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曾“紅極一時”的代用客車

對於如今的鐵路職工來講,代用客車或許是一個很陌生的詞語。其實,在過去,代用客車是鐵路上很常見的一種客運方式。

代用客車的由來

所謂代用客車,就是在春運、暑運或其他客運量過大的特殊時期,

因鐵路客運車輛的缺口較大,暫時或在一定期限內使用貨車(主要指帶頂蓋的棚車)替代客車運載旅客。這些載客的車輛被稱為代用客車,鐵路的行業用語簡稱其為“棚代”。

(當年紅極一時的棚代客車)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即著手新型客車的研製,

21型系列客車和22型系列車型相繼問世。但我國鐵路客車的新造水準和數量,卻趕不上日益增長的客流和旅客對乘車舒適性的訴求。因此,每到春運或暑運等時期,因客車數量不足,代用客車便“走馬上任”了。

棚車,是鐵路通用貨車的一種,百姓亦俗稱為悶蓋車、悶罐車。乘坐這種代用客車,其乘車環境和條件非常簡陋,沒有照明,沒有車梯,沒有座位,沒有採暖及降溫設施,

甚至沒有廁所,更沒有旅客需要的飲用及洗漱用水。好在代用客車的票價很便宜,只有普通客車票價的一半左右,恐怕這是其唯一的優勢。不僅如此,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每年初冬時節的新、老兵運輸及軍用運兵車輛,絕大部分也是採用棚車。

代用客車乘務員的艱辛

如果說,旅客乘車受累遭罪只是一趟一次,克服一下即可,但我們代用客車的乘務人員卻要天天、趟趟堅守在酷暑與嚴寒中。

在沒有任何防暑與防寒設施的列車上,那種艱辛與磨難是非常人能忍受的。

記得那時,代用客車的乘務人員每次出乘時,除了棉大衣和背包外,還要手提肩扛供旅客上下車用的木梯子、照明用的馬(煤油)燈及掃把、馬紮、水桶等必備的工具。除此之外,他們還必須攜帶兩根道釘。道釘的作用是插在車門下方的滑道上,防止車門突然躥動,

夾傷旅客。

(棚代客車乘務員正在指揮旅客有序上車)

其實,吃苦受累倒不怕,最擔心的是旅客的人身安全。運行中因列車緊急刹車會摔傷旅客,上下車時不留神旅客也會崴腳、滑倒摔傷。此外,乘務員還要時時提醒下車方便的旅客不要漏乘。一些“老鐵路”回憶起當年在代用客車上擔當乘務工作的經歷,

都感慨萬千。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的鐵路人硬是堅持了下來,實屬不易。

代用客車標杆車隊

在鄭州鐵路局的歷史上,曾經有一趟多次榮獲原鐵道部、鐵路局表彰的代用客車標杆車隊,這就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中期,在鄭州至密縣間往返的333/4次普通客車。

這是一趟站站停的慢車,單程不過80公里,被鐵路人戲稱為“新密小票”。這又是一列十分特殊的代用客車,因為這是一列由載重30噸的標準型棚車改造,可以長期使用,且外塗裝為墨綠色的簡易代用客車,車型為JK,意為簡易客車。車內有簡易的座椅和照明設施,兩車廂間也有了相對寬敞的通過門和渡板。由於簡陋的通過渡板很不安全,在列車運行中一般是不允許旅客通過的。

儘管條件非常簡陋,但該列車的服務品質和標準卻是杠杠的:窗明几淨,噓寒問暖,幫扶旅客,是每一位列車員的必修課和基本功。一流的服務贏得了廣大旅客的認可和讚譽,媒體上也頻頻“曝光”,因而該列車連續多年獲得部、局、段的嘉獎,成為當年很有名氣的先進車隊。

隨著鐵路的發展,為滿足旅客的需求,上世紀90年代初,新一代具有集中供電、空調裝置的25型系列客車全面投產,加上已數量不菲的既有22型客車,鐵路管理部門決定取消代用客車。由此,代用客車漸漸地退出歷史舞臺,被人們所遺忘。但作為老鐵路人,那年月,那車廂,那熙熙攘攘、拖家帶口、擁擠不堪的春運、暑運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又怎能輕易地忘卻……

這又是一列十分特殊的代用客車,因為這是一列由載重30噸的標準型棚車改造,可以長期使用,且外塗裝為墨綠色的簡易代用客車,車型為JK,意為簡易客車。車內有簡易的座椅和照明設施,兩車廂間也有了相對寬敞的通過門和渡板。由於簡陋的通過渡板很不安全,在列車運行中一般是不允許旅客通過的。

儘管條件非常簡陋,但該列車的服務品質和標準卻是杠杠的:窗明几淨,噓寒問暖,幫扶旅客,是每一位列車員的必修課和基本功。一流的服務贏得了廣大旅客的認可和讚譽,媒體上也頻頻“曝光”,因而該列車連續多年獲得部、局、段的嘉獎,成為當年很有名氣的先進車隊。

隨著鐵路的發展,為滿足旅客的需求,上世紀90年代初,新一代具有集中供電、空調裝置的25型系列客車全面投產,加上已數量不菲的既有22型客車,鐵路管理部門決定取消代用客車。由此,代用客車漸漸地退出歷史舞臺,被人們所遺忘。但作為老鐵路人,那年月,那車廂,那熙熙攘攘、拖家帶口、擁擠不堪的春運、暑運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又怎能輕易地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