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討論:特色小鎮的“特色”究竟在哪兒?

旅遊,逆市而上之產業;文化,心靈所歸之所。二者相結合,眾多特色小鎮、小村如雨後春筍。凡旅行所到之處,必有幾個某某街、某某古鎮,大抵不過幾家有格調的咖啡館,沿路小店擺滿貼上“某地特色”標籤的義烏貨。

凡去過十個以上特色小鎮的,若是計數這項技能稍有欠缺的,很容易傻傻分不清。

若再深看,小鎮的開發者也是打著“開發特色小鎮”之旗,行包租公包租婆之事。只要建好外觀或復古或文藝的房子,小鎮的血肉和內在精神究竟有何特色,也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

老劉在某特色小鎮有個小院,門前一株紅楓,搖曳生姿;屋後開一方菜地;院內搖椅一把,

置於陰涼處,面向磚石壘砌的一道清渠,可做曲水流觴之勢。老劉曰:調性。

老李是國家授予的大師。靈巧的雙手中陶泥變幻,一把壺、一個盞,什麼都可。再經他手畫上翩翩蘆葦、挺拔竹節,陶器就有了靈魂。老李不常動手,逢親為必沐浴焚香,齋戒三日。

從選材到上釉,講究至極。老李曰:情懷。

然,老劉的小院兒除了吸引一些人來拍照或發呆,總有醉漢借曲水流觴之名耍起酒瘋,日常開銷難以為繼;老李的陶器凡落其印者,身價如鯉魚跳了龍門,還一壺難求。他們的鄰居,因生計不保,陸續離去,更有甚者,因轉租無門,竟在院子裡養了近百土雞,搞起了農副產品。

冷眼旁觀,上述場景,不就是這些跟風建設起來的特色小鎮之縮影:空頂“特色”之帽,

靈魂空無一物。

小侄5歲,奶奶寵慣,每日三餐任其在桌上抓拿,毫無規矩可言。偶然機緣,一“木匠”帶著小侄一家做了一套筷子,鋸子、鉋子,全部親手過了一遍;成型、打磨,一道工序都沒落下。“木匠”一邊帶著做,一邊講了筷子為什麼是上方下圓的,

也講了老祖宗傳下來的那些關於吃飯的規矩。幼童自然不甚了了,卻也聽得興味盎然,其興趣來自動手和好奇。回到家用起自己做的筷子,也學著“木匠”的樣子講起了筷子的長度應是七寸六分,煞有介事。每日吃飯必等長輩先落座、下箸。

“木匠”的工作室不遠,位於安寧市太平鎮光崀村,去過幾次便發現,木匠和左鄰鐵匠、右舍剪紙茶匠,以及對面的陶匠,在運作之初就成為了一個“聯盟”,

統一運作、集中管理。

欲把匠心傳四方,僅靠一己之力難以為繼。雲南財經大學聚攏了一群藝人,各有絕技、身手不凡,在接城市繁華,又獨享一絲安寧的光崀村,辟一方出得世俗霓虹,入得靜思泰然之地,回歸藝術的本源,找到教育的新方向。

老李這樣的大師,要做的只是營造好自己小院的氛圍,設計好老少皆宜的課程,其他的,自有“聯盟”裡的工作人員操心。統一管理,全員參與,好似八十年代村裡的大喇叭,“聯盟”一聲吆喝,家家戶戶都得參與。

于匠人,潛心做事,傳承手藝,帶著大家放下“手機”,拾起“手藝”,把傳統手藝和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個孩子,教給每一個家庭。讓“傳承”不僅流於形式,更不僅僅是流水線上冰冷的產品。

于遊客,一個四季秀美的山村,全家一起在玩樂中成長,勝過幾十個只能吃土雞打麻將的農家樂。親子、動手、傳統文化、親近自然,這些現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元素這裡都有。

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就會有五百餘家庭在這裡體驗到不一樣的“文創”,和另類的“動手”的樂趣。其中韻味,無需深揣,不用高談。造物之初,動手足矣。

老李這樣的大師,要做的只是營造好自己小院的氛圍,設計好老少皆宜的課程,其他的,自有“聯盟”裡的工作人員操心。統一管理,全員參與,好似八十年代村裡的大喇叭,“聯盟”一聲吆喝,家家戶戶都得參與。

于匠人,潛心做事,傳承手藝,帶著大家放下“手機”,拾起“手藝”,把傳統手藝和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個孩子,教給每一個家庭。讓“傳承”不僅流於形式,更不僅僅是流水線上冰冷的產品。

于遊客,一個四季秀美的山村,全家一起在玩樂中成長,勝過幾十個只能吃土雞打麻將的農家樂。親子、動手、傳統文化、親近自然,這些現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元素這裡都有。

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就會有五百餘家庭在這裡體驗到不一樣的“文創”,和另類的“動手”的樂趣。其中韻味,無需深揣,不用高談。造物之初,動手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