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發了一條僅自己可見的朋友圈

前幾天,朋友想做個大學相冊,缺幾張畢業照片,

準備去我朋友圈找,結果發現“僅展示最近半年的朋友圈”幾個字。

恰好那天下午沒什麼事,我當著朋友的麵點進自己的朋友圈,翻找半年前的照片。朋友倒是很眼尖,在我快速往下翻的時候,很激動地喊停停停,然後指著我發過的一些她很陌生的朋友圈說:“你是不是分組可見,把我遮罩了?”

沒有大家想像的閨蜜大戰,也沒有所謂的分組可見敗露後的尷尬場景,我只是很乾脆地點開那些她陌生的消息,

底下都顯示著一行字:“私密文字不能評論”。

這下朋友不好意思了,陪著笑臉一個勁地跟我說道歉。玩鬧歸玩鬧,過後,朋友也很認真地問過我:分組可見我能理解,但你為什麼要發一些僅對自己可見的朋友圈?

當然是為了發給自己看的啊。

就像那些分組可見的朋友圈,是專門給那一個或者幾個人看的,我的僅自己可見的朋友圈,也是專門發給自己看的。

剛工作那會兒,因為還不適應工作節奏,陷入一段很長時間的焦慮狀態。後來有次跟學長聊起這種感受,學長並沒有多說什麼話,只給我發了一張他的朋友圈截圖。

那條朋友圈下顯示的是僅自己可見,內容寫的也是他剛參加工作時,對工作的不適應而產生的抱怨,以及自我鼓勵。學長的截圖是想告訴我,沒有誰是一路輕鬆走過來的。

如果不是這張截圖,我不會發現學長也有過一段這麼喪的歲月。

當時我也特別好奇寶寶地問學長:“你為什麼要把這條朋友圈設置為僅自己可見?”

他說:如果當時寫下的這番話能激勵我,那就是有用的,如果不能,那發出來也沒什麼意義。

那是一種不需要被回應的訴說欲。

現代新青年,打開社交軟體,花上半個小時,字斟句酌,等把那段話組織得差不多,然後心滿意足地點一個僅對自己可見。就像遠古時代,

一隻猿猴跳到最高的樹枝,看著沉悶的日落和模糊的地平線,長長地號叫一聲。那一聲只是為了給自己聽。

終究要像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一樣,學著默默吞下一場場精神和身體的暴風雨。

坦白說,我真的很喜歡發一些隻對自己可見的朋友圈。

上班的第一天,會在朋友圈展開美好的願景:希望我那平凡但有奇的人生,日後每想起今天,都能以幸虧開頭——幸虧以後的人生要開始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了。

很矯情吧?我也覺得。

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委屈的瞬間,會帶著還沒滅下去的火焰,在朋友圈寫下:我這人身上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極具反彈力,誰讓我不舒服了,那就很棒了,接下來很有可能我就要讓你不舒服了。很狂妄很腹黑很欠打吧?

生活中遇到不開心的時候,也會很感傷地在朋友圈抱怨:做人真的好累啊,又要工作又要玩還要努力地活下去,時常感覺自己會猝死。很負能量很喪氣到底吧?

甚至戀愛失意的時候,也會在朋友圈罵他混蛋,還會跟自己賭氣說,再去找他就是小狗,或者在偷偷想他又拉不下臉面找他的時候,在朋友圈寫一些思春少女都會有的酸話。

我很有自知之明地覺得,這上面的一些話要是真在朋友圈發出來,肯定會有人覺得我矯情腹黑小情緒還多,就像個一直長不大的幼稚小孩。

我也不是為了淨化朋友圈環境,才不發那些矯情負能量的文字,我真的沒有道德感強烈到“淨化朋友圈環境,從我做起”。

那些不對他人可見的朋友圈,就是單純地不想被人看到。

也許有人鼓掌很好,但是很抱歉,我不想要太多的觀眾圍觀我的生活。

我有一個朋友,基本不怎麼發朋友圈。有次我特別好奇地問起,她卻點開自己的朋友圈給我看,一直都在更新,只是每條都只對自己可見。朋友圈于她而言就是一處記錄生活的地方。

僅自己可見,也只是單純地想保護自己的每一份小情緒。

不想被人打擾,不想獲得過多的關注,也不要朋友所謂關心鼓勵下的“點贊”。

悲傷中摻雜過多旁觀者的安慰,那悲傷不夠純粹;生氣時不斷地被勸心平氣和,那只是委屈自己;開心時旁人的鼓掌,會分散你的開心。

更多的時候,我們就只想和悲傷、難過或開心的自己待一會兒。

那些只對自己可見的朋友圈,就像一個隻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

時常感覺自己會猝死。很負能量很喪氣到底吧?

甚至戀愛失意的時候,也會在朋友圈罵他混蛋,還會跟自己賭氣說,再去找他就是小狗,或者在偷偷想他又拉不下臉面找他的時候,在朋友圈寫一些思春少女都會有的酸話。

我很有自知之明地覺得,這上面的一些話要是真在朋友圈發出來,肯定會有人覺得我矯情腹黑小情緒還多,就像個一直長不大的幼稚小孩。

我也不是為了淨化朋友圈環境,才不發那些矯情負能量的文字,我真的沒有道德感強烈到“淨化朋友圈環境,從我做起”。

那些不對他人可見的朋友圈,就是單純地不想被人看到。

也許有人鼓掌很好,但是很抱歉,我不想要太多的觀眾圍觀我的生活。

我有一個朋友,基本不怎麼發朋友圈。有次我特別好奇地問起,她卻點開自己的朋友圈給我看,一直都在更新,只是每條都只對自己可見。朋友圈于她而言就是一處記錄生活的地方。

僅自己可見,也只是單純地想保護自己的每一份小情緒。

不想被人打擾,不想獲得過多的關注,也不要朋友所謂關心鼓勵下的“點贊”。

悲傷中摻雜過多旁觀者的安慰,那悲傷不夠純粹;生氣時不斷地被勸心平氣和,那只是委屈自己;開心時旁人的鼓掌,會分散你的開心。

更多的時候,我們就只想和悲傷、難過或開心的自己待一會兒。

那些只對自己可見的朋友圈,就像一個隻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