以後卻發現公司工作不是這樣的。

所以,新人培訓應該高強度、高淘汰率,創始人堅持講第一課。

第二個重點,培訓新幹部。

新幹部有兩類,一類是公司內部提拔起來的新幹部。

沒有人天生會當幹部,從被人管到管人,是很大的一個跨度。很多員工被人管的時候說,我們經理這樣不好那樣不好,我做了經理肯定不會這樣,但是他做了經理比以前的經理更壞。

十年媳婦熬成婆,熬成以後是壞婆婆。因為他的老師就是壞經理,他沒見過好經理。所以,很多這樣的幹部能力模組,沒有人天生就會,能不能邊幹邊學,當然可以。學費是創始人、整個組織在付的。

第二類新幹部,就是外面招來的幹部。

他原來在別的公司當經理、當總監,來我們這裡當經理、當總監就行了?別的公司經理的做法,跟你們公司一樣嗎?也不一樣。

別的公司的總監的做法,哪怕是同行業的,來了以後就能做一樣的事嗎?一樣的話,那你的公司跟其他公司還有什麼區別?

所以,要重點培訓新人、新幹部。

那幹部當中,又是哪個環節最重要呢?

我們叫“抓住你的班長和連長”。

蒙古曾經是全世界最厲害、疆土最大的帝國,軍隊戰無不勝。但你發現了嗎,蒙古軍隊鮮少出名將,也沒有留兵書,結果把我們有《孫子兵法》的民族,打成孫子一樣。

蒙古軍隊成功的一個核心,是它抓住了十夫長、百夫長。“十夫長”就是班長,“百夫長”就是連長。

一個公司最小的組織單位,有的叫“工作組”或“小組”。無論叫什麼,公司最小的作戰單位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離開阿裡巴巴後罵馬雲。我覺得馬雲挺可憐的,那個人可能都沒見過馬雲。

那誰在代表馬雲呢?直接管他的那個經理或主管。每家公司的第一線主管,就是該公司創始人的化身,這個層級的幹部是最重要的。

如果公司主管級別的幹部,你都無法自己培養,還需要空降,那你公司的組織肯定沒希望,公司的員工也會覺得,天花板太低了。

所以,這層幹部一定是靠自己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