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發現:寧蕪路邊的老碉堡,靜靜訴說80年前一場激戰

揚子晚報9月5日訊在80年前的南京保衛戰中,江寧一帶的週邊防線爆發了激烈的攻防戰鬥。最近,南京文物保護志願者在野外巡查時,在江甯區江甯街道的營前村新發現兩座民國碉堡。

發現地點距寧蕪公路不遠,這正是當年中國軍隊與日寇爭奪的焦點。

農莊外的高坡上,藏著彈痕累累的碉堡

兩座碉堡位於江甯區長興大街北側村莊的草叢中,從地圖上看,這裡恰好是寧蕪公路與長江的中間點,村莊的門牌號上有“營前村”、“白馬廟”兩個名字。抗戰史學者唐愷、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進是南京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最近他們在巡查周邊的抗戰遺跡時,

無意中從當地上年紀的居民口中得知村莊的外側還有碉堡。

昨天下午,揚子晚報記者跟隨丁進分別找到了兩座碉堡。它們分別位於村莊西北、東北側高地的雜樹叢中。其中一座是多邊長方體,經測量長135釐米、寬193釐米,3個射擊孔面向南方,這座射擊孔的上方,毀損了三分之一,它的背面有出入口,露出地面的部分高超過1米,寬超過半米。另一座碉堡也是多邊長方體,

長185釐米,寬189釐米,3個射擊孔面向南方。“兩座碉堡與已經公佈為江甯區不可移動文物的‘紀家村45號碉堡’形制基本相同。”丁進說。

作為設置在高處的火力點,碉堡需要開闊的觀察和射擊視野,但80年過去了,2座碉堡均位於農田、山崗的深處,被高大的雜樹和雜草覆蓋包圍。“如果不是當地老年人指點,外人很難會發現。”丁進說。

位於村莊西北的碉堡,射擊孔上有明顯的炸毀痕跡 張可 攝

中日雙方的主力師曾在這裡激戰

丁進注意到,這2座碉堡緊鄰當時的京蕪路(即今寧蕪公路)。當年這條路鋪著煤渣,是通往南京的主要“公路”。為此,他梳理了南京保衛戰中日軍隊戰鬥詳報以及雙方官兵回憶文獻:中國軍隊是陸軍第72軍第88師,是當年最精銳的3個德械師之一,

師長由第72軍軍長孫元良兼任(臺灣演員秦漢的父親)。日本軍隊是侵華主力、南京大屠殺主凶、臭名昭著的第6師團,師團長是谷壽夫。“第88師全師官兵6000多人,零星撤退渡江後僅剩下四五百人。因為犧牲過於慘烈,中國官兵留下的回憶錄非常之少,沒有關於在江甯甯蕪路戰鬥的直接記錄。”而日寇官兵回憶文獻中也僅有簡略記述,提到京蕪路保衛戰中日軍傷亡慘重,
步兵第二十三聯隊第一大隊兩次更換大隊長。

位於村莊東北的碉堡,圖中為碉堡出入口 張可 攝

文物部門:將實地進行勘查、確認

丁進建議,應該將2座碉堡先公佈為江甯區不可移動文物。“第88師在保衛南京時,付出了慘重的傷亡,該師旅長朱赤、旅長高致嵩、團長華品章、團長韓憲元先後列入民政部公佈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對於他們留下的戰鬥遺跡更應該關注、保護。” 揚子晚報記者將志願者的新發現上報給江甯區文廣局文物科,文物科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前確實不知道這裡還有2座碉堡。而對於志願者的新發現,將立即前往現場勘查,並組織專家鑒定,根據論證結果,依照文物保護法,定文保等級。

編輯 鄭幼明

對於他們留下的戰鬥遺跡更應該關注、保護。” 揚子晚報記者將志願者的新發現上報給江甯區文廣局文物科,文物科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前確實不知道這裡還有2座碉堡。而對於志願者的新發現,將立即前往現場勘查,並組織專家鑒定,根據論證結果,依照文物保護法,定文保等級。

編輯 鄭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