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敦克爾克大撤退裡的“諾亞方舟”:是他們,救回了英國三十萬大軍

作者:金滿樓

諾蘭新片《敦克爾克》的劇情實際上是按三條線推進的,一是待撤退的陸軍,二是抗擊敵機的空軍,三是前去接回英軍的民船。

其中,民船這條線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當時有一艘名為“月亮石”的民船(其實是艘遊船),由船主帶著他的兒子及其一位好友一同前往敦克爾克,途中又救援了一名潛艇士兵和空軍飛行員,並在途中擊落一架敵機。

事後才知道,這位船主的大兒子,也是英國空軍的飛行員,不過他已經在之前戰死了。

說起敦克爾克大撤退中的民船救援,這段歷史還真是真實的發生過。

按說,英吉利海峽並不寬,但是,當時幾十萬英國軍隊被壓縮在敦克爾克幾十公里的範圍內,而德軍在敦克爾克港區內擊沉不少了船隻,進出水道並不安全,也不通暢(這點在電影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其次,敦克爾克港口的水深不夠,英國很多軍艦如驅逐艦、佈雷艦等大型船艦因為吃水太深而只能停泊在距離海岸線1.6公里外的海面上,

因為無法接近海灘,導致大量的士兵滯留海灘,飽受德機空襲之苦。

為此,英國政府緊急徵調了大批民船加入營救隊伍。為了接回自己的子弟兵,英國民眾自發提供了自家的駁船、貨輪、拖船、汽艇、漁船甚至遊艇等各種小型船隻,包括漁夫、水手、私人船主甚至快艇運動員等各行業之人,也都紛紛加入到這場撤退行動中。

在槍林彈雨中,他們冒著被德國飛機、潛艇、大炮炸得粉身碎骨的危險,往返於海峽兩岸,將飽受煎熬的盟軍官兵送回英國本土。

據不完全統計,超過850艘船隻參與了救援,而在這次的行動中,也有125名平民犧牲。

邱吉爾在後來的回憶中說:

“小船來往於海岸與大船之間,

他們停在海灘邊接應士兵,運走涉水登船的、救起落水的,全然不顧敵人的轟炸,雖然常常使其遭受犧牲。

但是船隻的數量優勢,足以彌補空襲造成的損失。就整個‘蚊式’艦隊來說,它們是打不沉的。”

邱吉爾特別讚揚說:“正當我們遭受失敗之時,敦克爾克海灘的戰鬥經過傳到了我們團結一致、不可戰勝的島國人民的耳裡。這一光榮之舉將被我們所有的史冊所永遠銘記。

當然,應該指出的是,當時英國民船的貢獻應置於整個環境中來評價。

事實上,這些小船舶的主要作用不是載運少數人,然後一直送回家,而是主要被用來作為接駁船來往於1.6公里的海面,將沙灘上的士兵們送到海面上更大的船。

而且,許多小船舶既有平民船員駕駛,但也有相當的海軍或海軍後備役人員參與其中。

以此而論,民船雖然乘客容量有限,但其吃水淺是最大的優勢,這解決了當時敦克爾克大撤退的瓶頸問題。電影《敦克爾克》抓住並充分展示了這一問題,雖然電影中的民船形象有所誇大,但故事本身是有一個真實的內核,並客觀地展現了這段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梅德韋皇后”號汽船是第一艘駛向敦克爾克的艦艇,也是最後一艘離開的。

《史密森尼雜誌》提到,在六天六夜的時間裡,“梅德韋皇后”號在英法兩國間往返7次,每次攜帶1000名盟軍士兵,拯救了7000多人的生命。

因此,它被士兵們親切地稱為“敦克爾克輕舟”。

“梅德韋皇后”號汽船是敦克爾克大撤退中民船的一個典型代表,客觀地說,如果不是這些民船,恐怕英國士兵能回去的就不會是三十多萬而很可能是三萬人了。

但也有相當的海軍或海軍後備役人員參與其中。

以此而論,民船雖然乘客容量有限,但其吃水淺是最大的優勢,這解決了當時敦克爾克大撤退的瓶頸問題。電影《敦克爾克》抓住並充分展示了這一問題,雖然電影中的民船形象有所誇大,但故事本身是有一個真實的內核,並客觀地展現了這段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梅德韋皇后”號汽船是第一艘駛向敦克爾克的艦艇,也是最後一艘離開的。

《史密森尼雜誌》提到,在六天六夜的時間裡,“梅德韋皇后”號在英法兩國間往返7次,每次攜帶1000名盟軍士兵,拯救了7000多人的生命。

因此,它被士兵們親切地稱為“敦克爾克輕舟”。

“梅德韋皇后”號汽船是敦克爾克大撤退中民船的一個典型代表,客觀地說,如果不是這些民船,恐怕英國士兵能回去的就不會是三十多萬而很可能是三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