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阿努納奇、拿非利人、守望者、天使:這些都是光之一族的別名

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光之一族

你可以在五種早期的文獻中發現這些光之一族:

1.尼普爾圖書館中的蘇美泥版中,光之一族被稱為阿努納奇(Annunaki)。

2.聖經的創世紀、民數記,還有申命記裡,祂們叫做拿非利人(Nephilim)。

3.出土于希臘,相傳是巴比倫祭司巴勞索斯(Berossus)所撰的典籍。

4.以諾書(The Book of Enoch)裡,祂們被稱作天使、守望者,還有拿非利人。

5.禧年書(Book of Jubilees)。

以上提及的文獻典籍中,最早的那份該屬於蘇美文化的泥版。蘇美人發明了楔形文字,也擁有許多關於音樂、詩歌、藝術、數學、天文學,

還有科學等的先進知識。古老的蘇美文化中,音樂被用作記述宇宙天地的工具之一。

蘇美的創生神話裡,天使叫做阿努納奇(Anunnaki)或是阿嫩那基(Anannage,即天神安奴偉大的子嗣),祂們是文化的創立者。蘇美語的安(An),在阿卡德語中念作安奴(Anu),皆指太陽跟天空的主宰之神,這些名字意味著「光之一族」(The Shining One)。依此類推,阿努納奇,就代表著「光之一族的子嗣」或是「光之子」。

西元前8200年左右,

阿努納奇作為文化與科技進步的族人,在中東地區的坡地上安居了下來。他們主要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農業中心,好教導、訓練當地的人民。祂們被稱作「生養的光輝之主」(The Shining Lords of Cultivation)。其他的蘇美神祇中,寧利勒(Ninlil)女神掌管著大地,祂也被叫做甯胡爾薩格(Ninkharsag),是風神恩利爾(Enlil)的妻子。早期的蘇美人認為自己是被甯利勒女神的乳汁所養育,所以賦予祂「偉大的月之母神」(the great Mother Goddess of Moon)的稱號。此外,女神伊絲塔(Ishtar),
也以伊南娜(Inanna)或是阿斯塔蒂(Ashtart)之名,流傳在神話中。

恩利爾與寧利勒的孩子是戰神尼努爾塔(Ninurta),也叫做寧錄(Nimrod),跟歐西裡斯一樣,都與獵戶座有所連結。其他的神祇則有月亮女神南娜(Nanna),還有太陽神沙瑪什(Shamash)。另外,神話中伊南娜是沙瑪什的姐妹(或是妻子),

祂與金星有所連結。

有關蘇美神祇的文獻存在著許多差異,事實上,隨著時間演進,記載也會因之流變,所以更難去判斷其源起。即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看出,這些「光之一族」,也就是被蘇美文化所崇拜的神祇們,似乎很類於某種世襲朝代的統治階級。安(An)原來是蘇美地區的最高統治權威,之後成為普遍信仰的「父神」(Father God),西元前3000年時,這個詞彙被記載于烏魯克城(Uruk)中,而相傳這座城市就是祂建造的。

關於這些神明的血統,其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許多細節還不甚清晰。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這些神明的名字非常相像,好像不斷在重複一樣,像是安(An)、恩利爾(Enlil)、恩基(Enki)、甯胡爾薩格(Ninkharsag)、伊南娜(Inanna),還有沙瑪什(Shamash)。這群蘇美神祇的角色與職司,則成為埃及、希臘,還有羅馬神話的基礎。

伊甸園

「光之一族」跟蘇美泥版的記載之間,還有更深的連結。寧利勒(Ninlil),或稱甯胡爾薩格(Ninkharsag),即「胡爾薩格夫人」(Lady of Kharsag),是恩利爾的妻子,祂命令七人議會創造出「伊甸」 (Eden,或作E-din),也就是天堂的花園。對於蘇美人來說,伊甸(E-din)這個詞代表著「正義者的居所」(abode of rightful ones)。

沒錯,這也就是聖經中提及的天國花園。聖經中的知善惡之樹,暗指的就是光之一族掌握的秘密,可以連結到七個脈輪之「樹」,那棵帶領著光之一族進入「天堂」的「樹」。之後,在深奧的卡巴拉(Qabbalah)思想中,這棵樹成為了「生命之樹」(tree of life)。數字7有著深廣的宇宙意義,蘇美神話中所謂的七人議會,如同聖經中的七名大天使跟七名使者一樣,都是從天界而來。蘇美人建造的金字型神塔(Ziggurat)也有七層樓高。相傳光輝的神明們就住在金字型神塔的頂端,那裡稱作「偉大之所」(Great House)或是伊克爾(Ekur)。

在我們的研究中,對照了從光之一族而衍生的不同文化。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架構,也依舊存在許多灰色地帶,但可以知道的是,其間有著某種關聯,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聖經中的洪水故事,這個希伯來神話,與蘇美人的《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有許多相似之處。還有,聖經創世紀的結尾是巴別塔的故事,這座塔當時就位於蘇美帝國境內。聖經中的記載暗示著,自光之一族而來的神秘知識,一開始曾被帶到巴比倫,而後又從那裡被帶走了。

在這些文化中,都存在著代表光之一族的菁英祭司階級,他們自成一格,人數不多卻掌有大權,且都有神啟的經驗。蘇美文化中,他們被叫做集靈(Egregore)或是守望者(Watchers),也被賦予其他不同的稱號,但其實指涉的都是同一個概念。在聖經中,這些光之一族被認為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埃及文當中的奈特魯(Neteru),也可以被意譯成守望者(Watcher),艾賽(Essen)這個名號也含有守望者的意義。艾賽尼派(Essenes)是一個希伯來教派,很可能就是死海古卷的創作者。希伯來文艾賽(Essen),或稱埃西(Essees),代表著保衛者(preserver)或是捍衛者(guardian)。他們也被叫做守望者、光之子(Sons of Light),或是上帝的僕人(Servants of God)。

有一派的詞源學者認為,光之一族來自蘇美。蘇美(Sumer)這個名稱是從舒莫(Shumer)而來,用字面來翻譯的話,意指「守望者之地」(Land of the Watchers),相當於聖經中提到的示拿地(land of Shinar),代表著「光之一族之所」(the place of the Shining Ones)。

蘇美語中的「埃」(El),通常被譯成聖經中的詞彙「神」(God),而蘇美語中的「埃洛西」(Elohim),則常被誤譯為「主」( Lord),事實上,「埃洛西」(Elohim)是「埃」(El)的複數形,「埃」(El)則意味著「光輝」(Shine)。

在其他的古老語言中,我們也能發現像是「埃」(El)這類的詞,像是盎格魯撒克遜語言中的「艾爾夫」(Aelf,或作Elf),就意指「光輝的存在」(Shining being)。所以說,「埃」(El)這個詞,其實不該被改譯做「神」(God)或者「主」(Lord),而是應該稱作「光輝之人」(the ones who are shining) ,在舊約中,這是最常被用來形容上帝的詞彙。如果我們在閱讀聖經時,試著用「光輝之人」取代「主」的話,就能夠在字裡行間尋繹出一些新況味,同時,我們也會明白撰經者筆下的真正意義。

還有羅馬神話的基礎。

伊甸園

「光之一族」跟蘇美泥版的記載之間,還有更深的連結。寧利勒(Ninlil),或稱甯胡爾薩格(Ninkharsag),即「胡爾薩格夫人」(Lady of Kharsag),是恩利爾的妻子,祂命令七人議會創造出「伊甸」 (Eden,或作E-din),也就是天堂的花園。對於蘇美人來說,伊甸(E-din)這個詞代表著「正義者的居所」(abode of rightful ones)。

沒錯,這也就是聖經中提及的天國花園。聖經中的知善惡之樹,暗指的就是光之一族掌握的秘密,可以連結到七個脈輪之「樹」,那棵帶領著光之一族進入「天堂」的「樹」。之後,在深奧的卡巴拉(Qabbalah)思想中,這棵樹成為了「生命之樹」(tree of life)。數字7有著深廣的宇宙意義,蘇美神話中所謂的七人議會,如同聖經中的七名大天使跟七名使者一樣,都是從天界而來。蘇美人建造的金字型神塔(Ziggurat)也有七層樓高。相傳光輝的神明們就住在金字型神塔的頂端,那裡稱作「偉大之所」(Great House)或是伊克爾(Ekur)。

在我們的研究中,對照了從光之一族而衍生的不同文化。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架構,也依舊存在許多灰色地帶,但可以知道的是,其間有著某種關聯,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聖經中的洪水故事,這個希伯來神話,與蘇美人的《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有許多相似之處。還有,聖經創世紀的結尾是巴別塔的故事,這座塔當時就位於蘇美帝國境內。聖經中的記載暗示著,自光之一族而來的神秘知識,一開始曾被帶到巴比倫,而後又從那裡被帶走了。

在這些文化中,都存在著代表光之一族的菁英祭司階級,他們自成一格,人數不多卻掌有大權,且都有神啟的經驗。蘇美文化中,他們被叫做集靈(Egregore)或是守望者(Watchers),也被賦予其他不同的稱號,但其實指涉的都是同一個概念。在聖經中,這些光之一族被認為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埃及文當中的奈特魯(Neteru),也可以被意譯成守望者(Watcher),艾賽(Essen)這個名號也含有守望者的意義。艾賽尼派(Essenes)是一個希伯來教派,很可能就是死海古卷的創作者。希伯來文艾賽(Essen),或稱埃西(Essees),代表著保衛者(preserver)或是捍衛者(guardian)。他們也被叫做守望者、光之子(Sons of Light),或是上帝的僕人(Servants of God)。

有一派的詞源學者認為,光之一族來自蘇美。蘇美(Sumer)這個名稱是從舒莫(Shumer)而來,用字面來翻譯的話,意指「守望者之地」(Land of the Watchers),相當於聖經中提到的示拿地(land of Shinar),代表著「光之一族之所」(the place of the Shining Ones)。

蘇美語中的「埃」(El),通常被譯成聖經中的詞彙「神」(God),而蘇美語中的「埃洛西」(Elohim),則常被誤譯為「主」( Lord),事實上,「埃洛西」(Elohim)是「埃」(El)的複數形,「埃」(El)則意味著「光輝」(Shine)。

在其他的古老語言中,我們也能發現像是「埃」(El)這類的詞,像是盎格魯撒克遜語言中的「艾爾夫」(Aelf,或作Elf),就意指「光輝的存在」(Shining being)。所以說,「埃」(El)這個詞,其實不該被改譯做「神」(God)或者「主」(Lord),而是應該稱作「光輝之人」(the ones who are shining) ,在舊約中,這是最常被用來形容上帝的詞彙。如果我們在閱讀聖經時,試著用「光輝之人」取代「主」的話,就能夠在字裡行間尋繹出一些新況味,同時,我們也會明白撰經者筆下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