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盤點過寶馬的21筆投資案,我們發現了車企投資創業公司的真實動機

點擊上方【車雲】,關注並查看更多往期內容。

本月初,寶馬旗下的風險投資部門i Ventures參與了北美充電網路運營商ChargePoint 8200萬美金的G輪投資。這是截至目前為止,i Ventures公開的第21筆投資。

i Ventures主要關注寶馬核心業務之外的新興企業,

動向反映了寶馬和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相處模式。在對已有投資分析之後,車雲菌發現,i Ventures的動向只是寶馬戰略影響下水波漣漪的最外圈,決定未來成敗的技術與資源,始終被寶馬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i Ventures的投資邏輯

i Ventures成立於2011年。

從名稱來看,部門和寶馬的Project i專案有關。

堪稱戰略意義的Project i代表了寶馬對城市個人「可持續」出行的探索理念。寶馬計畫在2021年推出一款i NEXT車型。新車將帶有自動駕駛功能,配有數位連接,智慧輕量化設計,是一款內部構造全新的電動車。伴隨著這輛車的誕生,寶馬本身也會逐步從傳統製造企業逐漸向移動服務提供者轉型。

i Ventures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成立之初的投資方向是移動服務和電動車方面的創業公司,

後來逐漸擴展到對交通有重大影響的外延領域,比如人工智慧、自動駕駛。部門初步可用資金為1億美元,寶馬在2016年對其增資了5億歐元(約合36億人民幣),可見寶馬對新興技術的虎視眈眈。

集團內部對i Ventures賦予了很高的自主權,在全球範圍內獨立運營。為了便於工作開展,部門也會搬遷到距離創新最近的矽谷。未來,i Ventures的團隊會擴展到歐洲,也可能會覆蓋亞洲和以色列,

未來可能會在團隊所在地設立中心。

看起來,i Ventures的收穫不少。不到6年的時間裡,該部門公開了對18家企業的21次投資。

從表格資料中車雲菌發現了以下幾點資訊:

從類型來看,參投公司包括出行服務應用4家、充電站運營商2家、3D列印技術2家、駕駛員行為2家、公共交通資訊2家、其他(停車、行銷、社交、VR&AR、摩托車社區、車隊管理調度)各1家。

寶馬i Ventures參投公司分類

從投資輪次來看,i Ventures 對兩家公司進行了多輪融資。分別是北美電動車充電網聯運營商ChargePoint, Inc.(D、E、G輪),以及利用手機感測器來檢測駕駛員行為的移動大資料公司Zendrive(風險投資、A輪)。

一般B輪往後的融資門檻越來越高,投資者對公司的調查也更為嚴格。i Ventures參與新興公司的融資不少是B輪以上,涉及公司分別是ChargePoint, Inc. (D、E、G輪)、3D列印技術提供商Desktop Metal、Carbon(C輪)、公共交通資訊聚合與出行規劃APP Moovit(C輪)。

從投資金額來看,ChargePoint, Inc.(G輪)、Carbon、Moovit分別以8200萬美金、8100萬美金、5000萬美金位居排名前三。

從2011年成立至今,i Ventures的投資類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一開始偏向模式的創業公司轉向了技術類企業。

不過,在進一步研究之後,我們還發現了點別的……

1、i Ventures主要押注了產業鏈中的高利潤環節。

未來出行產業鏈將進行重組和利潤再分配——2C業務將被壓縮,2B業務比例將增加。新車銷售的利潤會逐漸減少,主要利潤點將逐漸分散至產業鏈的兩端。這也解釋了寶馬在出行服務和數位化服務方面的多筆投資。

其中Nauto, Inc.、Zendrive兩筆與駕駛員行為相關,未來都計畫在UBI領域找到更多延伸價值。Nauto, Inc.的投資中,安聯就會參與幫助保險公司對駕駛員進行風險評估,攝像頭感測器提取的資料可以防止欺詐行為,良好駕駛行為的司機在保險購買上也能享受更優惠。

2、i Ventures看好的技術重在提升產品效率、增添個性。

3D列印在汽車製造中開始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例如在原型車階段,可以降低小批量零部件的生產成本。因為方便改動,所以能加快部分零部件的生產速度。寶馬官方在投資Desktop Metal後表示,公司量產車上將採用3D列印技術製造零部件成品,來方便為使用者提供定制化服務。

3、寶馬既為投資,也沒有放棄自立。

與互聯網企業相比,車企在並不具備運營出行服務平臺的優勢。一方面,出行業務關係到的大資料和雲平臺建設,與當前車企的核心競爭力並不一致,假如組建自有團隊需要一定時間;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擁有快速發展的文化,更加擅長服務行業的快速應變。因此,投資出行公司是目前最快實現規模化擴張、説明消化汽車產能的方式。

不過出行服務對包括寶馬來說的所有車企,都是未來業務的核心模式,因此在投資之外,寶馬並沒有放棄自建平臺。寶馬自有的汽車共用項目DriveNow最早於2011年4月發佈,2012年在三藩市落地。在前幾天的新聞年會上,寶馬宣佈已經在歐洲11個城市推出了DriveNow汽車共用服務,2016年開始在美國提供ReachNow分時租賃服務,該服務也已在北京進行試點。因此現階段的投資可以看成寶馬在從互聯網公司學習經驗,換取的消費者用車資料,可以讓車企更加靠近消費者,將消費者回饋用於汽車製造生產。

類似的例子還有寶馬花費大筆投入的ChargePoint, Inc.以及停車應用JustPark。不過這兩類企業是因為涉及土地資源,並且充電站建設涉及相關政策,因此更加適合投資或戰略合作。ChargePoint, Inc.的投資方甚至包括了寶馬的競爭對手戴姆勒,一部分原因也是出於充電標準統一、資源分享等考慮。

4、投資只是週邊佈局,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核心技術研發仍在寶馬內部

細心的你一定也發現,i Ventures只是忙於周邊佈局,自動駕駛演算法、車聯網大資料才是隱藏在水下的冰山。

在宣佈研發領域的投資重點將在無人駕駛、新能源和未來出行服務之後,寶馬新年年會上,集團財務董事彼得也透露,寶馬集團2017年和2018年的研發投入與2016年的51.79億歐元(約人民幣合385億元)相比,只增不減並將超過預期。這筆投資的去向,顯然在i Ventures之外。

與核心技術相關的投入都集中在寶馬內部。自動駕駛演算法和車聯網大資料是智慧汽車中最重要的部分,近年他們也在積極提升自身的軟體發展能力。而且這部分新技術需要車企多個部門協調配合,因此更適合車企內部創新。2017年,寶馬會在慕尼克的翁特爾斯希萊斯海姆市鎮成立一家研發中心,所有智慧互聯和自動駕駛的技術都集中在這裡。

不過,車企不會單打獨鬥,他們更加青睞更加成熟的合作夥伴。

自動駕駛人工智慧功能的演算法開發和協調十分複雜,而上市迫在眉睫,考慮到需要充足的交付週期用於測試,成熟的供應商合作才是最佳選擇。寶馬與Mobileye和Intel的牽手,便是一個例子,三家公司要開發定義一個平臺,讓共同研發的自動駕駛汽車在2021年上路。

另一方面,對於核心且高門檻的稀有技術關鍵技術需要寶馬展現更大的魄力。對於這類公司,寶馬直接採取了結盟收購的策略。2015年,寶馬參與收購了諾基亞旗下的“HERE” 地圖部門,之所以和戴姆勒、奧迪聯盟,部分原因是為了防止該服務落入穀歌、蘋果等互聯網公司的手中。

車雲小結:

傳統車企不甘心淪為代工廠,都在用各種方式快速趕上行業發展的潮流。雖然利用資本優勢可以快速獲取新興技術,但是面對決定未來成敗的核心技術,他們絕不會拱手讓人。記得一位元主機廠代表被問及“未來車企的業務邊界是什麼”時告訴車雲菌,車企永遠不會拒絕與新興企業合作,但是他們想要自己牢牢抓在手中的,一定會更多。

車雲推薦

在進一步研究之後,我們還發現了點別的……

1、i Ventures主要押注了產業鏈中的高利潤環節。

未來出行產業鏈將進行重組和利潤再分配——2C業務將被壓縮,2B業務比例將增加。新車銷售的利潤會逐漸減少,主要利潤點將逐漸分散至產業鏈的兩端。這也解釋了寶馬在出行服務和數位化服務方面的多筆投資。

其中Nauto, Inc.、Zendrive兩筆與駕駛員行為相關,未來都計畫在UBI領域找到更多延伸價值。Nauto, Inc.的投資中,安聯就會參與幫助保險公司對駕駛員進行風險評估,攝像頭感測器提取的資料可以防止欺詐行為,良好駕駛行為的司機在保險購買上也能享受更優惠。

2、i Ventures看好的技術重在提升產品效率、增添個性。

3D列印在汽車製造中開始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例如在原型車階段,可以降低小批量零部件的生產成本。因為方便改動,所以能加快部分零部件的生產速度。寶馬官方在投資Desktop Metal後表示,公司量產車上將採用3D列印技術製造零部件成品,來方便為使用者提供定制化服務。

3、寶馬既為投資,也沒有放棄自立。

與互聯網企業相比,車企在並不具備運營出行服務平臺的優勢。一方面,出行業務關係到的大資料和雲平臺建設,與當前車企的核心競爭力並不一致,假如組建自有團隊需要一定時間;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擁有快速發展的文化,更加擅長服務行業的快速應變。因此,投資出行公司是目前最快實現規模化擴張、説明消化汽車產能的方式。

不過出行服務對包括寶馬來說的所有車企,都是未來業務的核心模式,因此在投資之外,寶馬並沒有放棄自建平臺。寶馬自有的汽車共用項目DriveNow最早於2011年4月發佈,2012年在三藩市落地。在前幾天的新聞年會上,寶馬宣佈已經在歐洲11個城市推出了DriveNow汽車共用服務,2016年開始在美國提供ReachNow分時租賃服務,該服務也已在北京進行試點。因此現階段的投資可以看成寶馬在從互聯網公司學習經驗,換取的消費者用車資料,可以讓車企更加靠近消費者,將消費者回饋用於汽車製造生產。

類似的例子還有寶馬花費大筆投入的ChargePoint, Inc.以及停車應用JustPark。不過這兩類企業是因為涉及土地資源,並且充電站建設涉及相關政策,因此更加適合投資或戰略合作。ChargePoint, Inc.的投資方甚至包括了寶馬的競爭對手戴姆勒,一部分原因也是出於充電標準統一、資源分享等考慮。

4、投資只是週邊佈局,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核心技術研發仍在寶馬內部

細心的你一定也發現,i Ventures只是忙於周邊佈局,自動駕駛演算法、車聯網大資料才是隱藏在水下的冰山。

在宣佈研發領域的投資重點將在無人駕駛、新能源和未來出行服務之後,寶馬新年年會上,集團財務董事彼得也透露,寶馬集團2017年和2018年的研發投入與2016年的51.79億歐元(約人民幣合385億元)相比,只增不減並將超過預期。這筆投資的去向,顯然在i Ventures之外。

與核心技術相關的投入都集中在寶馬內部。自動駕駛演算法和車聯網大資料是智慧汽車中最重要的部分,近年他們也在積極提升自身的軟體發展能力。而且這部分新技術需要車企多個部門協調配合,因此更適合車企內部創新。2017年,寶馬會在慕尼克的翁特爾斯希萊斯海姆市鎮成立一家研發中心,所有智慧互聯和自動駕駛的技術都集中在這裡。

不過,車企不會單打獨鬥,他們更加青睞更加成熟的合作夥伴。

自動駕駛人工智慧功能的演算法開發和協調十分複雜,而上市迫在眉睫,考慮到需要充足的交付週期用於測試,成熟的供應商合作才是最佳選擇。寶馬與Mobileye和Intel的牽手,便是一個例子,三家公司要開發定義一個平臺,讓共同研發的自動駕駛汽車在2021年上路。

另一方面,對於核心且高門檻的稀有技術關鍵技術需要寶馬展現更大的魄力。對於這類公司,寶馬直接採取了結盟收購的策略。2015年,寶馬參與收購了諾基亞旗下的“HERE” 地圖部門,之所以和戴姆勒、奧迪聯盟,部分原因是為了防止該服務落入穀歌、蘋果等互聯網公司的手中。

車雲小結:

傳統車企不甘心淪為代工廠,都在用各種方式快速趕上行業發展的潮流。雖然利用資本優勢可以快速獲取新興技術,但是面對決定未來成敗的核心技術,他們絕不會拱手讓人。記得一位元主機廠代表被問及“未來車企的業務邊界是什麼”時告訴車雲菌,車企永遠不會拒絕與新興企業合作,但是他們想要自己牢牢抓在手中的,一定會更多。

車雲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