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所有的痛苦,其實都跟這件事有關

導讀:法國哲學家巴斯卡說:“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

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匆匆忙忙的你,多久沒好好獨處了?

作者:夏穆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開車回家,到了樓下還要在車裡坐好久?

其中有位網友的回答特別贊,他說:

“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

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

在車上,一個人在車上想靜靜,抽顆煙,這個軀體屬於自己。”

許多人都有過這種想要放空自己,

遠離凡塵俗事的體驗。

因為它能讓你主動傾聽自己,感受自己的存在,不至於讓自己迷失在複雜的世界中。

事實上,每個人在骨子裡,都需要一個留白獨處的空間。如果說學會與人交往是一種能力,那麼學會安靜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改變看待問題的視角

29歲的時候,皮克·耶爾過上了一個普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在曼哈頓一棟摩天大樓的25層上班;住在派克大道與二十街交界處的一間公寓裡;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共事;工作內容精彩無比,是為《時代》週刊報導國際時事;而且沒有什麼家庭負擔,可以隨心所欲地到世界各地旅行。

忙碌的生活讓他感到興奮,但在內心深處,他覺得自己只是一直在狂奔,

卻無法確定前行的方向。

後來,耶爾決定逃離這樣的夢幻生活。他放棄了穩定的工作,搬到日本古都京都,在一條後街的一個小房間,簡簡單單地生活了一年。

結果,當他從紛亂的世界中抽離出來後,他反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方向,也把世界看得更清楚了。

朋友聚會上,我們也時常會聊起這樣一個話題:“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許多人會說,那是因為你做的事情不夠多,

見的世界不夠大,所以迷茫,所以彷徨。

一個人的視野,對他的未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無可厚非。但這其中,人們對視野的理解,往往比較狹窄和簡單。

因為提升我們的不是物理意義上的運動,而是我們賦予運動的精神。

就如耶爾所說:“每次旅行歸來,只有當我回到家裡花時間靜靜地坐下來,將雙眼所見,轉化為內心洞見之後,整個旅行的意義才得以浮現並深化。

事實上,我們很大一部分生活是在腦海裡發生的,它們以記憶或想像、猜測或詮釋等形式出現。因此改變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看待生活的方式。

換句話說,正是我們所選擇的視角,而不是去了什麼地方,最終決定了我們身處何處。

當你用慢下來的節奏,去看待周遭的一切時,一切都會隨著你看問題角度的改變而改變。

培養過濾資訊的能力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要具備收集資訊的能力。但是,今天我們身處的不是資訊匱乏,而是資訊洪流的時代。

也就是說,過濾資訊的能力越發顯得重要。原因很簡單,我們接收到的資訊越多,用於處理每一條資訊的時間就越少。

《安靜的力量》中指出了一個驚奇的現象,那些參與開發最新科技產品的人,往往最懂得在自己的生活當中限用科技。換句話說,那些致力於是讓世界加速發展的人,同時也對放慢生活節奏的價值更敏感。

被稱為“世界互聯網之父”的凱文·凱利,是新科技的狂熱代言人,但讓人想不到的是,凱文自己卻不使用智慧手機,家裡也沒有電視。

他有時會到亞洲的一些村落旅行,一去幾個月,不帶電腦,這麼做是為了要紮根于現實世界。

他說過一句話:“我嘗試保持與各種科技的距離,這樣我才能更容易記住我是誰。”事實上在穀歌,員工都有五分之一的上班時間可以自由安排。

無論白天黑夜,他們可以隨時走到會議室,閉門靜思,隨時放飛自己的思緒。因為他們深知:身處資訊洪流的時代,過濾資訊的能力比收集資訊更重要。

從日常小事中體驗安靜的力量

很多人認為,安靜獨處需要與外界隔絕,抽取出一整段時間靜坐才能完成。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高品質的獨處,強調的是與自己的感官近距離地接觸,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

陳道明是演藝圈出了名的清高,他不經常抛頭露面,更偏愛自己獨處。他要麼常常坐在只能看到天空的窗前彈鋼琴,隨性地彈上兩三個小時;要麼作畫,磨好墨汁,鋪好宣紙,回想多年來拍戲到過的地方,然後揮筆潑墨畫山水。

這樣的生活,讓他舒適又恬靜。有一次,他接受楊瀾的採訪,談到了自己獨處的習慣。他說道:“獨處是一種美德,可以讓人內心得到淨化。”

徐靜蕾喜歡自稱手藝人,一個人待著的時候,她常常做手工活。一年多的時間裡,她一針一線做了一百七十多個包,幾百件小飾品。

她說手工是最好的休息,專下心去,什麼事都忘了。在這浮躁的社會裡,無論做什麼,只要能靜下心來做一件事,從中近距離地感受自己,便是體驗到了安靜的力量。

獨處是一種生活方式

法國哲學家巴斯卡說過:“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

當從煩擾和雜事當中抽離出來,我們才能聽到就在耳邊的一些聲音。那些聲音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所在乎的。

培養過濾資訊的能力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要具備收集資訊的能力。但是,今天我們身處的不是資訊匱乏,而是資訊洪流的時代。

也就是說,過濾資訊的能力越發顯得重要。原因很簡單,我們接收到的資訊越多,用於處理每一條資訊的時間就越少。

《安靜的力量》中指出了一個驚奇的現象,那些參與開發最新科技產品的人,往往最懂得在自己的生活當中限用科技。換句話說,那些致力於是讓世界加速發展的人,同時也對放慢生活節奏的價值更敏感。

被稱為“世界互聯網之父”的凱文·凱利,是新科技的狂熱代言人,但讓人想不到的是,凱文自己卻不使用智慧手機,家裡也沒有電視。

他有時會到亞洲的一些村落旅行,一去幾個月,不帶電腦,這麼做是為了要紮根于現實世界。

他說過一句話:“我嘗試保持與各種科技的距離,這樣我才能更容易記住我是誰。”事實上在穀歌,員工都有五分之一的上班時間可以自由安排。

無論白天黑夜,他們可以隨時走到會議室,閉門靜思,隨時放飛自己的思緒。因為他們深知:身處資訊洪流的時代,過濾資訊的能力比收集資訊更重要。

從日常小事中體驗安靜的力量

很多人認為,安靜獨處需要與外界隔絕,抽取出一整段時間靜坐才能完成。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高品質的獨處,強調的是與自己的感官近距離地接觸,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

陳道明是演藝圈出了名的清高,他不經常抛頭露面,更偏愛自己獨處。他要麼常常坐在只能看到天空的窗前彈鋼琴,隨性地彈上兩三個小時;要麼作畫,磨好墨汁,鋪好宣紙,回想多年來拍戲到過的地方,然後揮筆潑墨畫山水。

這樣的生活,讓他舒適又恬靜。有一次,他接受楊瀾的採訪,談到了自己獨處的習慣。他說道:“獨處是一種美德,可以讓人內心得到淨化。”

徐靜蕾喜歡自稱手藝人,一個人待著的時候,她常常做手工活。一年多的時間裡,她一針一線做了一百七十多個包,幾百件小飾品。

她說手工是最好的休息,專下心去,什麼事都忘了。在這浮躁的社會裡,無論做什麼,只要能靜下心來做一件事,從中近距離地感受自己,便是體驗到了安靜的力量。

獨處是一種生活方式

法國哲學家巴斯卡說過:“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

當從煩擾和雜事當中抽離出來,我們才能聽到就在耳邊的一些聲音。那些聲音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所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