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992年生人正式步入“中年”!只怪不想長大的90後太矯情?

摘要

中青評論

朱昌俊

從“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到“34歲老來得子”,再到“1992年生人已經正式步入中年”……最近,沒有一點點防備,“1992中年危機”襲來,引發熱議。(《人民日報》3月28日)

年輕人變“老”的話題,並非第一次出現。2013年,人民日報也曾刊文《莫讓青春染暮氣》,文章稱,一群在父母看來還是小孩的80後,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歎“老了”“心好累,感覺不會再愛了”。如果說這還只是年輕人的自覺“歎老”,那麼此次根據聯合國所給出的最新年齡劃分依據,

“1992年生人已進入中年”,則可以說已經是一種被確認的事實了。雖說年輕人對上述“結論”的種種反應,不乏自嘲、調侃甚至是矯情成分,但整個社會對“老”的焦慮,卻是不言自明的。

推崇年輕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之一,年輕人成為時代的“主旋律”,老資格、老資歷已經失去了在主流價值觀中的核心地位。年輕即風尚,“年輕就是王道”的觀念被社會整體所接受。社會轉型和變遷的步伐不斷加速,

社會意義上的新陳代謝越來越快。在這一背景下,人最大的焦慮可能就是擔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正因為年輕越來越被看重,社會各方面對於年齡的篩選也顯得更嚴,“稍不留神”,你就是那個“超齡”的人。

社會對年輕的推崇幾乎無處不在。

比如單位招人,年齡要求越來越嚴苛,無形中製造了一種不斷比年輕的氛圍;而另一方面,教育的延伸,卻反向推遲了人步入社會的時間。大學一畢業首先就要邁過年齡這一坎。面對更年輕者的“擠壓”,你不得不服“老”,所謂歎老的心態和對老的焦慮,便由此而生。

社會分工對年齡的要求越來越顯示出層次性。看重“年齡優勢”,只是催生怕老心態的一個方面。在轉型期社會,

各種價值觀噴湧,人開始在價值理念上受到更多的牽引。傳統家庭結構的打破,又使得年輕人的負擔提前到來,這與“1992年生人已進入中年”的界定恰恰是“吻合”的。且在流動社會面前,囿於社會制度變革的滯後,年輕人的流動並不意味著公民權利的隨身遷移,這迫使年輕人註定要以更多的精力來表現出“務實”的一面,更快地進入“成家立業”的奮鬥階段,更早地告別“詩與遠方”。
諸如高房價、就業難以及社會公平問題,使得這一“務實”和“成熟”的必要性顯得更為迫切。

所以,年輕人對變老的焦慮,實質上可以說是對於社會壓力與責任的焦慮。因為一旦進入“中年”,也就意味著你必須完成社會評價體系所賦予相應年齡階段的“使命”,比如買房,比如遭遇催婚,考慮結婚生子……某種意義上,怕老心態之所以在我們這裡表現得如此明顯,與社會評價標準滯後於社會年齡的變遷有著重要關係。人進入社會的時間被普遍推遲,但主流價值卻還沿用過去的年齡評價標準,如“三十而立”。這對於很多將近30歲才走出校園的人而言,無疑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要求;另一方面,社會對人的評價維度,仍過於狹隘和僵化,比如“三十而立”,是否就只有“成家立業”了才算“立”?

怕老心態的流行,源自于年輕人基於社會壓力下的“不想太早長大”,也或多或少與老年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境況有著隱秘的關聯。當前,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無論是社會的尊老氛圍,還是養老公共服務,恐怕都離一個能夠讓人優雅、體面老去的社會有著不小的距離。

年輕人象徵著社會的希望,也是對社會狀況表現最為敏感的一個群體。剖析年輕人“怕老”的心態,註定不能撇開社會大背景。年輕人所承受的焦慮,很難說只有年輕群體獨有,只不過是他們的感受最為直接罷了。比如社會機會的多寡、財富分配的公平與否、主流價值觀的爭議,都會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怕老心態流行的另一面,則可能是加速社會心態的“早熟”,抑制年輕人的活力。因而,從社會層面來講,怕老絕非僅僅是矯情這麼簡單,也不是給年輕人補上幾碗“雞湯”就能解決的。

人進入社會的時間被普遍推遲,但主流價值卻還沿用過去的年齡評價標準,如“三十而立”。這對於很多將近30歲才走出校園的人而言,無疑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要求;另一方面,社會對人的評價維度,仍過於狹隘和僵化,比如“三十而立”,是否就只有“成家立業”了才算“立”?

怕老心態的流行,源自于年輕人基於社會壓力下的“不想太早長大”,也或多或少與老年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境況有著隱秘的關聯。當前,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無論是社會的尊老氛圍,還是養老公共服務,恐怕都離一個能夠讓人優雅、體面老去的社會有著不小的距離。

年輕人象徵著社會的希望,也是對社會狀況表現最為敏感的一個群體。剖析年輕人“怕老”的心態,註定不能撇開社會大背景。年輕人所承受的焦慮,很難說只有年輕群體獨有,只不過是他們的感受最為直接罷了。比如社會機會的多寡、財富分配的公平與否、主流價值觀的爭議,都會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怕老心態流行的另一面,則可能是加速社會心態的“早熟”,抑制年輕人的活力。因而,從社會層面來講,怕老絕非僅僅是矯情這麼簡單,也不是給年輕人補上幾碗“雞湯”就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