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蘭州人記憶裡的這些味道,你還記得嗎?

細數蘭州最接地氣的那些家常美味!估計有些不常見的好久都沒有品嘗過了,都忘記那個味了!接下來,小編給大家看看幾個具有蘭州特色風味的!

麻腐包子

包子,大江南北處處皆有,但是麻腐餡的包子在其他地方並不多見。蘭州人之所以喜歡吃麻腐包子,主要是因為它的餡料取材獨特,口感也與眾不同。

麻腐包子的餡主要用麻子做成,首先把麻子磨碎,加入適量的水拌勻,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如此兩三次之後,將過濾下的汁收集起來,

經過沉澱,上面的清水就用來“點”麻腐。

製作工藝與點豆腐有些類似,成品與豆腐質地相同,所以就叫麻腐。再往裡面拌入少量洋芋絲、蔥末、調料,就成了麻腐包子的餡。

民間還有一個關於麻腐包子的傳說,據說這是紀念孟薑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麻腐包子象徵送寒衣的包袱。

洋芋格格

說起洋芋格格,外地人肯定有些發蒙,土氣的洋芋怎麼就和貴族格格聯繫起來了。其實這就是一種油炸土豆大餃子,蘭州人都叫洋芋角角,但在發音時蘭州人把“角”讀作“格”,因此這道食品的蘭州腔叫法就是“洋芋格格”。

在蘭州本地,早餐除了吃牛肉麵,再就是路邊的小吃攤,而小吃攤上只要有油炸食品,必定少不了洋芋格格。

洋芋格格做法比較簡單,皮是發麵製成的,其實就是大一點的包子皮,可以擀薄點;餡料就是土豆,土豆去皮蒸熟搗碎,加入沙拉油、鹽、五香粉、味精、比較多的花椒粉、蔥花,然後拌勻,包成大餃子的樣子,邊一定要捏緊。

鍋裡要多放油,然後將“格格”們放入油鍋開炸,待“格格”們漂起來表皮變得金黃,就可以漏勺撈出、空油,趁熱吃外脆裡沙,很濃郁的鹹香味。

蘭州糝飯

白銀地區,特別是靖遠,基本是以大米為主食,因為本地產大米,會寧地區以及其他地區有用其他原料為主料的糝飯。甘肅省白銀、蘭州地區農家幾乎每天吃一頓糝飯,很少有例外。但是外出幹活或者工作的人就很難吃上這樣的習俗飯了。

從飲食上可以看出甘肅飲食文化的根深蒂固。

糝飯再佐之沙蔥、陳醋、酸爛肉,更是美不可言。

蘭州攪團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蘭州人喜愛品味一種叫作“攪團”的雜糧麵食,它用旱地產的蕎面做成,口感不錯,也很耐饑,所以,在老蘭州人的飯桌上,隔三間五會有“攪團”出現。那時,蘭州的大小糧站偶爾供應一些蕎面,這就給吃“攪團”提供了機會。

它的做法:當開水煮沸時,一手將蕎面均勻地撒入,另一隻手拿竹筷或尕擀杖快速地來回攪動。需要掌握的訣竅是:火候不能太大,以免糊焦,面的多少要合適,以不稀不稠不硬不軟為宜,同時不能產生面疙瘩。吃的時候,不能用筷子胡亂撥挑,須用竹筷劃切成一團團塊狀入口,恐怕這就是得名“攪團”的來由吧。吃“攪團”還得配有家常小菜,若有湯汁澆上味道會更好,另外,還要調上蒜泥與油潑辣子,這樣一來就色、香、味俱佳。

“攪團”畢竟是用粗糧做成,過去,咱們老蘭州人吃“攪團”,多少還是有一些對艱苦生活的感歎在其中。話又說回來,那年月蕎面稀罕,老蘭州人想美美吃上一頓蕎面“攪團”,實話也不容易。

據小編仔細瞭解後得知,普普通通的蕎麥面呐,因其幾乎不含糖分,患糖尿病的人,還有那些血糖、血脂較高的人,常吃蕎面類食物大有益處。

如今市場放開,大小超市都有小袋蕎面出售,吃“攪團”或者“蕎粉”,那真是太方便了。

關於這些老味道,你還記得嗎,小編要去吃碗攪團去。

那時,蘭州的大小糧站偶爾供應一些蕎面,這就給吃“攪團”提供了機會。

它的做法:當開水煮沸時,一手將蕎面均勻地撒入,另一隻手拿竹筷或尕擀杖快速地來回攪動。需要掌握的訣竅是:火候不能太大,以免糊焦,面的多少要合適,以不稀不稠不硬不軟為宜,同時不能產生面疙瘩。吃的時候,不能用筷子胡亂撥挑,須用竹筷劃切成一團團塊狀入口,恐怕這就是得名“攪團”的來由吧。吃“攪團”還得配有家常小菜,若有湯汁澆上味道會更好,另外,還要調上蒜泥與油潑辣子,這樣一來就色、香、味俱佳。

“攪團”畢竟是用粗糧做成,過去,咱們老蘭州人吃“攪團”,多少還是有一些對艱苦生活的感歎在其中。話又說回來,那年月蕎面稀罕,老蘭州人想美美吃上一頓蕎面“攪團”,實話也不容易。

據小編仔細瞭解後得知,普普通通的蕎麥面呐,因其幾乎不含糖分,患糖尿病的人,還有那些血糖、血脂較高的人,常吃蕎面類食物大有益處。

如今市場放開,大小超市都有小袋蕎面出售,吃“攪團”或者“蕎粉”,那真是太方便了。

關於這些老味道,你還記得嗎,小編要去吃碗攪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