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滄州街頭出現無人看守零錢箱!按需自取!

“如你急需用錢,請自取,每人最多五元。”——最近,一種供路人按需自取的硬幣箱出現在多個城市街頭。硬幣減少等情況也在很多城市發生!近日,這樣的自取硬幣箱也出現在滄州街頭!不過情況卻出人意料……

“如果您急需用零錢,

請自取,每人最多5元。”

近日,獻縣縣城多個路口、公交站牌附近

都出現了一種

供路人按需自取的零錢箱,

箱子無人看守,

裡面裝有五六十元的硬幣,

拿多拿少全靠路人自覺。

記者在縣醫院南門公交站牌的零錢箱

附近觀察了半小時左右,

共有三人在箱內取走或投放零錢。

其中一位環衛工人取走2元買水喝,

一位男士取走1元乘坐公車,

還有一位約五十來歲的女士手拿塑膠袋,

一口氣往零錢箱裡投了10多枚1元硬幣。

記者連忙上前詢問,

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女士笑著說:

“前天我從這裡坐公車沒帶零錢,

然後就發現了這個箱子,

當時覺得很受觸動,

這個箱子不僅為大家解了燃眉之急,

還折射出我們身邊人的誠信和美德。

今天我是特地來歸還那天取走的1元錢,

並且多放了一點,希望方便更多的人,

讓愛心通過這個箱子不斷傳遞。”

公益零錢箱活動由獻縣文明志願者協會發起,

箱內零錢是協會會員、

志願者自發捐助的。

“我們8月7日在縣醫院南門附近

擺放了第一個零錢箱,

目的是為了方便急需用零錢的人。

我們每天晚上把零錢箱收起來,

早晨再擺放回去。”

志願者協會會長張國升說,

零錢箱擺放之後,

他們也曾經擔心這些錢會很快被拿完,

或者成為擺設。

然而,擺放一個月來,

通過志願者在附近細細觀察,

步履匆匆的上班族、

手拿掃帚的環衛工、

提著廢品的拾荒老人,

不論是誰,大家都自覺遵守按需取用的規則,

沒有人超過5元錢,

更有很多熱心人主動捐獻零錢,

箱內的錢不減反增。

現在,縣城內零錢箱已經增至8個。

“我就有過坐公車沒帶零錢的尷尬經歷。

公益零錢箱活動負責人裘孝美說,

有一次她在車站等車,

公車來了卻發現身上沒有零錢,

“正著急的時候,

一個女孩遞過來1元錢給我,

我想用微信發紅包還給她,

她堅持說不用。”

裘孝美說,事雖小,

卻令她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

我們似乎對這個社會失去了信任和善意。

遇到路邊跌倒的老人不敢扶,

遇到急需救助的人不敢伸手,

怕被誤解、被欺騙,

很多人漸漸包裹起自己的惻隱之心。”

裘孝美感慨,幾枚硬幣,

讓人與人的真情自然流露,感染了更多人。“

愛心零錢箱”就像一個溫馨學堂,

讓人們通過一件件小事,

真心體會到了“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幸福。

正因為如此,

不少人在點贊、討論之餘,

也期待這種形式保留下來,

滋養出更多愛心互助方式。

“硬幣箱”式善念能否延續?

江西省心理援助與研究中心援救部副部長黃鈺認為,一箱硬幣之所以引發人們的濃厚興趣,是因為它反映了中國人的人文價值取向,是一種向上、正面的互動關係,大家通過自身行為去展示並傳遞了正能量。

遼寧省社科院研究員張思甯說,“硬幣箱”就像一個溫馨學堂,通過從小事做起,人們真心體會到了“送人玫瑰,手留餘香”。正因為如此,不少人在點贊、討論之餘,也期待這種無償硬幣保留下來,並且生長出更多愛心互助方式。

廈門街頭正在往硬幣箱裡放錢的孩子。圖片來源自網路。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硬幣箱”見證了絕大多數人是心存善念,願意奉獻,遵守規則的。不過要讓“硬幣箱”式善念持續下來,光靠一份熱情和願望還遠遠不夠。

“人之初、性本善。‘硬幣箱’活動折射了大眾內心的這種初始狀態。而這種愛心要想得到延續和放大,還需要周密的組織體系和制度安排。”王振耀說。

從2015年12月起,大連市公交系統曾設立過“便民愛心零錢箱”,大連公交集團在市內6個公交樞紐站調度室和5條線路,共計204台運營車輛內無償為市民提供零錢。儘管絕大多數人都很自律,但也有乘客每天從零錢箱取錢,且不予歸還。無奈之下,駕駛員嚴肅地找這類乘客談話,強調零錢箱的用處,零錢箱的遊戲規則才沒被“玩壞”。

廈門街頭的硬幣箱。圖片來源自網路。

張思寧說,“硬幣箱”雖好,但如果全靠人們自覺,沒有一套監管機制,也容易誘發人性中貪婪的一面。如果出現了“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情況,人與人之間好不容易建立的溫情和信任被擊碎,很容易重新造成“人人自危”的情況。

王振耀說,硬幣箱種下了一顆愛心的種子,今後能否長出一片人人互助的“森林”,關鍵在於制度建設,“這不僅需要有熱情,還需要我們拿出更多智慧!”

怕被誤解、被欺騙,

很多人漸漸包裹起自己的惻隱之心。”

裘孝美感慨,幾枚硬幣,

讓人與人的真情自然流露,感染了更多人。“

愛心零錢箱”就像一個溫馨學堂,

讓人們通過一件件小事,

真心體會到了“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幸福。

正因為如此,

不少人在點贊、討論之餘,

也期待這種形式保留下來,

滋養出更多愛心互助方式。

“硬幣箱”式善念能否延續?

江西省心理援助與研究中心援救部副部長黃鈺認為,一箱硬幣之所以引發人們的濃厚興趣,是因為它反映了中國人的人文價值取向,是一種向上、正面的互動關係,大家通過自身行為去展示並傳遞了正能量。

遼寧省社科院研究員張思甯說,“硬幣箱”就像一個溫馨學堂,通過從小事做起,人們真心體會到了“送人玫瑰,手留餘香”。正因為如此,不少人在點贊、討論之餘,也期待這種無償硬幣保留下來,並且生長出更多愛心互助方式。

廈門街頭正在往硬幣箱裡放錢的孩子。圖片來源自網路。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硬幣箱”見證了絕大多數人是心存善念,願意奉獻,遵守規則的。不過要讓“硬幣箱”式善念持續下來,光靠一份熱情和願望還遠遠不夠。

“人之初、性本善。‘硬幣箱’活動折射了大眾內心的這種初始狀態。而這種愛心要想得到延續和放大,還需要周密的組織體系和制度安排。”王振耀說。

從2015年12月起,大連市公交系統曾設立過“便民愛心零錢箱”,大連公交集團在市內6個公交樞紐站調度室和5條線路,共計204台運營車輛內無償為市民提供零錢。儘管絕大多數人都很自律,但也有乘客每天從零錢箱取錢,且不予歸還。無奈之下,駕駛員嚴肅地找這類乘客談話,強調零錢箱的用處,零錢箱的遊戲規則才沒被“玩壞”。

廈門街頭的硬幣箱。圖片來源自網路。

張思寧說,“硬幣箱”雖好,但如果全靠人們自覺,沒有一套監管機制,也容易誘發人性中貪婪的一面。如果出現了“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情況,人與人之間好不容易建立的溫情和信任被擊碎,很容易重新造成“人人自危”的情況。

王振耀說,硬幣箱種下了一顆愛心的種子,今後能否長出一片人人互助的“森林”,關鍵在於制度建設,“這不僅需要有熱情,還需要我們拿出更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