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親子教育》家長若真愛自己的孩子,就讓他享受生命

如果家長一開始就選擇保護孩子,免于目前教育體系的傷害,那麼他們最終會發現,他們收穫的並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解放,並且孩子的生命一直處於快樂之中。

家長不能指望老師或教育體系先發生改變,家長若真愛自己的孩子,需要發揮自己的勇氣與智慧,與“一切為了大人”的變態做法抗衡。

“一切為了孩子”的實質是“一切為了教師”

“一切為了孩子!”這句很流行的口號,看上去好像是,這是我們教育的實質。

不過,我的一位在教育部門的朋友說,學校教育體系的實質是,某個官員想有政績,而目前政績的主要評判標準是升學率。這個政績的壓力先傳遞到校長那裡,而後傳遞到各級組長那裡,而後傳遞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師那裡,最後傳遞到學生那裡。

可見,絕非是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更要命的是,你要政績,我也要政績,而升學率的蛋糕是固定的,於是壓力不斷升級,而最後承受這些壓力的,

還是孩子。

並且,校長和老師們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他們的業績,也是由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所決定的,他們實現業績的夢想,也一樣是由學生們的努力所實現。

同樣要命的是,校長和老師們對業績的追求,也是不斷升級的,於是孩子們的壓力也隨之不斷升級。

如此說,那句著名的口號其實是,一切為了老師。

很多家長因為跟孩子“一起上學”而歇斯底里

前不久,和幾個朋友吃飯,其中三個朋友的孩子都是剛讀小學一二年級,他們的一個共同感受是,孩子上學這件事讓整個家庭瀕臨崩潰,所有人的情緒都因為要跟孩子“一起上學”而程度不同地陷入了歇斯底里狀態。除非家長能從其中醒悟,這三個朋友中有兩個有一天突然明白,這樣下去不行,於是才多少從這個狀態中脫離了出來。

譬如,他們三個都有同樣的遭遇。

他們每天都收到孩子各個老師的短信,短信不僅告知你的孩子表現如何,也告知班裡的其他孩子表現如何。讀到這樣的短信,他們的心立即揪了起來,尤其是看不得別人家孩子比自己家孩子表現出色,看到後就忍不住想教訓自己的孩子。

一個朋友說,一次收到短信,看到女兒一課考了92分,她想,嗯,還不錯啊,但隨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覺得被打擊了,回到家後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兒。

因為不斷這樣教育女兒,女兒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壞,動不動就發脾氣,最後女兒的奶奶終於受不了了,她教育我這位朋友說,她實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麼分別,小孩子很容易馬虎,馬虎一下幾分就沒有了,馬虎是小孩子的天性,要是孩子每次都考98分100分,這才是問題,那時你得擔心孩子的天性到底到哪兒去了。她一再叮囑,其實有點下通牒式地對兒媳說,以後絕不能因為92分98分這樣的事來教訓孩子

婆婆的話很給力,我這位朋友也反思了一下,覺得自己也的確是敏感了,從此後對女兒的教訓少了很多,而女兒的壞脾氣立即有了好轉。

真正的輕鬆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

我一個朋友有很經典的說法。她說:懷孕時,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別是怪胎就行;生下來,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別總生病;孩子逐漸長大,看著小小的他,只希望他開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進入幼稚園,比較心開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出色;從此以後,一發而不可收拾,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別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一個朋友,富有而優秀,她也希望自己的兒子比自己更爭氣,於是給了孩子蠻多壓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歲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潰,一下子覺得富有和優秀沒有了任何意義,怪自己這麼多年給了孩子太多壓力,並想,要是一開始沒給孩子壓力多好,那樣他就不會過得那麼壓抑了,或許也就不會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選擇,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多好。

其實,這個想法也是偽命題,並非是,世界的這一邊是優秀而高壓力,另一邊是平庸而輕鬆。實際上,真正的輕鬆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那會帶來真正的優秀。

我們社會的大人們,好像普遍都不明白這一點,和家長與老師們探討所謂的教育時,他們普遍抱有一個成見:要麼是孩子在巨大壓力下成為卓越人才,要麼是孩子終日無所事事而成為庸才。

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都停留在競爭式的快樂層面

最近,我正在看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的一本好書《改變,從心開始》。在書中,馬丁納講到,快樂有三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

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了競爭式的快樂這一層面。

所謂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比方說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學,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開心,但你一聽說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你的快樂一下子消散了,轉而恨自己的孩子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爭氣。

我第一次深刻領會到競爭式的快樂,是因一個朋友。她對我說,她實在沒法明白,人與人交往時,除了比較還能做什麼。

馬丁納引用了一個寓言故事來說明競爭式的快樂。兩個商人緊挨著開了商店,經營範圍類似,他們唯一的快樂就是比對方強一點。一天,一個天使來到一個商人面前說,對我許願吧,你的任何願望都可以實現。不過,你的對手會比你多一倍。這個商人最初很沮喪,但突然間開心起來,他對天使說,請弄瞎我一隻眼睛吧。這個故事說明了競爭式快樂的可怕之處。陷在競爭式快樂中的人,勢必會被這魔鬼的一面所折磨。譬如多名高中生對我說,他應該能考上一所不錯的重點大學,但一想到他的同學中有人能考上清華北大,他就快樂不起來。持有這種觀念,意味著這些高中生也被我們社會的教育給異化了。

所謂條件式的快樂,馬丁納說,這裡面去除掉了競爭的成分,這是很客觀的快樂,你要一個條件,只要這個條件得以滿足,你就會很快樂。譬如你的願望是掙到多少錢以獲得經濟上的自由,當這個願望實現後,你很快樂,而不會沉浸在比爾-蓋茨比我有錢多了的痛苦中,這就是條件式的快樂。

第三個層面無條件的快樂,馬丁納稱為“至樂”,處於這一層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條件,就能感覺到快樂與祥和。這是很美的狀態,他寫道:

毫無條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個可能犯錯的血肉凡軀,並歡迎改變、死亡和受苦。處在至樂中,無論不舒服或愉悅,我們都欣然接受;我們不執著於結果,而能享受和體驗充實的人生,我們對於沿途的幸福安適與種種經驗充滿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氣和地對待他人和自己。

家長若真愛自己的孩子,就讓他享受生命

第三個層面的快樂,並不容易活出。儘管有些父母能夠給予孩子一些無條件的愛,但整體上,幾乎沒有誰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如此豐厚的饋贈,從小就徹底沉浸在無條件的至樂中。想獲得這種快樂,我們都需要自己去學習。

不過,至少我們可以意識到,快樂有這三個層次,比“別人家的孩子”強只是最低層次的快樂,而我們的應試教育的核心邏輯,就是在追求競爭式的快樂,不僅教育系統的官員和老師如此,家長們也如此,而這些大人們也試圖讓孩子相信,這就是一切。

其實,我們反過來可以從孩子的身上學習到,快樂其實是很簡單的。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樂。他要玩遊戲,玩時就很快樂。他們有競爭式的快樂,但這絕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強烈地參與其中,製造“別的孩子”比你更值得愛這種資訊,那麼孩子對競爭式的快樂不會太癡迷,他們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樂了。

可以說,孩子可以因為一切事情而快樂,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抱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沒有受到干擾,孩子能夠專注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這種專注本身就是一種至樂。但長大了,我們好像都忘記了那些簡單的快樂,我們最後只剩下了一種快樂——競爭的快樂。尤其是,在人群中我要成為最被贊許的,否則我就不快樂。

條件式的快樂和至樂能點燃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覺得不虛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競爭式的快樂時,那麼你會時時感覺身處地獄中。

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是大人們在享受競爭式的快樂,而孩子是他們實現自己這一最低層次快樂的工具,他們美好的生命,就消耗在如此沒有意義的事情中。

如果家長一開始就選擇保護孩子,免于目前教育體系的傷害,那麼他們最終會發現,他們收穫的並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解放,並且孩子的生命一直處於快樂之中。家長不能指望老師或教育體系先發生改變,家長若真愛自己的孩子,需要發揮自己的勇氣與智慧,與“一切為了大人”的變態做法抗衡。

家長是最容易打破這個絞殺孩子的鏈條的,你可以對孩子說,孩子,請享受生命,從現在開始,而不必非得等考上北大清華開始。

本文整理自 武志紅2011年3月博客。

以後絕不能因為92分98分這樣的事來教訓孩子

婆婆的話很給力,我這位朋友也反思了一下,覺得自己也的確是敏感了,從此後對女兒的教訓少了很多,而女兒的壞脾氣立即有了好轉。

真正的輕鬆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

我一個朋友有很經典的說法。她說:懷孕時,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別是怪胎就行;生下來,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別總生病;孩子逐漸長大,看著小小的他,只希望他開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進入幼稚園,比較心開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出色;從此以後,一發而不可收拾,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別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一個朋友,富有而優秀,她也希望自己的兒子比自己更爭氣,於是給了孩子蠻多壓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歲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潰,一下子覺得富有和優秀沒有了任何意義,怪自己這麼多年給了孩子太多壓力,並想,要是一開始沒給孩子壓力多好,那樣他就不會過得那麼壓抑了,或許也就不會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選擇,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多好。

其實,這個想法也是偽命題,並非是,世界的這一邊是優秀而高壓力,另一邊是平庸而輕鬆。實際上,真正的輕鬆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那會帶來真正的優秀。

我們社會的大人們,好像普遍都不明白這一點,和家長與老師們探討所謂的教育時,他們普遍抱有一個成見:要麼是孩子在巨大壓力下成為卓越人才,要麼是孩子終日無所事事而成為庸才。

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都停留在競爭式的快樂層面

最近,我正在看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的一本好書《改變,從心開始》。在書中,馬丁納講到,快樂有三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

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了競爭式的快樂這一層面。

所謂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比方說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學,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開心,但你一聽說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你的快樂一下子消散了,轉而恨自己的孩子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爭氣。

我第一次深刻領會到競爭式的快樂,是因一個朋友。她對我說,她實在沒法明白,人與人交往時,除了比較還能做什麼。

馬丁納引用了一個寓言故事來說明競爭式的快樂。兩個商人緊挨著開了商店,經營範圍類似,他們唯一的快樂就是比對方強一點。一天,一個天使來到一個商人面前說,對我許願吧,你的任何願望都可以實現。不過,你的對手會比你多一倍。這個商人最初很沮喪,但突然間開心起來,他對天使說,請弄瞎我一隻眼睛吧。這個故事說明了競爭式快樂的可怕之處。陷在競爭式快樂中的人,勢必會被這魔鬼的一面所折磨。譬如多名高中生對我說,他應該能考上一所不錯的重點大學,但一想到他的同學中有人能考上清華北大,他就快樂不起來。持有這種觀念,意味著這些高中生也被我們社會的教育給異化了。

所謂條件式的快樂,馬丁納說,這裡面去除掉了競爭的成分,這是很客觀的快樂,你要一個條件,只要這個條件得以滿足,你就會很快樂。譬如你的願望是掙到多少錢以獲得經濟上的自由,當這個願望實現後,你很快樂,而不會沉浸在比爾-蓋茨比我有錢多了的痛苦中,這就是條件式的快樂。

第三個層面無條件的快樂,馬丁納稱為“至樂”,處於這一層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條件,就能感覺到快樂與祥和。這是很美的狀態,他寫道:

毫無條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個可能犯錯的血肉凡軀,並歡迎改變、死亡和受苦。處在至樂中,無論不舒服或愉悅,我們都欣然接受;我們不執著於結果,而能享受和體驗充實的人生,我們對於沿途的幸福安適與種種經驗充滿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氣和地對待他人和自己。

家長若真愛自己的孩子,就讓他享受生命

第三個層面的快樂,並不容易活出。儘管有些父母能夠給予孩子一些無條件的愛,但整體上,幾乎沒有誰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如此豐厚的饋贈,從小就徹底沉浸在無條件的至樂中。想獲得這種快樂,我們都需要自己去學習。

不過,至少我們可以意識到,快樂有這三個層次,比“別人家的孩子”強只是最低層次的快樂,而我們的應試教育的核心邏輯,就是在追求競爭式的快樂,不僅教育系統的官員和老師如此,家長們也如此,而這些大人們也試圖讓孩子相信,這就是一切。

其實,我們反過來可以從孩子的身上學習到,快樂其實是很簡單的。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樂。他要玩遊戲,玩時就很快樂。他們有競爭式的快樂,但這絕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強烈地參與其中,製造“別的孩子”比你更值得愛這種資訊,那麼孩子對競爭式的快樂不會太癡迷,他們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樂了。

可以說,孩子可以因為一切事情而快樂,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抱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沒有受到干擾,孩子能夠專注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這種專注本身就是一種至樂。但長大了,我們好像都忘記了那些簡單的快樂,我們最後只剩下了一種快樂——競爭的快樂。尤其是,在人群中我要成為最被贊許的,否則我就不快樂。

條件式的快樂和至樂能點燃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覺得不虛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競爭式的快樂時,那麼你會時時感覺身處地獄中。

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是大人們在享受競爭式的快樂,而孩子是他們實現自己這一最低層次快樂的工具,他們美好的生命,就消耗在如此沒有意義的事情中。

如果家長一開始就選擇保護孩子,免于目前教育體系的傷害,那麼他們最終會發現,他們收穫的並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解放,並且孩子的生命一直處於快樂之中。家長不能指望老師或教育體系先發生改變,家長若真愛自己的孩子,需要發揮自己的勇氣與智慧,與“一切為了大人”的變態做法抗衡。

家長是最容易打破這個絞殺孩子的鏈條的,你可以對孩子說,孩子,請享受生命,從現在開始,而不必非得等考上北大清華開始。

本文整理自 武志紅2011年3月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