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充老家灣村:一個貧困村的華麗蛻變

首屆蓮花節,老家灣村吸引了眾多遊客

曾經,這裡基礎設施落後、發展資源匱乏,

諸多“先天不足”阻礙著村民的脫貧致富路。如今,寬敞便捷的水泥路連接家家戶戶,欣欣向榮的致富產業實現村民就業增收;鄉村旅遊帶動土特產暢銷……

僅僅三年,西充縣雙洛鄉老家灣村成功完成了“她”的“華麗蛻變”,從無人問津的窮山旮旯成了遊客集聚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基礎設施改造 貧困村舊貌換新顏

老家灣村是省級貧困村之一。2014年,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187人,

隨著扶貧工作的開展,三年後,該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9月4日,記者在老家灣村看到,藍天白雲下,一排排白牆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房前屋後瓜果飄香、綠樹成蔭,水泥路蜿蜒縱橫……

在當地村幹部的陪同下,記者一行前往貧困戶孫遜的家,看到記者一行的到來,孫遜笑吟吟地跑過來打招呼。

“老孫,新房子住起滿意嗎?”

“滿意得很!滿意得很!你看嘛,

整得這麼好,我還有啥不滿意的嘛。”說起房子,孫遜的話匣子關不住了,越說越激動,他告訴記者,老伴去得早,為了供女兒上學,他欠了不少債務,一個人住在100多年前修建的老房子,一吹風下雨房子就像快散架似的,“很嚇人”。

現在,孫遜搬進了政府為他修建的一樓一頂的小樓房。“重建後的新房子住起來又不漏雨、又安全、又舒心,真的做夢也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感謝幫扶幹部!感謝黨的好政策!他們的恩情,

我一輩子都忘不了……”孫遜拉著村幹部的手,反復說著感謝的話。

其實,在該村得到危房改造實惠的貧困戶不止孫遜一戶。據瞭解,為了解決貧困戶的危房問題,該村有10戶貧困戶的危房得到了徹底改造,整改內容包括房頂牆體全面加固維修,改廚改廁,改善了貧困戶的住居環境等,對確實無法進行維修的6戶貧困戶,

實行易地扶貧搬遷,一系列危房改造政策的措施,使貧困戶有了一個安全、舒適的家。

“過去吃水靠肩挑,如今自來水進家來。”該村貧困戶韓建潤說,以前該村存在著吃水難的問題,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村修建了3處集中供水站,還把自來水管按進了每家每戶。

“你看這水多清亮,口渴了就直接對著水龍頭喝了。”韓建潤一邊高興地說到,一邊擰開水龍頭,清澈淩冽的自來水嘩嘩流進水盆。

該村村主任楊恩告訴記者,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除了進行危房改造、修建供水站外,該村還新修了村道路、社道路、產業路、1+N公共服務中心,並對田地進行了調形整治,對村民房屋進行了風貌改造,整個山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產業帶動發展 拓寬農戶致富路

眼下,正是蓮子豐收的季節,在西充縣雙洛鄉老家灣村,蓮田裡,數十名村民正忙著採摘蓮子。一片片採摘後只剩蓮杆的蓮田靜靜地將村子圍住。村委會院壩內,村民們正有說有笑地挑揀蓮子。自蓮子成熟以來,這樣的情景天天都在老家灣村上演。

“過幾天收購商要來收購蓮子,趁著天好多采一些。”村民田菊英高興得合不攏嘴,她介紹,“平時在合作社打工,做種蓮、拔草、摘蓮等工作,就有6000餘元務工收入,蓮子收穫後還有分紅,又能增收2600餘元。”

在該村,眾多像田菊英一樣的村民通過發展致富產業實現了增收脫貧。據瞭解,針對貧困人口增收難、增收管道少、增收不穩定的實際情況,該村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模式,制定特色產業脫貧規劃,因地制宜發展致富產業,解決貧困村群眾發展產業沒有方向、沒有規模、沒有動力的問題,為貧困戶發展產業開門路、供資金、保技術、壯膽量。

村集體發展產業的資金從何而來?答案是從貧困村村級產業扶持基金和扶貧小額信貸中來。

“我們將利用產業基金發展集體經濟,助農增收。”楊恩表示,村民的增收致富與縣上設立的產業扶持基金密不可分。此前該村有15名貧困群眾申請了共計15萬元的產業基金,投放在村裡養殖大戶成立的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中,年終每人獲利2000元。

在產業基金助力下,目前,該村已成片種植籽蓮400畝。去年該村與西充縣嘉禾興公司簽訂蓮子收購合同,每公斤售價24元,全村收穫蓮子近4萬公斤,僅蓮子銷售一項,便增收60余萬元,貧困戶人均增收800餘元。

農業帶火鄉村遊 窮山村變身風景區

蓮花齊盛開之時,朵朵雪白、粉紅的蓮花點綴在碧葉之間,花葉婷婷,風送蓮香,整個老家灣被盛開的蓮花團團圍住,形成獨具特色田園風光。依託該村境內青龍湖濕地公園、萬年山等重點景區,該村又打出了發展鄉村旅遊這張牌。今年,7月9日,西充縣首屆蓮花節在該村開幕,一系列旅遊活動相繼上演,上萬名遊客慕名前來,既觀賞蓮花、品嘗美食、體驗民俗風情,又感受該村的可喜變化。

“為辦好此次活動,我們在活動策劃、宣傳行銷、交通路線規劃等方面制訂了詳細的方案和應急預案,確保了活動安全、順利舉辦。”楊恩說,自去年種植籽蓮以來,不僅村容村貌得到了提升,也帶動鄉村旅遊業,貧困戶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旅遊觀光不僅為當地引來大量遊客,也帶活了當地農戶的思路,村民紛紛開門迎客,有的辦起了農家樂,有的賣起了土特產。王代富是該村的貧困戶,蓮花節開幕當天,他家玉米地裡的玉米被搶購一空,“遊客自己去摘,享受採摘樂趣,按1.5元一個付錢給我。家裡的土雞土鴨等土特產,也銷完了。一天純收入2000多元!”

蓮花節過後,遊客量漸少。如何增強村裡的造血功能,讓群眾持續增收?該村的思路是完善蓮花節期間顯現出來的旅遊設施設備短板問題。

“結合村情實際,我們村的定位是打造有機、生態、觀光農業示範村。得讓遊客賞花之外,有更多的觀賞和娛樂項目,熱了累了,有可以休息的廊子亭子。要讓遊客進得來,看得見,聽得到,留得住,最後才能實現帶得走(土特產)。”楊恩說,該村計畫對現有的河道進行升級打造,在河道上修建觀光長廊和涼亭;河道裡放養觀賞魚,荷田裡放養荷花魚,實現集體經濟增收;對園區道路進行全覆蓋的綠化打造,使道路四季有果可摘,有花可賞,有景可觀……讓群眾持續增收,對於該村旅遊產業的發展前景,楊恩信心滿滿。

如今,昔日貧窮落後的老家灣村正在向著產業興旺、風景優美、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大步邁進。(李同周)

相關連結:

脫貧目標:

2016年,西充縣實現20個貧困村“摘帽”,8290名貧困人口脫貧,今年該縣將有45個貧困村“摘帽”、12879名貧困人口脫貧。

產業扶貧:

2016年,西充縣圍繞“2+4”特色主導產業,規劃建設“六大脫貧奔康產業園”,覆蓋全縣588個行政村、4.88萬貧困人口,完成79個貧困村產業扶貧規劃。今年,該縣積極探索推廣“三帶動三保障三分紅”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預脫貧村脫貧奔康產業園建設全覆蓋。上半年,已有12個示範村產業實現全覆蓋,全縣脫貧奔康產業園建設按步推進。

基礎扶貧:

2016年,貧困村新建村社道路29公里和產業路61公里、整治山坪塘72口,安全飲水實現全覆蓋,實施危房改造3877戶,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482戶981人,分散安置518戶1201人, 新改建農村房屋3.9萬平方米;今年上半年,該縣村社路、產業路建設有序實施,新建整治農田水利188處,新建安全飲水182處,1325戶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基本建成,4150戶貧困戶危房改造項目已全面啟動。

民生扶貧:

2016年,實現了貧困人口“應保盡保”,對無其他收入來源的貧困低保人口每人補發特殊生活補貼520元,累計投入2300萬元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今年上半年,已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766萬元,衛生扶貧救助基金發放45.6萬元,救助618人,累計發放助學基金78萬元。

村委會院壩內,村民們正有說有笑地挑揀蓮子。自蓮子成熟以來,這樣的情景天天都在老家灣村上演。

“過幾天收購商要來收購蓮子,趁著天好多采一些。”村民田菊英高興得合不攏嘴,她介紹,“平時在合作社打工,做種蓮、拔草、摘蓮等工作,就有6000餘元務工收入,蓮子收穫後還有分紅,又能增收2600餘元。”

在該村,眾多像田菊英一樣的村民通過發展致富產業實現了增收脫貧。據瞭解,針對貧困人口增收難、增收管道少、增收不穩定的實際情況,該村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模式,制定特色產業脫貧規劃,因地制宜發展致富產業,解決貧困村群眾發展產業沒有方向、沒有規模、沒有動力的問題,為貧困戶發展產業開門路、供資金、保技術、壯膽量。

村集體發展產業的資金從何而來?答案是從貧困村村級產業扶持基金和扶貧小額信貸中來。

“我們將利用產業基金發展集體經濟,助農增收。”楊恩表示,村民的增收致富與縣上設立的產業扶持基金密不可分。此前該村有15名貧困群眾申請了共計15萬元的產業基金,投放在村裡養殖大戶成立的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中,年終每人獲利2000元。

在產業基金助力下,目前,該村已成片種植籽蓮400畝。去年該村與西充縣嘉禾興公司簽訂蓮子收購合同,每公斤售價24元,全村收穫蓮子近4萬公斤,僅蓮子銷售一項,便增收60余萬元,貧困戶人均增收800餘元。

農業帶火鄉村遊 窮山村變身風景區

蓮花齊盛開之時,朵朵雪白、粉紅的蓮花點綴在碧葉之間,花葉婷婷,風送蓮香,整個老家灣被盛開的蓮花團團圍住,形成獨具特色田園風光。依託該村境內青龍湖濕地公園、萬年山等重點景區,該村又打出了發展鄉村旅遊這張牌。今年,7月9日,西充縣首屆蓮花節在該村開幕,一系列旅遊活動相繼上演,上萬名遊客慕名前來,既觀賞蓮花、品嘗美食、體驗民俗風情,又感受該村的可喜變化。

“為辦好此次活動,我們在活動策劃、宣傳行銷、交通路線規劃等方面制訂了詳細的方案和應急預案,確保了活動安全、順利舉辦。”楊恩說,自去年種植籽蓮以來,不僅村容村貌得到了提升,也帶動鄉村旅遊業,貧困戶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旅遊觀光不僅為當地引來大量遊客,也帶活了當地農戶的思路,村民紛紛開門迎客,有的辦起了農家樂,有的賣起了土特產。王代富是該村的貧困戶,蓮花節開幕當天,他家玉米地裡的玉米被搶購一空,“遊客自己去摘,享受採摘樂趣,按1.5元一個付錢給我。家裡的土雞土鴨等土特產,也銷完了。一天純收入2000多元!”

蓮花節過後,遊客量漸少。如何增強村裡的造血功能,讓群眾持續增收?該村的思路是完善蓮花節期間顯現出來的旅遊設施設備短板問題。

“結合村情實際,我們村的定位是打造有機、生態、觀光農業示範村。得讓遊客賞花之外,有更多的觀賞和娛樂項目,熱了累了,有可以休息的廊子亭子。要讓遊客進得來,看得見,聽得到,留得住,最後才能實現帶得走(土特產)。”楊恩說,該村計畫對現有的河道進行升級打造,在河道上修建觀光長廊和涼亭;河道裡放養觀賞魚,荷田裡放養荷花魚,實現集體經濟增收;對園區道路進行全覆蓋的綠化打造,使道路四季有果可摘,有花可賞,有景可觀……讓群眾持續增收,對於該村旅遊產業的發展前景,楊恩信心滿滿。

如今,昔日貧窮落後的老家灣村正在向著產業興旺、風景優美、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大步邁進。(李同周)

相關連結:

脫貧目標:

2016年,西充縣實現20個貧困村“摘帽”,8290名貧困人口脫貧,今年該縣將有45個貧困村“摘帽”、12879名貧困人口脫貧。

產業扶貧:

2016年,西充縣圍繞“2+4”特色主導產業,規劃建設“六大脫貧奔康產業園”,覆蓋全縣588個行政村、4.88萬貧困人口,完成79個貧困村產業扶貧規劃。今年,該縣積極探索推廣“三帶動三保障三分紅”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預脫貧村脫貧奔康產業園建設全覆蓋。上半年,已有12個示範村產業實現全覆蓋,全縣脫貧奔康產業園建設按步推進。

基礎扶貧:

2016年,貧困村新建村社道路29公里和產業路61公里、整治山坪塘72口,安全飲水實現全覆蓋,實施危房改造3877戶,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482戶981人,分散安置518戶1201人, 新改建農村房屋3.9萬平方米;今年上半年,該縣村社路、產業路建設有序實施,新建整治農田水利188處,新建安全飲水182處,1325戶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基本建成,4150戶貧困戶危房改造項目已全面啟動。

民生扶貧:

2016年,實現了貧困人口“應保盡保”,對無其他收入來源的貧困低保人口每人補發特殊生活補貼520元,累計投入2300萬元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今年上半年,已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766萬元,衛生扶貧救助基金發放45.6萬元,救助618人,累計發放助學基金7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