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德國的《紅樓夢》和曹雪芹是怎樣的存在?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

湯瑪斯·曼,德國文豪,

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死於威尼斯》,是他的代表作。

湯瑪斯·曼家境富裕,二十多歲成名, 54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中篇小說《在威尼斯之死》還被搬上銀幕之後,可謂作家中少有的幸運兒。《布登勃洛克一家》被中國人譽為德國版的《紅樓夢》,那麼湯瑪斯曼就是德國的曹雪芹了(可曹雪芹比湯瑪斯曼可潦倒多了)。可惜我沒有看過,我只看過《死於威尼斯》,語言的優美、情緒的控制堪稱大家。

《布登勃洛克家族》基本上是湯瑪斯•曼本人的寫照,這和《死於威尼斯》相似。作家豐富的閱歷和高深的學問功底,奠定了他創作的作品每一步都富有深度和廣度。這部史書巨著中,人物多達400多個,書信、票號,宴會的情景,甚至是窗簾的材料都做了嚴謹地描寫,與《紅樓夢》異曲同工。

死於威尼斯

我主要想說一說《死於威尼斯》:中年作家去威尼斯休養,在那裡遇到一個俊美的波蘭男孩。作家觀察他,尾隨他,和男孩保持著較遠的距離。儘管是不倫之愛,可這份愛,愛得癡狂愛得虛幻,作家唯恐過於靠近而打碎這份純粹的愛。瘟疫來臨,作家不肯離去,在海灘邊的躺椅上,凝望著心中的美的化身死去。

整部小說裡作家阿申巴赫一個人,

關於愛、欲望和死亡,其哲思的深度也令人久久不能平靜。

《魔山》則被評論界稱為“德國現代小說的里程碑”、“劃時代的交響樂性質的傑作”。我雖然沒有看過,但基於對《死於威尼斯》的高超藝術手法和美學價值的初淺認識,有理由相信這本重量級的巨著也不會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