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陸儼少課徒畫稿(五):山巒石壁的畫法

中國美術注:1957年"反右"開始,陸儼少先生在會上說了“上海美協不掛中國畫,像外國美協”的話,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每天到畫院勞動改造。在勞動之余,陸儼少先生抽出時間畫些樹石稿子,

並逐頁注上解說。共得200餘幅。並于1985年集成出版《山水畫課徒畫稿》。為弘揚中國傳統藝術。中國美術將遴選部分陸儼少先生課徒圖稿編輯成系列圖文與朋友們分享學習。以便共同提高。(陸儼少課徒畫稿原稿現存蘇寧藝術館。為其鎮館重寶。)

山巒石壁畫法

畫山先勾輪廓,然後加皴,皴是皮膚的裂紋,這裡借用作為山石的裂紋,但畫時要帶勾帶皴,不要明顯分割開來,因為有些筆是勾也是皴。

披麻皴線條分成小段,每筆自為起落,就成為釘頭鼠尾皴,又名短筆披麻皴。

披麻皴線條變為點,成為豆瓣皴或雨點皴,其組織法還是相同的。

披麻皴的線畫得硬挺而作不規則的交叉,就成為亂柴皴。

礬頭是山頂多亂石,像明礬的結晶,是一種山頭結頂的畫法。

山頭結頂方法很多,也關乎一張山水畫的氣勢。古人方法雖多,都是從現實中概括而來。

披麻皴線條加以屈曲,就成為解索皴。像解開的繩索,所以叫解索皴。

黃土高原上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帶有這種山形,所以是土也是石。宋朝人有畫的,

因為宋朝畫家很多是北方人。

這是土山,也是一種砂礫石經過風化的石山,山形相同,但用兩種不同的畫法,表現出兩種不同的山石紋理。

畫皴用筆既要融洽,又要分明,既是每一筆都要看得見起筆落筆,又要筆與筆之間互有情致,千筆萬筆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人不感覺有筆。

這兩石一是橫紋,一是直紋。

山上有樹的兩種畫法。

土坡或石坡兩旁陡削,上面平坦,也有既是一條路,以通行人。

荷葉皴,青綠多用之,也可在上面加細的汁綠點。

亂柴皴,不規則挺直的紋理。

山頂上有亂石的兩種畫法。石頭墨濃,四旁要淡;石頭墨淡,四旁要濃。

宋代畫家米芾創造用點來表現雨中的山,點與點之間不要太清楚,但也不要太模糊,既要有筆墨痕跡,也要打成一片。

畫皴用筆既要融洽,又要分明,既是每一筆都要看得見起筆落筆,又要筆與筆之間互有情致,千筆萬筆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人不感覺有筆。

這兩石一是橫紋,一是直紋。

山上有樹的兩種畫法。

土坡或石坡兩旁陡削,上面平坦,也有既是一條路,以通行人。

荷葉皴,青綠多用之,也可在上面加細的汁綠點。

亂柴皴,不規則挺直的紋理。

山頂上有亂石的兩種畫法。石頭墨濃,四旁要淡;石頭墨淡,四旁要濃。

宋代畫家米芾創造用點來表現雨中的山,點與點之間不要太清楚,但也不要太模糊,既要有筆墨痕跡,也要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