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邢臺南和縣一村小學今年迎來“新”老師

20年沒有來新老師的南和縣三思鄉里首村,在各方努力下,新學期一開學就來了兩名大學生老師。孩子們樂了,家長們放心了,老師,也找到了歸屬感。

新來的聶老師正在給孩子們授課。

現狀

20年未調入一名教師

農村教育資源薄弱,教師數量不足、學歷偏低一直是制約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加之農村教師待遇偏低、晉升困難導致大量優秀教師資源外流。

三思鄉里首村位於南和縣最南部,全村3800餘人,一直以來,裡首村小學開設6個教育班,

卻只有5名專職教師。1996年至今,更是20多年未調入一名教師。

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了,不能“窮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送孩子到縣城接受更好的教育。這樣一來,村裡的生源更是每況愈下。而由於裡首村距縣城還有一定距離,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增加了村民負擔,加之往縣城的路上車輛、岔路口較多,交通安全更是讓人擔憂。

求變

為農村教育配置好軟硬體

裡首村包村幹部副鄉長安菲和支部書記閆貞魁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新年伊始,他們就把發展村裡的教育事業放在了首要位置,多方努力,爭取縣裡相關單位的支援。

3月,鄉、村幹部義務植樹為校園增綠;5月,平整硬化校園地面、安裝健身器材,給孩子們的課間生活增添新趣;7月,引進先進的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大大改善了學校硬體環境。

有了好硬體,還需要“好老師”這個“軟體”才行。為了給村裡爭取更好的教師資源,“軟硬兼施”提升農村教育軟實力,安菲和閆貞魁多次跑到南和縣教育部門,學習新的教育政策,諮詢教師資源配置情況。終於在今年8月,成功為村小學爭取了兩名大學生教師。

配合

“請得來”更要“留得住”

“自從爭取來了這兩個大學生老師,他是飯也顧不上吃,覺也顧不上睡了。”閆貞魁的妻子說著。每天一處理好各項村務工作,

閆貞魁和包村幹部就開始一家一戶地進行入戶“遊說”,經常天黑還不回家。“他總說,咱們要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也要讓老師教到好孩子。”

為了保證村裡的生源,裡首村鄉、村幹部入戶後,還組織適齡兒童家長召開保生源動員會。支部書記閆貞魁更是以身作則,主動讓今年6歲的小孫子第一個交了入學申請。“要讓村民相信咱的教學品質,我自己帶頭才是最有力的證明。

功夫不負有心人,新學期招生結果令人大喜過望,適齡的20名一年級生源全部留在本村學校,迎來了裡首小學生源豐收的“金秋”。

效應

“你用心”,“我放心”

一下來了兩個大學生老師,這可把村裡人高興壞了。為歡迎大學生教師,更為表達對農村教師的尊重和感謝,裡首村村幹部和群眾自發籌集資金,光兩委班子成員就自籌資金1000元,為廣大教師送去了大米、食用油等慰問品表示感謝。

“感謝鄉里和村裡對我們的教育事業這麼支援,我們一定不負重托,讓村裡的教育更上一層樓。”在近日歡迎儀式上,裡首村校長劉占霞向村支部書記遞交了責任書。

“來這裡的第一感受是被大家的熱情‘嚇’到了。”被問及來到裡首村小學的感受,90後的聶老師害羞地笑了,“村裡人很淳樸也很熱情,不認識的老鄉還給我送來葡萄。村裡對教育的重視和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遠遠超出我的想像,也讓我有了更大的責任和動力。”

“沒想到咱們這裡的教學設備也很先進,跟城裡幾乎沒什麼兩樣。”新來的柴玉倩老師正在整理課堂作業,“這是我職業生涯的第一個起點,孩子們的信任,讓我很快進入角色,找到了歸屬感。”即便是課間,孩子們也在老師們身邊簇擁著,不願意離開。

“我可喜歡聽我們柴老師講課了,每天早起我都第一個到學校。”今年一年級的宋浩軒一邊說著,一邊從門後跳出來,“等我長大了我也想當老師,像柴老師一樣。”

“感謝鄉里和村裡對我們的教育事業這麼支援,我們一定不負重托,讓村裡的教育更上一層樓。”在近日歡迎儀式上,裡首村校長劉占霞向村支部書記遞交了責任書。

“來這裡的第一感受是被大家的熱情‘嚇’到了。”被問及來到裡首村小學的感受,90後的聶老師害羞地笑了,“村裡人很淳樸也很熱情,不認識的老鄉還給我送來葡萄。村裡對教育的重視和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遠遠超出我的想像,也讓我有了更大的責任和動力。”

“沒想到咱們這裡的教學設備也很先進,跟城裡幾乎沒什麼兩樣。”新來的柴玉倩老師正在整理課堂作業,“這是我職業生涯的第一個起點,孩子們的信任,讓我很快進入角色,找到了歸屬感。”即便是課間,孩子們也在老師們身邊簇擁著,不願意離開。

“我可喜歡聽我們柴老師講課了,每天早起我都第一個到學校。”今年一年級的宋浩軒一邊說著,一邊從門後跳出來,“等我長大了我也想當老師,像柴老師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