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濮陽一村民家裡發現一顆百年老槐樹,被稱為“樹仙”

大樹底下好乘涼!

中國人的樹下情結由來已長,歷久彌新。如果說,“梅花傲骨”贏的是情懷,“桃之夭夭”含的是喻義,“松杉鬥歲” 圖的是吉祥。那麼,“槐仙送子”接的就是地氣。

《天仙配》有這麼一出:“織女隱瞞自己的天仙身份,

下凡到人間與董永在槐蔭樹下相遇結為夫妻,先要到槐蔭樹下拜佛送子……其後,仙女真的為董郎生下一男。”這雖然是一個讓老戲骨們津津樂道的段子,可足以說明我們的先祖對槐樹的感情是怎樣的根深蒂固,入心入腦。

“我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飯碗哪裡擱?廣濟寺傍老鴰窩……”濮陽乃至中原地區的一句民謠朗朗上口,名不虛傳。要不,

濮陽市就把“國槐”當成自己的市樹了嘛?

“親,你在哪裡?”

“我在國槐街。”

沒錯,不單單在濮陽。國槐樹還是廣袤中國版圖上大街小巷樹種的“常客”。 因為它喜光、遮蔭、耐寒、抗旱、擋風、固沙、抓土,在酸性、石灰性及輕度鹽鹼地的土壤環境下都可以栽種。不僅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高,

對大氣環境也有綠化和護衛作用。

大樹底下好乘涼!

用這個歇後語,比喻體幹高大樹、冠繁盛的槐樹再恰當不過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樹過百年不就成“仙”了嗎?!回答正確。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眼前的“樹仙”就在濮陽市華龍區戚城村王衛民家院子裡。

紅彤彤的河南省林業鑒定書顯示:樹齡100多年以上,已列入珍稀名木保護目錄,價值上億元。華龍區林業局的政府檔也稱:槐樹很多,可以尊稱樹仙的,只有建設路辦事處戚城村中的這棵古槐。

啊!一紙聲明保護,一份智慧財產權;一棵老槐樹,一道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更是一擔沉甸甸的責任。”戚城村民、“槐仙”院主王衛民說。

他知道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是大自然和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對弘揚民族精神,改善人居環境,普及推廣林業科普與人文、地理及考古等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同時,也給濮陽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增添了綠色元素。

古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失而不可複得,從保護文物古跡的角度看,古樹即為綠色古物!

王衛民是村裡有名的熱心腸。2014年開始,他看到院裡的古槐出現裂痕和敗枝,主動向林業部門專家請示和求教,圍著大樹忙個不停,根部擴穴,防治病蟲,施肥培土,精心澆灌,添加圍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現在的古槐重發新枝,迎著太陽,笑對來客,生機一片。

“衛民,為民”,人如其名:“兢業護衛,公益為民。”

大樹底下好乘涼!

今天,我們再見到這一棵道骨仙風的老槐樹,憨態可掬,枝繁葉茂。看!樹枝上簌簌垂垂的紅布條,或是三裡五村的善男信女求子如願;瞧!一絲不苟為樹清雜澆水的身影,或是十裡八鄉的莘莘學子盼躍龍門。

為什麼是這樣?“呵護生命正能量,天天向上價值觀。”王衛民笑了。

生機一片。

“衛民,為民”,人如其名:“兢業護衛,公益為民。”

大樹底下好乘涼!

今天,我們再見到這一棵道骨仙風的老槐樹,憨態可掬,枝繁葉茂。看!樹枝上簌簌垂垂的紅布條,或是三裡五村的善男信女求子如願;瞧!一絲不苟為樹清雜澆水的身影,或是十裡八鄉的莘莘學子盼躍龍門。

為什麼是這樣?“呵護生命正能量,天天向上價值觀。”王衛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