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對話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人類未來如被滅,一定不是AI幹的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在博鼇亞洲論壇期間接受澎湃新聞專訪。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對於人工智慧的擔憂也在加劇: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人類工作?高度智慧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會不會犯罪,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未來的世界衝突是否會在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爆發?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的態度是樂觀的,“如果人類有一天需要擔心被滅掉,那一定不是人工智慧(幹的),只能是外星人或者更高級的物種。

就像人類主宰地球,滅掉了很多其他物種。”洪小文在博鼇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的一場圓桌會的總結發言中說,“不要把人和AI看成是對立的,人和AI的關係:一個是人,一個是物”,“如果我們希望造一個人工智慧有生命,有意識,有情緒,不如去生小孩子”。

今年的博鼇亞洲論壇上,作為人工智慧語音辨識領域的專家,洪小文被邀請出席了多場與人工智慧(AI)相關主題的討論。

在活動間隙,洪小文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獨家專訪。

在專訪中,洪小文儘管臉上帶著疲憊,但聊到感興趣的話題,依然會語速加快,難掩興奮之色,而原本15分鐘的專訪也延長到了半個小時。

談到去年AlphaGo打敗韓國圍棋國手李世石,洪小文表示,這種比賽並不公平,只要牽扯到很多計算的量,人大概都無法和機器相比,要比計算,人一定輸。如果說人一定要和機器比智力的話,應該是比演算法,

而不是比演算法加計算。

“人去和電腦比計算,你輸了會覺得很沮喪嗎,一點都不覺得。就好比人去和汽車比賽跑,一點都不用沮喪。”洪小文笑著說。

洪小文表示,人工智慧在未來確實會帶來職場的改變,它們會取代人工去完成很多高難度和重複性的工作。但人工智慧無法完全取代人類智慧的關鍵在於創造力。“因為人最了不起的東西都是和創造力有關的,在創造力這方面,

現在AI的進展完全沒有看到影子。”

不過,洪小文也表示,因為大資料和機器學習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給人類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帶來了不良影響。他表示,人工智慧的資料學習,總是告訴我們什麼是最合適的、最高效的,這樣的結果就是多樣性變少了。

洪小文還在專訪中一再強調,只有人加上人工智慧的力量才會形成所謂的“超級智慧”(super intelligence)。人類發展人工智慧的首要目標就是可控和有用,

“我們和電腦合起來就可以做我們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我100%相信,人加機器是可以創造出更棒更美的東西。”

目前,洪小文擔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全面負責微軟在亞太地區的科研及產品開發工作,以及與中國及亞太地區學術界的合作。

洪小文還是微軟傑出首席科學家和國際公認的語音辨識專家,已在微軟公司工作了20年,於2005年至2007年間創立並領導了微軟搜索技術中心(STC),該中心負責微軟搜索產品(必應)在亞太的開發工作。此前,洪小文曾任職於蘋果公司,帶領團隊研發出了蘋果中文譯寫器。

以下為專訪節選:

澎湃新聞:去年,在李世石和阿爾法狗(AlphaGo)大戰的時候,大家可能還沒有意識到AI下圍棋有這麼大的威力。但是現在,尤其是經過Master和圍棋高手們的一系列交手,不少人認為在圍棋這個領域,AI已經有絕對性的優勢了。你認為未來還有哪些領域人類不太能夠挑戰AI?

洪小文:挑戰這個東西,我覺得其實只要一個比賽,需要大量的計算,那麼拿人和AI比就不公平。你講到阿爾法狗,阿爾法狗這種比賽其實不是很公平。因為你想李世石他需要一個演算法,要怎麼去下這個棋,然後他還要去計算。演算法和計算都要李世石自己來,阿爾法狗的團隊,演算法是來自一群人,計算的時候用了幾萬台機器在那裡算。下棋是有時間限制的,所以這個不是很公平。

因此只要牽扯到很多計算的量,人大概都無法和機器相比,要比計算,人一定輸。這就有點像你去和汽車比賽跑,和飛機比飛,沒有意義。如果說人一定要和機器比智力的話,應該是比演算法,而不是比演算法加計算。所以我是覺得任何一個能夠定出(範圍的)比賽,包括前幾年有一個叫《Jeopardy》(編者注:《危險邊緣》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益智問答遊戲節目),問你一個問題,在答案中幾選一,這種有標準答案的又可以用大資料的方法去找的比賽,人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希望的。

但是不用自卑,就像我剛才講的,人去和電腦比計算,你輸了會覺得很沮喪嗎,一點都不覺得,就好比人去和汽車比賽跑,一點都不用沮喪。這也讓我們思考,人類對智慧是什麼定義,事實上是因時因地改變的。我常常在舉一個例子,在我小時候,如果有一個人心算很快,人家會覺得這樣是神童。但今天沒有人認為這樣是神童了,因為拿電腦算就行了。其實下棋以後也會變成這樣,比如圍棋、國際象棋,現在很少人認為下棋真的是很了不起的智慧了,因為裡面需要很多大量的計算。

澎湃新聞:我看過國外的一個預測,到2050年左右AI的能力就可以覆蓋人類所有的工種,現在已經覆蓋了59種,你怎麼看待AI取代人類所有職業的可能性?

洪小文:我不曉得這是怎麼算出來的,我覺得就是說AI或者說整個自動化,的確會對職場產生改變。那麼將來什麼樣的東西我覺得AI會做的比人好,而且人不願意去做,我想有兩大類:第一大類是這種感知方面的,像語音辨識、電腦視覺,這種人想都不用想,譬如說我看到你知道是你,刷臉。你把它再廣義一點,今天比如說在過安檢的時候,看看袋子裡有什麼東西,有沒有危險物品,這個機器肯定可以做的比人好。而且人有選擇的話,也不希望做這種工作,很枯燥,傷眼。那麼這種工作,我覺得AI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那麼另外一種是,一件事情你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你也可以把它叫做專家系統,你可以收集到資料你可以去優化它。我們舉個例子就是,在工廠裡面叫做預防性的維修。工廠產線很複雜、機器也很複雜,你要等到它壞了,再去找出原因,還要去修這個機器,可能就會延時宕工。譬如電梯,等電梯壞了找人來修,隔幾天派一個人來,然後搞清楚哪裡壞,買零件,花掉好幾個禮拜時間。那現在用物聯網加上AI,可以隨時上傳這個資料,裡面包括它發出的聲音、潤滑的程度、速度等。資料上傳以後,能夠建一個模,到什麼樣的特徵值知道它快壞了,這樣的話就可以預防式維修。這種對於產業的價值會非常大。這樣的工作我覺得AI加物聯網加大資料會做得到。

這種東西把它想到人身上的話,我們人自己的身體是預防勝於治療,所以為什麼現在很多穿戴式產品,假如我們可以把這個資料無時無刻傳到雲上面,用AI的方式去分析它,也就是說在你身體器官還沒出問題以前,就可以知道這個,趕快去看醫生。

所以,舉個例子,我覺得將來很有可能在你身上第一個癌細胞長出來之後就知道了,趕快去醫院。癌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越早期發現,其實治療率是非常高的,拖到後來治癒率就低了。

所以這些工作我覺得AI可以做,至於取代人,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取代的。因為人最了不起的東西是和創造力有關的,創造力這方面AI的進展現在完全沒有看到影子。人的創造力發揮在每天各個地方,很多創造力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無法搜集資料。像我要做一個洞察力判斷力,譬如說做投資的,我們微軟去年在考慮該不該買領英(LinkedIn),該什麼時候去買,該多少錢買,這些東西不可能AI去做。但是AI可以幫你們分析很多資料,然後你自己再根據這個東西來做決定。那更不要說很多和人文有關的、和人打交道的東西,因為本身人就不可測,你也很難收集大量的資料,或者收集到很可靠的資料,這個時候這些工作我覺得很難被AI取代。

澎湃新聞:有沒有一種可能,將來AI也會具有創造力。因為看了國外一個報導,現在有一種AI是可以寫AI程式的,自己編自己深度學習的代碼,如果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人是不是需要警惕起來?

洪小文:這個報導可能還是誇張了一點,今天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自己寫自己的程式。而且所謂可以寫程式的意思是,是在我的授意之下去寫程式呢,還是自己發明一個新的演算法?因為下一個idea(想法)在哪裡你自己也不知道,我今天解了一個問題,下一個問題怎麼解我也不知道。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電腦怎麼可能知道,這個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是有問題的。因為今天任何一個AI的機器硬體歸硬體,軟體都是我們人類設計的。即使你今天做了一個軟體說可以讓這個機器寫出一段程式,也是你去做那個軟體。

而且創造力到底是什麼,人都無法瞭解,創造力不是靠大資料,多半是看小資料,甚至於是沒有資料。我以愛因斯坦為例,去年引力波得到很多報導,引力波這個概念是愛因斯坦在100多年前提出的,100多年以後科技進步地多麼了不起勉勉強強測到一點引力波的資料,那麼在100多年前愛因斯坦有沒有資料,我幾乎可以保證說是沒有資料,這是從石頭蹦出來的創造力,那是什麼?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可能寫出一段程式,然後這個程式自己去想出引力波呢,我是覺得從哲學角度上根本不可能。作個結論:創造力是什麼,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個創造力在哪裡,不知道。所以因為這個原因要電腦有創造力,我覺得還太早了。

澎湃新聞:設想另外一種可能,未來隨著AI的普及,會不會讓我們人類的生活喪失一種多樣性和豐富性,比如說無人駕駛取代了人類駕駛,以後我們就會失去這種駕駛的樂趣。像這樣的觀點怎麼看?

洪小文:現在有很多AI大資料分析、機器學習,譬如說,看電影看電視,你喜歡這一類的我就推送這類東西給你,新聞也是這樣,中國叫做今日頭條,國外也有類似所謂的社交軟體。這樣的結果就是最後多樣性就變少了。

這種不僅從多樣性來講,從社會的發展,其實是一個需要擔憂的問題。因為我們這個世界上就需要大家傾聽不同的聲音,才能夠讓社會更和諧,今天如果每一個照出來這些圈圈都是互不相容的,就會造成社會的對立,這個事實上是一個社會需要擔心的問題,就是多樣性。

昨天論壇上我們有一個討論,有人說,我們看看兩人交往,這個星座和血型的適合配那個星座和血型的,最後按照大資料分析找到了合適的人,但也失去了方法去和不同屬性的異性朋友交往的可能。

這個社會變得更單一是好事嗎?但這個東西我覺得不僅是科技的問題,我們要和學人文的、學心理的一起來討論怎樣才是一個更和諧、讓大家可以更快樂的社會。

澎湃新聞:現在大家都在討論AI,但是我們自己的切身體會是AI離我們的生活還是有一點距離的,如果說距離AI深度滲透進每個人的生活,就像今天的智慧手機一樣,還需要多長時間可以實現?在這個過程當中,科學家和企業需要做什麼?

洪小文:應該是比爾·蓋茨說過,“我們常常會高估3年之內可以做的事情,而低估10年內的事情。”就像AI,現在講的好像什麼東西都能做了,這絕對是高估。即使我們講的是那種不是很有創造力的AI,其實今天還是常常會犯錯誤。不管是語音辨識還是電腦視覺,它還是有一個準確率,就算95%,還有5%是錯的。有些東西是不容許有5%的差錯的,比如自動駕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5%錯還有誰敢坐呢。

另外,我覺得大家過分地把AI神化的同時也把它妖魔化了,因為覺得人和AI是一個對立的狀態。我覺得人和機器是對立的話,我們早就要擔心了,我們和車子也跑不過,我們和飛機也跑不過,但是我們和車子和飛機的關係,一直是我們和車子合起來就可以跑得更遠,我們和飛機合起來就可以飛上天。一樣的,我們和電腦合起來就可以做我們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我100%相信,人加機器是可以創造出更棒更美的東西。

我想大家都聽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大膽假設是一種創造力,但不是每個都對的,大部分假設都是錯的,大膽假設必須要小心求證,小心求證的時候大資料和AI可以幫你去求證,求證的很快很精准,就可以馬上換大膽的假設讓你去試。

舉個例子,在沒有AI以前,有一個很出名的“四色問題”,在100多年前被人提出:任何一個地圖,在鄰國與鄰國之間有不同的形狀,能不能用四個顏色,保證沒有兩個相鄰的國家使用同一個顏色。數學家花了將近一個世紀都證明不出來,30年前,一個數學家加電腦把這個證明出來了,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人證明不出來,電腦更別提了,但人加電腦就可以,這就是創造力的表現。

所以我覺得大家願意接受這種概念,我覺得AI加HI(human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加人類智慧,可以產生超級智慧(super intelligence)。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人跟機器是很和諧的關係,而且並不是只有今天的電腦是這樣,車子、飛機何嘗不是這樣,所以我覺得人不需要把人和機器比,如果是這樣的話,人要很鬱悶的。我們去和人造的大型拖拉機比肌肉,這怎麼可能呢,既然不能比,還幹嘛去比計算呢。

澎湃新聞:人和AI究竟是怎樣一種關係?人和工具?

洪小文:我覺得所有人造出來的東西都是一種工具,這些工具的目的是什麼,可控。從哲學角度來看,從使用角度來看,我們為什麼要造一個不可控的東西呢。如果我叫機器幫我弄咖啡,我十次希望它十次都幫我弄過來。但如果我今天叫我太太去幫我弄咖啡,她十次有五次會對我說你有手有腳為什麼不自己弄,那我還說“對,你講得很正確”。機器和人的關係是這樣。但是生物不一樣,狗和貓有生命,我們對它就和對機器不一樣,我們會產生感情。我們小孩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小孩我們巴不得他比我們聰明,但是我們也控制不了他。所以半開玩笑,假如有一天機器人不可控了,它有自己的脾氣,我們也有和人相處的幾千年幾萬年的經驗,應該也可以適應吧。

澎湃新聞:現在AI領域是分了很多技術的細分的類別,譬如微軟研究院的產品“小冰”“小娜”是以語音辨識為技術入口的。那麼在所有細分領域裡面,哪一個是最基礎的?

洪小文:我想用我們微軟雲所做的認知服務來回答這個問題就很貼切。裡面有幾塊,第一塊叫做語音辨識,語音辨識裡還有一塊,大家一般沒有看到的,我們叫做自然語言處理,因為語音只是我聽到這個聲音了,但是變成語言,這個語言代表什麼意思,要我去做什麼,要做自然語言邏輯。這個邏輯很重要,因為我們人每天做最多的事情就是講話,而且我們要下達一個命令要做什麼事情,我們是用語音語言的方式去表達。

第三塊叫做電腦視覺,我們要看得懂萬物,眼睛太重要,眼睛是靈魂之窗,今天講一個人眼睛看不見了,我們覺得是非常大的缺陷,所以要看懂各個地方就可以避免到危險的東西,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對空間掌握的更好,所以電腦視覺也是很重要的一塊。

還有一塊叫做知識,知識已經不是只是語言了,今天我們講到北京,我們知道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同時它也是一個古都,這些東西已經不只是語言,這個叫知識。

最後一塊叫做搜索API,因為搜索其實是讓我們不用在腦袋裡記下所有的事情,而是能夠把世界的知識拿過來整理的方式,所以這些其實我覺得是未來AI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主軸。

澎湃新聞:除了AI,還有哪些前瞻性的技術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在重點關注的?

洪小文:AI當然很重要,但其他很多東西,你至少可以說它是幕後英雄。在電腦這個學科裡面,一直以來也都是這樣定義的,譬如說系統,還有所謂的網路。別忘記了,即便你有了AI,你這個電腦裡不管是硬體還是軟體的計算不能夠跟得上,還有網路不能接得很順暢,也不行。

說到系統,也包括硬體,像晶片,怎麼樣才能變得更快。還有一個電腦理論,有一些基本的演算法,很多演算法是呈等比級數地增加,這時候你怎樣可以想出一個新的演算法,能夠讓它可以在一樣的時間之內可以算得更快,所以這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

還有AR(增強現實)、VR(虛擬實境),這種不是認知也不是感知,而是去成像,讓我們可以看到虛擬和現實的結合,然後可以做的很自然,甚至於有一點還可以做到裸眼。多媒體、AR、VR、MR也是未來重要的技術。還有像保密學,和怎麼維護用戶的隱私都很相關,AI歸AI,還是要有個東西可以讓人們去信任。保護人們免受網路的攻擊,怎麼樣説明用戶有一個更安全更可信的一個系統。

AI只是演算法,大資料的處理,大資料的視覺化。微軟有一個核心的產品叫power BI,大型的資料,我們剛剛講AI、HI,有個很重要的是,怎麼樣靠介面讓人能夠很容易地嘗試他的大膽的假設,然後從資料上面能夠看到我想要的,我今天製造一個情景,想要資料的分析,讓他看到這個結果。視覺化和大資料的處理,這個你也可以把它算AI,也可以說它不是AI,這個方面是很重要的研究的項目。這個東西也是在我們研究院研究非常多的。

澎湃新聞:前不久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離開了百度,第二天騰訊就宣佈從百度挖來了一個AI的領袖級人物張潼來負責騰訊的AI實驗室。是否在未來AI領域人才的挖角會越來越激烈,微軟研究院作為一個科學家雲集的地方,有沒有擔心人才流失的問題?

洪小文:與其說挖角,不如說好的人才有自己的想法,也會選擇自己想走的道路。在高科技產業,中國也好,美國矽谷也好,人才流動率大概都在25%以上。所以這個我認為是常態,還不是新常態。因為高科技是過去10年、20年發展最蓬勃的產業。大家對人才的要求當然也是最激烈的,當然也爭取好的人才,相對的,水漲船高,好的人才也有很多機會。

所以我是覺得平常心看待這件事情,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被媒體報導出來的,很多時候不要忘記,一個東西這麼蓬勃,是集體的成績。大家會看到所謂領軍人物,包括我自己,研究院有200多人,出來講最多時間的是我,但是不代表研究院的事情都是我做的。我們中國人早就講過“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上只記得這些名將。但微軟亞洲研究院絕對不可能只靠我一個人,人才的流失移動都是非常正常的。

微軟亞洲研究院在中國時間最長,你剛剛提到是其他兩個公司,我們也常常被褒獎,說我們是中國IT界的“黃埔軍校”。這個事情幾個月前有人報導,1年前有人報導,3年前有人報導,5年前,甚至於10年、15年前,因為我們早期很多學者專家,包括我們的創院院長李開複先生,後來的張亞勤等等,都離開我們超過10年、15年了。人家報導我們是“黃埔軍校”這件事情,已經不是過去式或者現在完成時,而是現在進行時。從這個角度,也代表我們還是很欣慰在有人走的情況下,我們能夠引進新的人才,而且可以培養新的人才,新的人才還可以變成領軍人物,所以更重要的是每個公司還可以這樣去思考。

已在微軟公司工作了20年,於2005年至2007年間創立並領導了微軟搜索技術中心(STC),該中心負責微軟搜索產品(必應)在亞太的開發工作。此前,洪小文曾任職於蘋果公司,帶領團隊研發出了蘋果中文譯寫器。

以下為專訪節選:

澎湃新聞:去年,在李世石和阿爾法狗(AlphaGo)大戰的時候,大家可能還沒有意識到AI下圍棋有這麼大的威力。但是現在,尤其是經過Master和圍棋高手們的一系列交手,不少人認為在圍棋這個領域,AI已經有絕對性的優勢了。你認為未來還有哪些領域人類不太能夠挑戰AI?

洪小文:挑戰這個東西,我覺得其實只要一個比賽,需要大量的計算,那麼拿人和AI比就不公平。你講到阿爾法狗,阿爾法狗這種比賽其實不是很公平。因為你想李世石他需要一個演算法,要怎麼去下這個棋,然後他還要去計算。演算法和計算都要李世石自己來,阿爾法狗的團隊,演算法是來自一群人,計算的時候用了幾萬台機器在那裡算。下棋是有時間限制的,所以這個不是很公平。

因此只要牽扯到很多計算的量,人大概都無法和機器相比,要比計算,人一定輸。這就有點像你去和汽車比賽跑,和飛機比飛,沒有意義。如果說人一定要和機器比智力的話,應該是比演算法,而不是比演算法加計算。所以我是覺得任何一個能夠定出(範圍的)比賽,包括前幾年有一個叫《Jeopardy》(編者注:《危險邊緣》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益智問答遊戲節目),問你一個問題,在答案中幾選一,這種有標準答案的又可以用大資料的方法去找的比賽,人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希望的。

但是不用自卑,就像我剛才講的,人去和電腦比計算,你輸了會覺得很沮喪嗎,一點都不覺得,就好比人去和汽車比賽跑,一點都不用沮喪。這也讓我們思考,人類對智慧是什麼定義,事實上是因時因地改變的。我常常在舉一個例子,在我小時候,如果有一個人心算很快,人家會覺得這樣是神童。但今天沒有人認為這樣是神童了,因為拿電腦算就行了。其實下棋以後也會變成這樣,比如圍棋、國際象棋,現在很少人認為下棋真的是很了不起的智慧了,因為裡面需要很多大量的計算。

澎湃新聞:我看過國外的一個預測,到2050年左右AI的能力就可以覆蓋人類所有的工種,現在已經覆蓋了59種,你怎麼看待AI取代人類所有職業的可能性?

洪小文:我不曉得這是怎麼算出來的,我覺得就是說AI或者說整個自動化,的確會對職場產生改變。那麼將來什麼樣的東西我覺得AI會做的比人好,而且人不願意去做,我想有兩大類:第一大類是這種感知方面的,像語音辨識、電腦視覺,這種人想都不用想,譬如說我看到你知道是你,刷臉。你把它再廣義一點,今天比如說在過安檢的時候,看看袋子裡有什麼東西,有沒有危險物品,這個機器肯定可以做的比人好。而且人有選擇的話,也不希望做這種工作,很枯燥,傷眼。那麼這種工作,我覺得AI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那麼另外一種是,一件事情你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你也可以把它叫做專家系統,你可以收集到資料你可以去優化它。我們舉個例子就是,在工廠裡面叫做預防性的維修。工廠產線很複雜、機器也很複雜,你要等到它壞了,再去找出原因,還要去修這個機器,可能就會延時宕工。譬如電梯,等電梯壞了找人來修,隔幾天派一個人來,然後搞清楚哪裡壞,買零件,花掉好幾個禮拜時間。那現在用物聯網加上AI,可以隨時上傳這個資料,裡面包括它發出的聲音、潤滑的程度、速度等。資料上傳以後,能夠建一個模,到什麼樣的特徵值知道它快壞了,這樣的話就可以預防式維修。這種對於產業的價值會非常大。這樣的工作我覺得AI加物聯網加大資料會做得到。

這種東西把它想到人身上的話,我們人自己的身體是預防勝於治療,所以為什麼現在很多穿戴式產品,假如我們可以把這個資料無時無刻傳到雲上面,用AI的方式去分析它,也就是說在你身體器官還沒出問題以前,就可以知道這個,趕快去看醫生。

所以,舉個例子,我覺得將來很有可能在你身上第一個癌細胞長出來之後就知道了,趕快去醫院。癌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越早期發現,其實治療率是非常高的,拖到後來治癒率就低了。

所以這些工作我覺得AI可以做,至於取代人,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取代的。因為人最了不起的東西是和創造力有關的,創造力這方面AI的進展現在完全沒有看到影子。人的創造力發揮在每天各個地方,很多創造力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無法搜集資料。像我要做一個洞察力判斷力,譬如說做投資的,我們微軟去年在考慮該不該買領英(LinkedIn),該什麼時候去買,該多少錢買,這些東西不可能AI去做。但是AI可以幫你們分析很多資料,然後你自己再根據這個東西來做決定。那更不要說很多和人文有關的、和人打交道的東西,因為本身人就不可測,你也很難收集大量的資料,或者收集到很可靠的資料,這個時候這些工作我覺得很難被AI取代。

澎湃新聞:有沒有一種可能,將來AI也會具有創造力。因為看了國外一個報導,現在有一種AI是可以寫AI程式的,自己編自己深度學習的代碼,如果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人是不是需要警惕起來?

洪小文:這個報導可能還是誇張了一點,今天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自己寫自己的程式。而且所謂可以寫程式的意思是,是在我的授意之下去寫程式呢,還是自己發明一個新的演算法?因為下一個idea(想法)在哪裡你自己也不知道,我今天解了一個問題,下一個問題怎麼解我也不知道。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電腦怎麼可能知道,這個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是有問題的。因為今天任何一個AI的機器硬體歸硬體,軟體都是我們人類設計的。即使你今天做了一個軟體說可以讓這個機器寫出一段程式,也是你去做那個軟體。

而且創造力到底是什麼,人都無法瞭解,創造力不是靠大資料,多半是看小資料,甚至於是沒有資料。我以愛因斯坦為例,去年引力波得到很多報導,引力波這個概念是愛因斯坦在100多年前提出的,100多年以後科技進步地多麼了不起勉勉強強測到一點引力波的資料,那麼在100多年前愛因斯坦有沒有資料,我幾乎可以保證說是沒有資料,這是從石頭蹦出來的創造力,那是什麼?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可能寫出一段程式,然後這個程式自己去想出引力波呢,我是覺得從哲學角度上根本不可能。作個結論:創造力是什麼,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個創造力在哪裡,不知道。所以因為這個原因要電腦有創造力,我覺得還太早了。

澎湃新聞:設想另外一種可能,未來隨著AI的普及,會不會讓我們人類的生活喪失一種多樣性和豐富性,比如說無人駕駛取代了人類駕駛,以後我們就會失去這種駕駛的樂趣。像這樣的觀點怎麼看?

洪小文:現在有很多AI大資料分析、機器學習,譬如說,看電影看電視,你喜歡這一類的我就推送這類東西給你,新聞也是這樣,中國叫做今日頭條,國外也有類似所謂的社交軟體。這樣的結果就是最後多樣性就變少了。

這種不僅從多樣性來講,從社會的發展,其實是一個需要擔憂的問題。因為我們這個世界上就需要大家傾聽不同的聲音,才能夠讓社會更和諧,今天如果每一個照出來這些圈圈都是互不相容的,就會造成社會的對立,這個事實上是一個社會需要擔心的問題,就是多樣性。

昨天論壇上我們有一個討論,有人說,我們看看兩人交往,這個星座和血型的適合配那個星座和血型的,最後按照大資料分析找到了合適的人,但也失去了方法去和不同屬性的異性朋友交往的可能。

這個社會變得更單一是好事嗎?但這個東西我覺得不僅是科技的問題,我們要和學人文的、學心理的一起來討論怎樣才是一個更和諧、讓大家可以更快樂的社會。

澎湃新聞:現在大家都在討論AI,但是我們自己的切身體會是AI離我們的生活還是有一點距離的,如果說距離AI深度滲透進每個人的生活,就像今天的智慧手機一樣,還需要多長時間可以實現?在這個過程當中,科學家和企業需要做什麼?

洪小文:應該是比爾·蓋茨說過,“我們常常會高估3年之內可以做的事情,而低估10年內的事情。”就像AI,現在講的好像什麼東西都能做了,這絕對是高估。即使我們講的是那種不是很有創造力的AI,其實今天還是常常會犯錯誤。不管是語音辨識還是電腦視覺,它還是有一個準確率,就算95%,還有5%是錯的。有些東西是不容許有5%的差錯的,比如自動駕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5%錯還有誰敢坐呢。

另外,我覺得大家過分地把AI神化的同時也把它妖魔化了,因為覺得人和AI是一個對立的狀態。我覺得人和機器是對立的話,我們早就要擔心了,我們和車子也跑不過,我們和飛機也跑不過,但是我們和車子和飛機的關係,一直是我們和車子合起來就可以跑得更遠,我們和飛機合起來就可以飛上天。一樣的,我們和電腦合起來就可以做我們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我100%相信,人加機器是可以創造出更棒更美的東西。

我想大家都聽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大膽假設是一種創造力,但不是每個都對的,大部分假設都是錯的,大膽假設必須要小心求證,小心求證的時候大資料和AI可以幫你去求證,求證的很快很精准,就可以馬上換大膽的假設讓你去試。

舉個例子,在沒有AI以前,有一個很出名的“四色問題”,在100多年前被人提出:任何一個地圖,在鄰國與鄰國之間有不同的形狀,能不能用四個顏色,保證沒有兩個相鄰的國家使用同一個顏色。數學家花了將近一個世紀都證明不出來,30年前,一個數學家加電腦把這個證明出來了,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人證明不出來,電腦更別提了,但人加電腦就可以,這就是創造力的表現。

所以我覺得大家願意接受這種概念,我覺得AI加HI(human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加人類智慧,可以產生超級智慧(super intelligence)。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人跟機器是很和諧的關係,而且並不是只有今天的電腦是這樣,車子、飛機何嘗不是這樣,所以我覺得人不需要把人和機器比,如果是這樣的話,人要很鬱悶的。我們去和人造的大型拖拉機比肌肉,這怎麼可能呢,既然不能比,還幹嘛去比計算呢。

澎湃新聞:人和AI究竟是怎樣一種關係?人和工具?

洪小文:我覺得所有人造出來的東西都是一種工具,這些工具的目的是什麼,可控。從哲學角度來看,從使用角度來看,我們為什麼要造一個不可控的東西呢。如果我叫機器幫我弄咖啡,我十次希望它十次都幫我弄過來。但如果我今天叫我太太去幫我弄咖啡,她十次有五次會對我說你有手有腳為什麼不自己弄,那我還說“對,你講得很正確”。機器和人的關係是這樣。但是生物不一樣,狗和貓有生命,我們對它就和對機器不一樣,我們會產生感情。我們小孩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小孩我們巴不得他比我們聰明,但是我們也控制不了他。所以半開玩笑,假如有一天機器人不可控了,它有自己的脾氣,我們也有和人相處的幾千年幾萬年的經驗,應該也可以適應吧。

澎湃新聞:現在AI領域是分了很多技術的細分的類別,譬如微軟研究院的產品“小冰”“小娜”是以語音辨識為技術入口的。那麼在所有細分領域裡面,哪一個是最基礎的?

洪小文:我想用我們微軟雲所做的認知服務來回答這個問題就很貼切。裡面有幾塊,第一塊叫做語音辨識,語音辨識裡還有一塊,大家一般沒有看到的,我們叫做自然語言處理,因為語音只是我聽到這個聲音了,但是變成語言,這個語言代表什麼意思,要我去做什麼,要做自然語言邏輯。這個邏輯很重要,因為我們人每天做最多的事情就是講話,而且我們要下達一個命令要做什麼事情,我們是用語音語言的方式去表達。

第三塊叫做電腦視覺,我們要看得懂萬物,眼睛太重要,眼睛是靈魂之窗,今天講一個人眼睛看不見了,我們覺得是非常大的缺陷,所以要看懂各個地方就可以避免到危險的東西,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對空間掌握的更好,所以電腦視覺也是很重要的一塊。

還有一塊叫做知識,知識已經不是只是語言了,今天我們講到北京,我們知道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同時它也是一個古都,這些東西已經不只是語言,這個叫知識。

最後一塊叫做搜索API,因為搜索其實是讓我們不用在腦袋裡記下所有的事情,而是能夠把世界的知識拿過來整理的方式,所以這些其實我覺得是未來AI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主軸。

澎湃新聞:除了AI,還有哪些前瞻性的技術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在重點關注的?

洪小文:AI當然很重要,但其他很多東西,你至少可以說它是幕後英雄。在電腦這個學科裡面,一直以來也都是這樣定義的,譬如說系統,還有所謂的網路。別忘記了,即便你有了AI,你這個電腦裡不管是硬體還是軟體的計算不能夠跟得上,還有網路不能接得很順暢,也不行。

說到系統,也包括硬體,像晶片,怎麼樣才能變得更快。還有一個電腦理論,有一些基本的演算法,很多演算法是呈等比級數地增加,這時候你怎樣可以想出一個新的演算法,能夠讓它可以在一樣的時間之內可以算得更快,所以這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

還有AR(增強現實)、VR(虛擬實境),這種不是認知也不是感知,而是去成像,讓我們可以看到虛擬和現實的結合,然後可以做的很自然,甚至於有一點還可以做到裸眼。多媒體、AR、VR、MR也是未來重要的技術。還有像保密學,和怎麼維護用戶的隱私都很相關,AI歸AI,還是要有個東西可以讓人們去信任。保護人們免受網路的攻擊,怎麼樣説明用戶有一個更安全更可信的一個系統。

AI只是演算法,大資料的處理,大資料的視覺化。微軟有一個核心的產品叫power BI,大型的資料,我們剛剛講AI、HI,有個很重要的是,怎麼樣靠介面讓人能夠很容易地嘗試他的大膽的假設,然後從資料上面能夠看到我想要的,我今天製造一個情景,想要資料的分析,讓他看到這個結果。視覺化和大資料的處理,這個你也可以把它算AI,也可以說它不是AI,這個方面是很重要的研究的項目。這個東西也是在我們研究院研究非常多的。

澎湃新聞:前不久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離開了百度,第二天騰訊就宣佈從百度挖來了一個AI的領袖級人物張潼來負責騰訊的AI實驗室。是否在未來AI領域人才的挖角會越來越激烈,微軟研究院作為一個科學家雲集的地方,有沒有擔心人才流失的問題?

洪小文:與其說挖角,不如說好的人才有自己的想法,也會選擇自己想走的道路。在高科技產業,中國也好,美國矽谷也好,人才流動率大概都在25%以上。所以這個我認為是常態,還不是新常態。因為高科技是過去10年、20年發展最蓬勃的產業。大家對人才的要求當然也是最激烈的,當然也爭取好的人才,相對的,水漲船高,好的人才也有很多機會。

所以我是覺得平常心看待這件事情,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被媒體報導出來的,很多時候不要忘記,一個東西這麼蓬勃,是集體的成績。大家會看到所謂領軍人物,包括我自己,研究院有200多人,出來講最多時間的是我,但是不代表研究院的事情都是我做的。我們中國人早就講過“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上只記得這些名將。但微軟亞洲研究院絕對不可能只靠我一個人,人才的流失移動都是非常正常的。

微軟亞洲研究院在中國時間最長,你剛剛提到是其他兩個公司,我們也常常被褒獎,說我們是中國IT界的“黃埔軍校”。這個事情幾個月前有人報導,1年前有人報導,3年前有人報導,5年前,甚至於10年、15年前,因為我們早期很多學者專家,包括我們的創院院長李開複先生,後來的張亞勤等等,都離開我們超過10年、15年了。人家報導我們是“黃埔軍校”這件事情,已經不是過去式或者現在完成時,而是現在進行時。從這個角度,也代表我們還是很欣慰在有人走的情況下,我們能夠引進新的人才,而且可以培養新的人才,新的人才還可以變成領軍人物,所以更重要的是每個公司還可以這樣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