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遠離大腸癌,你需要這4個”武器”

結直腸癌是因長在腸內壁的息肉長得足夠大,進展成癌症並開始轉移到其他地方。但息肉發展為癌症的過程大概要經歷10年。據海外互聯網醫療服務第一平臺春雨國際瞭解,

近年來美國大腸癌死亡率男性降低47%,女性降低44%,除治療技術的發展外,很大原因在於早期篩查,讓患者在癌變前就切除息肉,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

我國大腸癌發病率已“躋身”至惡性腫瘤第3位,死亡率居惡性腫瘤的第5位,且極具“中國特色”:

• 發病年齡比國外提前10-15年,中位發病年齡為58歲,30歲以下的病例仍占10%-20%;

• 惡性程度高,一發現多為中晚期,且發生部位較低,直腸癌占70%;

• 病理以腺癌為主,

占90%以上。

結直腸癌4大誘因,你觸“雷”了嗎?

1. 飲食因素

① 高脂飲食、攝入過多動物蛋白,特別是紅肉過多;

② 低纖維質飲食,有研究表明每天平均糞重與大腸癌的危險性呈負相關,排糞量隨飲食纖維質的增加而增加;

③ 蔬菜與水果過少,有研究表明蔬菜及穀物消耗量高的可使患腸癌危險度下降30%。

④ 硒、鋅、鈣、鐵及氟化物等微量元素缺乏。

2. 遺傳因素

大腸癌存在家族聚集現象,如果近親中有1人患大腸癌者,其本身患此癌的危險度約為2倍(相比無此家族的),更多親屬有此癌則危險度更大。

3. 腸道疾病因素

① 腸道慢性炎症、息肉、腺瘤:

• 3%~5%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結腸癌;

• 15%~40%結腸癌起源於結腸多發性息肉;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25歲時腺瘤惡變率為9.4%,

30歲時為50%,50歲以前幾乎100%惡變,中位惡變年齡為36歲;

• 腺瘤也會癌變,腺瘤>3cm,癌變率超過40%。

② 克羅恩病:癌變約有 10%,比普通人群高 4~20 倍,呈多發性,預後較差。

③ 其他疾病治療的影響:

• 盆腔局部放射治療,癌變危險隨劑量增加而增加;

• 接受膽囊切除術者有易患大腸癌傾向,大約比普通人群多1.5倍.

4. 生活方式

① 缺乏體力活動、久坐的職業人員與從事高強度體力工作者的大腸癌發病率有顯著差別,

體育活動有利於降低大腸癌發病率。

② 超重和肥胖,體重指數(BMI)超過29的人群與BMI小於21的人群相比較,大腸癌的相對危險性增加了近一半,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和維持瘦長體形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的發生。 

大腸癌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根據不同分期、病情可選擇化療、放療、靶向藥等綜合治療方式。若早期發現,多數可通過手術切除,5年生存率可達90%,晚期大腸癌5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

因此腫瘤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

相關資料顯示,近年來隨著結直腸癌篩查的廣泛開展,全美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上世紀80年代下降了30%左右。而目前,我國的癌症篩查工作任重而道遠。

遠離結直腸癌,你需要這4個篩查“武器”

武器1:高危問卷調查

可以幫助明確腸癌的高危人群,有以下任意一條者視為高風險人群:

① 大便潛血陽性;

② 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③ 以往有腸道腺瘤史;

④ 本人有癌症史;

⑤ 有大便習慣的改變;

⑥ 符合以下任意2項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有報警信號。

武器二: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是最方便的直腸癌篩查方法。我國結直腸癌中有70%是直腸癌,而直腸癌中的75%以上是可以通過直腸指檢觸摸到的。

武器三:糞便潛血檢測

糞便潛血檢測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大腸腫瘤初步篩查方法,具有簡單、快速、經濟特點,是目前唯一得到循證醫學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的篩查手段。推薦採用連續3次免疫法糞便潛血試驗,提高結果可靠性。

武器四:腸鏡

腸鏡主要包括結腸鏡、乙狀結腸鏡和肛門鏡,可以對整個結腸進行完整的觀察,能夠進行活檢以及切除發現的息肉,是目前最重要、最有效的篩查方法,腸鏡+病理活檢是診斷大腸癌的金標準。

當然,“問”、“摸”、“驗”、“看”,四大“武器”各有優劣,應相互補充,由低級到高級。

• 問卷調查是初步了篩出高危人群;

• 直腸指檢也僅是對低位直腸癌有初步排他性篩查,對結腸癌是無能為力的;

• 糞便潛血檢測是初步篩查出血的腸癌,敏感性高,但特異性差,對於不出血的或已暫停出血的腫瘤不可避免地出現漏診;

• 腸鏡的篩查效能是最好的,但是有創的、費用高,也與操作者經驗有關。

此外,還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糞便脫落細胞及其基因檢測、腫瘤標誌物檢驗、結腸氣鋇雙重造影、CT 模擬腸鏡、膠囊內鏡等篩查方法。

目前的推薦為基於高危因素的問卷調查、直腸指檢、糞便潛血試驗、血清腫瘤標記物之一或聯合使用:初篩確立的高危人群需進一步接受腸鏡篩查,如腸鏡發現息肉要及時切除,以後每年複查腸鏡直至正常;腸鏡複篩陰性,腸鏡每3至5年複查1次。一般健康人群每年常規進行1次糞便潛血試驗檢查,每5-10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

國外指南建議,年齡於50~75歲的一般人群進行腸癌篩查,但由於中國的患癌年齡較國外提前10多年,因此有國內的專家建議中國的一般人群可以從40歲開始第一次腸癌篩查。

腸鏡篩查領軍者—日本辻仲醫院

日本辻仲醫院是肛腸專科醫院,不僅在日本,同時在全世界治療上下消化道疾病領域中也屬權威醫院。

醫院腸鏡檢查是用直徑約1.5cm左右的檢查器從肛門處插入,直至盲腸,結合高清視頻顯示,連粘膜上很小的變化都能觀察到。另外,如發現息肉,色素內窺鏡能立刻判斷出是否需要當場切除,或者需要持續觀察。

② 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③ 以往有腸道腺瘤史;

④ 本人有癌症史;

⑤ 有大便習慣的改變;

⑥ 符合以下任意2項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有報警信號。

武器二: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是最方便的直腸癌篩查方法。我國結直腸癌中有70%是直腸癌,而直腸癌中的75%以上是可以通過直腸指檢觸摸到的。

武器三:糞便潛血檢測

糞便潛血檢測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大腸腫瘤初步篩查方法,具有簡單、快速、經濟特點,是目前唯一得到循證醫學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的篩查手段。推薦採用連續3次免疫法糞便潛血試驗,提高結果可靠性。

武器四:腸鏡

腸鏡主要包括結腸鏡、乙狀結腸鏡和肛門鏡,可以對整個結腸進行完整的觀察,能夠進行活檢以及切除發現的息肉,是目前最重要、最有效的篩查方法,腸鏡+病理活檢是診斷大腸癌的金標準。

當然,“問”、“摸”、“驗”、“看”,四大“武器”各有優劣,應相互補充,由低級到高級。

• 問卷調查是初步了篩出高危人群;

• 直腸指檢也僅是對低位直腸癌有初步排他性篩查,對結腸癌是無能為力的;

• 糞便潛血檢測是初步篩查出血的腸癌,敏感性高,但特異性差,對於不出血的或已暫停出血的腫瘤不可避免地出現漏診;

• 腸鏡的篩查效能是最好的,但是有創的、費用高,也與操作者經驗有關。

此外,還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糞便脫落細胞及其基因檢測、腫瘤標誌物檢驗、結腸氣鋇雙重造影、CT 模擬腸鏡、膠囊內鏡等篩查方法。

目前的推薦為基於高危因素的問卷調查、直腸指檢、糞便潛血試驗、血清腫瘤標記物之一或聯合使用:初篩確立的高危人群需進一步接受腸鏡篩查,如腸鏡發現息肉要及時切除,以後每年複查腸鏡直至正常;腸鏡複篩陰性,腸鏡每3至5年複查1次。一般健康人群每年常規進行1次糞便潛血試驗檢查,每5-10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

國外指南建議,年齡於50~75歲的一般人群進行腸癌篩查,但由於中國的患癌年齡較國外提前10多年,因此有國內的專家建議中國的一般人群可以從40歲開始第一次腸癌篩查。

腸鏡篩查領軍者—日本辻仲醫院

日本辻仲醫院是肛腸專科醫院,不僅在日本,同時在全世界治療上下消化道疾病領域中也屬權威醫院。

醫院腸鏡檢查是用直徑約1.5cm左右的檢查器從肛門處插入,直至盲腸,結合高清視頻顯示,連粘膜上很小的變化都能觀察到。另外,如發現息肉,色素內窺鏡能立刻判斷出是否需要當場切除,或者需要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