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北大學迎來19歲博士生:從沒上過輔導班 最感謝爸媽

來源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作者、通訊員 | 馬騫 編輯:學妹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年僅19歲的博士研究生新生范焱。(攝影:馬騫 王柏琛)

8月29日是西北大學太白校區2017級新生的報到日,地質學系迎來了一名年僅19歲的博士研究生新生:範焱。

其實“西大最年輕博士生是1998年的”這個消息,在兩天前該校官微發佈“新生大資料”時,

已經“震驚”了微信朋友圈。“98年的博士生!我服!”“太厲害了!然而同為98年的我才大二!”“19歲的博士生,後生可畏!”談到大家對自己這樣的評價,範焱靦腆地笑了:“真的沒那麼了不起,只是大家不瞭解我的情況罷了。”

19歲的讀博之路

範焱1998年出生,家鄉在山西大同。他母親是大同市一所幼稚園的老師,據她介紹,兒子從小就很聰明,一首古詩,很快就能背得爛熟。於是母親在范焱三四歲的時候,

就開始試著教他小學低年級的知識。到了範焱五歲的時候,父母決定讓他試著直接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讀。

“剛開始非常吃力,不過後來逐漸適應了,就這麼讀下去了。”他回憶,因為年齡比同年級的同學小很多,所以學習成績一直不算很好。“直到上了初三,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開始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高中時期,范焱開啟了學霸模式。“從那時候起,考試成績一直是班裡第一名,

收穫了一種成就感,於是就更加努力學習,甚至課間休息的時間,我都會用來學習。”

然而14歲那年,範焱第一次高考成績卻不算優異。在與父母長談後,他決定“捲土重來”。2013年,15歲的范焱以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

由於在校期間成績優良,範焱獲得了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的機會。本該保送進入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的他,卻又選擇迎接人生的新挑戰——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西北大學地質學是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自2011年開始招收本科直博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範焱是地質學系2017年招收的5名直博生之一,專業方向是地球化學。”西北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主任寇楠介紹。

“所以說大家可能誤解了,我是本科畢業後直接讀博,沒有那麼厲害啦。”範焱笑著說。

感恩:母親揚帆 父親掌舵

談起自己一路來的點點滴滴,

范焱滿是感恩,認為父母才是他背後的英雄。

“媽媽不光是在我小時候教我簡單的學前知識,一直到我高中畢業為止,她都在悉心輔導我學習。”他說。隨著他年級逐漸升高,所學內容也變得更多、更難。母親工作之余,一有時間,便會拿起兒子的課本,和他一起學習,為他答疑解惑。

範焱從沒上過課外輔導班。他說,是母親的教導與陪伴,讓他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就感,找到了學習的方法與動力。“初三的時候,我的英語成績比較差。媽媽就陪著我一起做英語閱讀題。通過不斷對做錯的題目進行整理與分析,我的英語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我和媽媽都特別高興。”

與西大地質學系結緣,則是受父親的影響。第二次參加高考,範焱的成績不錯,“如何填報志願”就成了他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我有選擇恐懼症!”範焱笑著說。當時他年僅15歲,面對這個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難免不知所措。這時,有煤礦專業教育背景的父親向他推薦了地質學。這個父親口中“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學科,當時就引起了範焱的興趣。“西大的地質學系很厲害,我自己又很喜歡西安這座城市,於是就選擇了這裡。”

不光這次,在面臨許多重大抉擇時,父親總會從旁相助,為他分析形勢,協助他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比如這次“直博”的選擇。據瞭解,相比於公開招考的博士生,直博生的學位申請在學分、科研成果等方面要求更高。這對於範焱來講,是機遇,同時也是一次挑戰。

“我把我的擔憂告訴了爸爸,他就說了四個字:‘報!怕什麼!’”父親簡短有力的回答,堅定了范焱的信心,“我有自信能夠腳踏實地,努力克服困難。我年齡還小,有大把時光去拼搏。”

即將成為他博士階段導師的劉燊研究員,得知他決定 “直博”,也很高興。“導師跟我說,你很年輕,直博的培養方式,也更有利於你心無旁騖做研究。”

範焱是地質學系2017年招收的5名直博生之一,專業方向是地球化學。(攝影:馬騫 王柏琛)

從青澀懵懂到羽翼漸豐

15歲就考入西大地質系,年少有成,讓父母感到十分自豪;15歲就要背井離鄉,獨自生活,卻讓父母感到有些擔憂。“范焱的父親在陪同兒子來校報到後,並未離開。”范焱大一時的輔導員劉俊傑說,由於當時範焱年齡小,又沒怎麼出過遠門,父親不放心,便站在軍訓的操場外,關切地看著他的一舉一動。

西安、西大,這個新環境讓範焱感到無比新鮮。對於靦腆內向的他,如何打破“人生地不熟”的處境,卻成為了這位15歲少年的新煩惱。

“剛認識他的時候,他還是個‘小白’,我們帶著他一起看球賽、吃西安美食,逐漸有了‘共同語言’。”同學孫浩說。經歷了大一大二的適應,“我逐漸變得喜歡交朋友,性格也開朗了許多。開始認真經營自己的小圈子,和同學、好友相互扶持,一起成長。他們給了我很多幫助。”範焱說。

在本科學業上,一開始卻沒有這麼順利。擺脫了高考帶給他的巨大壓力,離開了一直在身邊督促自己的父母,范焱有些懈怠。“大一大二兩年,說實話沒花太多心思認真學習,成績也很一般。”他頗有些慚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一門名為“地球物理”的課程中,範焱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課上頻頻與老師互動,課餘投入更多的時間學習,自然地,他這門課程得到了很高的分數。從“小成績”中獲得了成就感之後,範焱重啟了學霸模式。

孫浩翻起了範焱的“黑歷史”:“別看他現在體型比較勻稱,以前他可胖得很,1米7的個頭,體重卻有將近170斤。”

搞地質學研究,需要經常出野外,歷經跋山涉水,忍受酷暑嚴寒。西大地質學系每年都會組織本科生去野外實習。“相比於真正的野外研究,實習基地的環境還算是比較‘溫柔’,可是我當時太胖,實習過程中走個上坡路就感到很吃力。”範焱說。

為了能夠更好從事地質學習與研究,從大三開始,以往不愛運動的他,強迫自己堅持鍛煉,成為了操場的常客。籃球、羽毛球、跑步都是他喜愛的項目。僅僅用了幾個月,他就減重至130多斤。

遠離超重困擾的他心情很好,笑著說:“兩個多月前,我跟著系裡的研究隊去新疆阿爾金山進行野外研究,順利地跟著前輩們翻山越嶺。我算是有了一個適合搞地質的健康身體。”

關於未來,範焱坦言,還沒有特別具體明確的目標,但是心願很早就已定下了。“我就是想通過努力學習和研究,爭取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在專業上做出一些成績來。”

一談到熱愛的專業,他興致勃勃,眼中仿佛還映著阿爾金山的燦爛陽光。“地質學研究是無止境的。比如一些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還存在著許多研究空白。”

“去那些地方搞研究,很苦的呀。”

“我們地質人,從來不怕苦。”他堅定地回答。

➡本文轉自:西部網-陝西新聞網,原標題:《西北大學迎來最年輕博士生 19歲學霸立志地質研究》

“初三的時候,我的英語成績比較差。媽媽就陪著我一起做英語閱讀題。通過不斷對做錯的題目進行整理與分析,我的英語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我和媽媽都特別高興。”

與西大地質學系結緣,則是受父親的影響。第二次參加高考,範焱的成績不錯,“如何填報志願”就成了他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我有選擇恐懼症!”範焱笑著說。當時他年僅15歲,面對這個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難免不知所措。這時,有煤礦專業教育背景的父親向他推薦了地質學。這個父親口中“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學科,當時就引起了範焱的興趣。“西大的地質學系很厲害,我自己又很喜歡西安這座城市,於是就選擇了這裡。”

不光這次,在面臨許多重大抉擇時,父親總會從旁相助,為他分析形勢,協助他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比如這次“直博”的選擇。據瞭解,相比於公開招考的博士生,直博生的學位申請在學分、科研成果等方面要求更高。這對於範焱來講,是機遇,同時也是一次挑戰。

“我把我的擔憂告訴了爸爸,他就說了四個字:‘報!怕什麼!’”父親簡短有力的回答,堅定了范焱的信心,“我有自信能夠腳踏實地,努力克服困難。我年齡還小,有大把時光去拼搏。”

即將成為他博士階段導師的劉燊研究員,得知他決定 “直博”,也很高興。“導師跟我說,你很年輕,直博的培養方式,也更有利於你心無旁騖做研究。”

範焱是地質學系2017年招收的5名直博生之一,專業方向是地球化學。(攝影:馬騫 王柏琛)

從青澀懵懂到羽翼漸豐

15歲就考入西大地質系,年少有成,讓父母感到十分自豪;15歲就要背井離鄉,獨自生活,卻讓父母感到有些擔憂。“范焱的父親在陪同兒子來校報到後,並未離開。”范焱大一時的輔導員劉俊傑說,由於當時範焱年齡小,又沒怎麼出過遠門,父親不放心,便站在軍訓的操場外,關切地看著他的一舉一動。

西安、西大,這個新環境讓範焱感到無比新鮮。對於靦腆內向的他,如何打破“人生地不熟”的處境,卻成為了這位15歲少年的新煩惱。

“剛認識他的時候,他還是個‘小白’,我們帶著他一起看球賽、吃西安美食,逐漸有了‘共同語言’。”同學孫浩說。經歷了大一大二的適應,“我逐漸變得喜歡交朋友,性格也開朗了許多。開始認真經營自己的小圈子,和同學、好友相互扶持,一起成長。他們給了我很多幫助。”範焱說。

在本科學業上,一開始卻沒有這麼順利。擺脫了高考帶給他的巨大壓力,離開了一直在身邊督促自己的父母,范焱有些懈怠。“大一大二兩年,說實話沒花太多心思認真學習,成績也很一般。”他頗有些慚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一門名為“地球物理”的課程中,範焱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課上頻頻與老師互動,課餘投入更多的時間學習,自然地,他這門課程得到了很高的分數。從“小成績”中獲得了成就感之後,範焱重啟了學霸模式。

孫浩翻起了範焱的“黑歷史”:“別看他現在體型比較勻稱,以前他可胖得很,1米7的個頭,體重卻有將近170斤。”

搞地質學研究,需要經常出野外,歷經跋山涉水,忍受酷暑嚴寒。西大地質學系每年都會組織本科生去野外實習。“相比於真正的野外研究,實習基地的環境還算是比較‘溫柔’,可是我當時太胖,實習過程中走個上坡路就感到很吃力。”範焱說。

為了能夠更好從事地質學習與研究,從大三開始,以往不愛運動的他,強迫自己堅持鍛煉,成為了操場的常客。籃球、羽毛球、跑步都是他喜愛的項目。僅僅用了幾個月,他就減重至130多斤。

遠離超重困擾的他心情很好,笑著說:“兩個多月前,我跟著系裡的研究隊去新疆阿爾金山進行野外研究,順利地跟著前輩們翻山越嶺。我算是有了一個適合搞地質的健康身體。”

關於未來,範焱坦言,還沒有特別具體明確的目標,但是心願很早就已定下了。“我就是想通過努力學習和研究,爭取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在專業上做出一些成績來。”

一談到熱愛的專業,他興致勃勃,眼中仿佛還映著阿爾金山的燦爛陽光。“地質學研究是無止境的。比如一些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還存在著許多研究空白。”

“去那些地方搞研究,很苦的呀。”

“我們地質人,從來不怕苦。”他堅定地回答。

➡本文轉自:西部網-陝西新聞網,原標題:《西北大學迎來最年輕博士生 19歲學霸立志地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