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金子、銀子為什麼要做成元寶狀?這樣不麻煩嗎?

在現代古裝影視劇中,流通貨幣大概有金元寶、銀元寶、銀票、碎銀子、銅錢等。但凡富貴一點的主角,用的多是銀票和金、銀元寶!

銀票還想的通,便於攜帶嘛!但是金、銀元寶這種,雖然外形美觀,

卻並不好隨身攜帶。那麼古人,為什麼還要將金子和銀子,鑄成元寶狀呢?

這就是影視劇的鍋了,也不管符不符合歷史,好多都用的銀票和金銀元寶!但實際在歷史上,銀票最早出現在宋朝,金銀元寶最早出現在唐朝,在元朝之時才正式定下名稱。而且金子、銀子在最開始的時候,還真不就是今天看到的兩頭尖尖,中間鼓起的形狀。

《舊唐書·食貨志上》載: “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元寶最早實際上是唐朝鑄造的銅錢,上寫“開元通寶”。上下為“開元”,右左為“通寶”,通寶意思是“通行寶貨”,有人按順時針方向讀,就成了開通元寶,自此有了“元寶”之稱。

到了元朝之後,“元寶”被正式用來稱為金銀,大意為“元朝之寶”,黃金叫做金元寶,

銀錠叫做銀元寶。當時的元寶,仍然不是現代影視劇呈現出的模樣。

早些年,金銀多為“銀鋌”、“腰銀”、“馬蹄金”、“金磚”等,其中以鋌形和餅形最多。“鋌源於“梃”,而“梃”指木棍,銀鋌就是長條狀或板狀的銀塊。而餅形,顧名思義,就是餅狀。這兩種形狀,都是方便儲存的樣式。

元朝之時,官家制銀,採用船型。就是兩頭尖尖,中間平整的樣子。當時元朝軍隊覆滅南宋之後,丞相命人將掠奪的金銀,都重新熔了做錠。重新制好的金銀,呈現在元世祖忽必烈面前,形狀就是馬鞍狀,後演變為船型。而從元朝開始,一直到清末明初,元寶都是船型。

之所以用這個形狀,與中國人攜帶錢財的習慣有關。不像咱們今天有口袋和錢包,當時人們大多數都將錢用布包好纏在腰間,“腰纏萬貫”就是這麼來的。船型正好能重疊起來,用布包裹,纏在腰間之時也能貼合,很方便,如此造型的金銀元寶就這樣定下來了。

至於後世的元寶狀金銀是怎麼來的,民間有一種說法。說的是因為元寶的樣子,乍一眼看去很像棺材,

十分不吉利。為了避諱,就將中間平整的地方,變成凸起的半圓,看起來美觀又不忌諱。

元寶狀金銀普遍流通的現象,真就只存在於影視劇中。製成定式的金銀,一般都是官家鑄造才如此講究。這些官銀多數都儲存起來,並不常在市面上流通。民間流通的,一般都是銅錢和碎銀子之類的。而元寶狀的金銀,除非是大富貴人家特製,是很少有這種形狀的。官方的銀錠金錠,中間平整的地方一般都會烙字,比如年月和分量這些。

不管金銀成元寶狀的觀念是何時形成的,但是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認識到,真正的金銀元寶是什麼樣,又是何時出現的!

民間流通的,一般都是銅錢和碎銀子之類的。而元寶狀的金銀,除非是大富貴人家特製,是很少有這種形狀的。官方的銀錠金錠,中間平整的地方一般都會烙字,比如年月和分量這些。

不管金銀成元寶狀的觀念是何時形成的,但是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認識到,真正的金銀元寶是什麼樣,又是何時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