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熱點丨官方剛剛發佈!安徽撤縣改市又傳來新消息!快看有你家鄉嗎?

重磅消息!

近日,省發改委集中答覆了

年初“省兩會”的相關建議

其中提到

我省將有序啟動設市工作

爭取若干個具備條件的縣改為市或區

省發改委最新回復

針對徐玲麗委員及附議人提出的,實施“鳳還巢”工程加快就地城鎮化建設的提案,省發改委稱,2016年,全省共有近124萬農業轉移人口選擇在本市內城鎮落戶。下一步,我省將重點培育發展一批新生中小城鎮。

1、 為此,我省將有序啟動設市工作,爭取若干個具備條件的縣改為市或區。

2、有序推進撤鄉建鎮工作,適時穩妥推進鄉鎮合併工作。

3、適時選擇若干建制鎮開展設市模式試點,增強中心集鎮的人口集聚功能。

4、積極培育鎮區人口達10萬以上的特大鎮,扶持一批具有徽風皖韻、凸顯專精美活的生態宜居型特色小(城)鎮。

什麼叫“撤縣設市(區)” ?

01

撤縣設市(區)

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換塊牌子、改個稱呼

市和縣雖然只是一字之差

但裡面的內涵變化卻非常大

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

做強市縣區,聚集資源,

對於一個地方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縣”到“市(區)”

意味著由以農村為主的縣域發展

向以城市為主的市域發展轉變

“撤縣設市(區)”能帶來什麼 ?

02

城區面積增大

原來城區擴張只圍繞縣城

改市後擴展空間更大

基礎建設加快

公路、水利、氣電設備、建築、通訊等

城市化基礎加快

投資空間更大

專案建設發展迅猛

隨之就業機會也會增多

民生條件改善

隨著城市經濟實力的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

成為“市民”的老百姓

在就業、醫療、教育、文化服務方面

都能得到更多實惠

安徽17縣提出“撤縣設市(區)”

03

安徽已有17個城市明確提出了

“撤縣設市(區)”

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吧!

宿州市

蕭縣

安徽省蕭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消息,蕭縣的撤縣設市工作正在啟動階段,當地擬用“蕭國市”作為新地名。2016年12月13日,蕭縣縣政府第42次常務會議,原則上通過了蕭縣撤縣設市準備工作情況彙報。

蕭縣,簡稱“蕭”,別名龍城,古為蕭國都城。地處安徽省最北部,

東臨徐州,南接淮北,位於淮海經濟區、徐州都市圈的中心部位,長三角城市群北翼。是蘇、魯、豫、皖四省邊界一座快速崛起的現代化中等工業商貿旅遊城市,被譽為淮海明珠。

六安市

霍山縣、舒城縣

六安市政府網消息,在六安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導》明確提出:支持霍山、舒城等創造條件爭取縣改市。

霍山縣屬於安徽省六安市下轄縣,位於安徽西部、大別山腹地、淮河一級支流淠河上游,漢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置縣,隋朝始稱霍山縣,距省城合肥120公里,105國道和商景高速南北穿境,318、209省道東西貫通,大革命時期為鄂豫皖紅色區域中心。

舒城,古稱舒州。六安市轄縣,位於安徽省中部、大別山東麓、巢湖之濱,江淮之間。是合肥、六安、安慶三市交匯處。206國道、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貫穿境內。

亳州市

蒙城縣

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消息:亳州市政府回復留言時稱,撤縣設市是蒙城人民多年的夢想和期盼,是蒙城縣政府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市政府高度重視的一件大事。蒙城縣撤縣設市的申報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蒙城縣,古稱山桑、北塚、淝水,是安徽省亳州市下轄縣,地處淮北平原中部,位於安徽省西北部,亳州市東南部,東鄰蚌埠市懷遠縣,西靠利辛縣、渦陽縣,南接淮南市鳳台縣,北接淮北市濉溪縣。蒙城縣始建縣于西漢,初為山桑縣。唐朝天寶二年(743年),正式定名為蒙城縣。 蒙城境內有萬佛塔、蒙城文廟、莊子祠、九鼎靈山寺等名勝古跡。尉遲寺新石器文化遺址被稱為“中華原始第一村”,和北宋古塔萬佛塔一起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慶市

懷寧縣

安慶市政府網消息:懷寧“縣改市”工作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撤縣建市有利於提升懷寧縣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要將懷甯縣打造成為區域發展中心和制高點。

懷寧縣位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東臨安慶市區,西與潛山縣、太湖縣相連,北隔大沙河與桐城市相望,南與望江縣相連。懷甯縣處沿江平原與皖西山區接壤地帶,境內兼有低山丘陵和平原沙洲。皖河納嶽西、潛山、太湖南流諸水,橫貫本縣南部入長江。

安慶市

潛山縣

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消息:潛山縣民政局在回應留言時稱,該縣申報撤縣建市,擬用名為“潛山市”。有媒體此前報導,潛山縣欲撤縣設市並更名為“天柱山市”。

潛山縣,安徽省安慶市轄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東南麓。 素有古皖之源、皖國古都、二喬故里、安徽之源、京劇之祖、禪宗之地、黃梅之鄉”的美譽。地貌特徵呈“七山一水兩分田”分佈,是全國糧食大縣和安徽省十大藥材基地縣。舒席、雪湖貢藕、胡蘿蔔、石耳、生薑、天柱劍毫、瓜蔞子等名優特產聞名遐邇。花崗石、瓷土、優質黃砂、鐵精砂、金紅石、水能等蘊藏量十分豐富。

宣城市

廣德縣

2016年1月13日,在宣城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導》提出:探索開展行政區劃調整,支持廣德撤縣設市。

廣德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八縣(市)交界處,區域面積 2165 平方公里,人口51.5萬,東臨杭嘉湖,北倚蘇錫常,周邊兩個半小時經濟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 4 個省會城市和 16 個大中發達城市,是東進西出的橋頭堡、南北經濟的結合點,是華東沿海經濟挺進安徽等中西部地區的第一站。

宣城市

涇縣

安徽涇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在安徽人大官網刊文:涇縣人大常委會曾召開專題座談會,向人大代表徵求關於涇縣“撤縣設市”有關工作的看法和建議。涇縣“撤縣設市”是全縣人民的迫切願望,涇縣縣委、縣政府也積極推動“撤縣設市”工作。

涇縣,古稱猷州,安徽宣城市轄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境西部。東與宣州區、甯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枕徽襟池,緣江帶河”。

滁州市

轄區內四縣

滁州市政府官網消息:根據《滁州市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滁州將“優化行政區劃設置。進一步優化全市行政區劃,探索定遠、鳳陽撤縣改市,全椒、來安撤縣改區”。

定遠縣地處安徽省東部,是皖東地區人口最多和面積最大的縣。位於北緯32°13′~32°42′與東經117°13′~118°15′之間。東西長83 公里,南北寬56 公里,總面積2998 平方公里。地勢大致是北高南低。境內地貌類型分為丘陵、波狀平原和平原三種。

鳳陽,古稱“鐘離”、“濠州”,滁州市下轄縣,位於淮河中游南岸,處於北緯32°37′-33°03′、東經117°19′-117°57′之間。北瀕淮河與蚌埠市淮上區、五河縣相望,東、南部與明光市、定遠縣毗連,西部和西北部與淮南市大通區、蚌埠市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接壤。

全椒縣,隸屬於安徽省滁州市,地處安徽省東部,介於合肥市和南京市之間,緊鄰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全椒是國家級示範區皖江城市帶成員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大滁城副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成員城市。

來安縣,地處安徽省東部。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稱建陽縣。後幾易縣名,至南唐中興元年(958年),定名來安縣。

阜陽市

太和縣

阜陽政府網消息:太和縣委書記楊波指出,“縣改市”是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之一,是提升各項工作的主抓手,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太和有基礎、有條件實現“縣改市”。

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廩丘,阜陽轄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截至2011年,轄24個鎮、7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萬畝,總人口171.2萬。

蕪湖市

蕪湖市政府網消息:蕪湖市第十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無為縣、南陵縣按照中等城市標準加快縣城建設,推動撤縣設市;支持蕪湖縣、繁昌縣按照主城區標準提升建設水準,推動撤縣設區。

無為縣,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北依巢湖,南與蕪湖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始建制于隋朝,縣名取“思天下安於無事,無為而治”之意,宋代曾與臨安、揚州、壽春並稱“中國四大名城”;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無為是皖江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和“渡江第一船”始發地。

南陵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是蕪湖市管轄縣之一,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是通往“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重要門戶。先後獲得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中國最具魅力文化休閒旅遊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縣等榮譽稱號。

蕪湖縣,別名鳩茲、新蕪,蕪湖市轄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東南鄰宣城市,西南接南陵縣,東北與當塗縣交界,西北毗鄰蕪湖市區。

繁昌縣是安徽省蕪湖市下轄的一個縣,古稱春穀,西漢建縣,位於蕪湖市西南部,地處長江南岸,皖南丘陵地帶,是皖南的門戶。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繁昌人字洞”是迄今亞歐大陸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江第一船”在繁昌縣登陸。境內資源豐富,擁有長江岸線22公里,以及國家級森林公園、4A級旅遊景區——馬仁奇峰。滬銅鐵路、G50滬渝高速公路、甯安客運專線在此交匯。

“撤縣設市(區)”的標準是什麼?

04

2015年,時任民政部部長曾在國務院新聞辦

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不是所有的縣,也不是多數縣能夠改市、改區

只有人口密度、經濟社會發展水準、

城鎮集聚的人口

尤其是非農業人口達到城市化的標準

並且各項經濟總量指標達到城市化的程度

才構成撤縣設市和撤縣改區的條件

民政部於2014年10月發佈

《市轄區設置標準(徵求意見稿)》

正是按照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準和空間限制

來擬定標準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來源 | 無為發佈 無為週刊

霍山縣屬於安徽省六安市下轄縣,位於安徽西部、大別山腹地、淮河一級支流淠河上游,漢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置縣,隋朝始稱霍山縣,距省城合肥120公里,105國道和商景高速南北穿境,318、209省道東西貫通,大革命時期為鄂豫皖紅色區域中心。

舒城,古稱舒州。六安市轄縣,位於安徽省中部、大別山東麓、巢湖之濱,江淮之間。是合肥、六安、安慶三市交匯處。206國道、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貫穿境內。

亳州市

蒙城縣

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消息:亳州市政府回復留言時稱,撤縣設市是蒙城人民多年的夢想和期盼,是蒙城縣政府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市政府高度重視的一件大事。蒙城縣撤縣設市的申報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蒙城縣,古稱山桑、北塚、淝水,是安徽省亳州市下轄縣,地處淮北平原中部,位於安徽省西北部,亳州市東南部,東鄰蚌埠市懷遠縣,西靠利辛縣、渦陽縣,南接淮南市鳳台縣,北接淮北市濉溪縣。蒙城縣始建縣于西漢,初為山桑縣。唐朝天寶二年(743年),正式定名為蒙城縣。 蒙城境內有萬佛塔、蒙城文廟、莊子祠、九鼎靈山寺等名勝古跡。尉遲寺新石器文化遺址被稱為“中華原始第一村”,和北宋古塔萬佛塔一起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慶市

懷寧縣

安慶市政府網消息:懷寧“縣改市”工作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撤縣建市有利於提升懷寧縣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要將懷甯縣打造成為區域發展中心和制高點。

懷寧縣位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東臨安慶市區,西與潛山縣、太湖縣相連,北隔大沙河與桐城市相望,南與望江縣相連。懷甯縣處沿江平原與皖西山區接壤地帶,境內兼有低山丘陵和平原沙洲。皖河納嶽西、潛山、太湖南流諸水,橫貫本縣南部入長江。

安慶市

潛山縣

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消息:潛山縣民政局在回應留言時稱,該縣申報撤縣建市,擬用名為“潛山市”。有媒體此前報導,潛山縣欲撤縣設市並更名為“天柱山市”。

潛山縣,安徽省安慶市轄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東南麓。 素有古皖之源、皖國古都、二喬故里、安徽之源、京劇之祖、禪宗之地、黃梅之鄉”的美譽。地貌特徵呈“七山一水兩分田”分佈,是全國糧食大縣和安徽省十大藥材基地縣。舒席、雪湖貢藕、胡蘿蔔、石耳、生薑、天柱劍毫、瓜蔞子等名優特產聞名遐邇。花崗石、瓷土、優質黃砂、鐵精砂、金紅石、水能等蘊藏量十分豐富。

宣城市

廣德縣

2016年1月13日,在宣城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導》提出:探索開展行政區劃調整,支持廣德撤縣設市。

廣德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八縣(市)交界處,區域面積 2165 平方公里,人口51.5萬,東臨杭嘉湖,北倚蘇錫常,周邊兩個半小時經濟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 4 個省會城市和 16 個大中發達城市,是東進西出的橋頭堡、南北經濟的結合點,是華東沿海經濟挺進安徽等中西部地區的第一站。

宣城市

涇縣

安徽涇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在安徽人大官網刊文:涇縣人大常委會曾召開專題座談會,向人大代表徵求關於涇縣“撤縣設市”有關工作的看法和建議。涇縣“撤縣設市”是全縣人民的迫切願望,涇縣縣委、縣政府也積極推動“撤縣設市”工作。

涇縣,古稱猷州,安徽宣城市轄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境西部。東與宣州區、甯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枕徽襟池,緣江帶河”。

滁州市

轄區內四縣

滁州市政府官網消息:根據《滁州市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滁州將“優化行政區劃設置。進一步優化全市行政區劃,探索定遠、鳳陽撤縣改市,全椒、來安撤縣改區”。

定遠縣地處安徽省東部,是皖東地區人口最多和面積最大的縣。位於北緯32°13′~32°42′與東經117°13′~118°15′之間。東西長83 公里,南北寬56 公里,總面積2998 平方公里。地勢大致是北高南低。境內地貌類型分為丘陵、波狀平原和平原三種。

鳳陽,古稱“鐘離”、“濠州”,滁州市下轄縣,位於淮河中游南岸,處於北緯32°37′-33°03′、東經117°19′-117°57′之間。北瀕淮河與蚌埠市淮上區、五河縣相望,東、南部與明光市、定遠縣毗連,西部和西北部與淮南市大通區、蚌埠市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接壤。

全椒縣,隸屬於安徽省滁州市,地處安徽省東部,介於合肥市和南京市之間,緊鄰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全椒是國家級示範區皖江城市帶成員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大滁城副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成員城市。

來安縣,地處安徽省東部。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稱建陽縣。後幾易縣名,至南唐中興元年(958年),定名來安縣。

阜陽市

太和縣

阜陽政府網消息:太和縣委書記楊波指出,“縣改市”是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之一,是提升各項工作的主抓手,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太和有基礎、有條件實現“縣改市”。

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廩丘,阜陽轄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截至2011年,轄24個鎮、7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萬畝,總人口171.2萬。

蕪湖市

蕪湖市政府網消息:蕪湖市第十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無為縣、南陵縣按照中等城市標準加快縣城建設,推動撤縣設市;支持蕪湖縣、繁昌縣按照主城區標準提升建設水準,推動撤縣設區。

無為縣,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北依巢湖,南與蕪湖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始建制于隋朝,縣名取“思天下安於無事,無為而治”之意,宋代曾與臨安、揚州、壽春並稱“中國四大名城”;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無為是皖江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和“渡江第一船”始發地。

南陵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是蕪湖市管轄縣之一,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是通往“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重要門戶。先後獲得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中國最具魅力文化休閒旅遊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縣等榮譽稱號。

蕪湖縣,別名鳩茲、新蕪,蕪湖市轄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東南鄰宣城市,西南接南陵縣,東北與當塗縣交界,西北毗鄰蕪湖市區。

繁昌縣是安徽省蕪湖市下轄的一個縣,古稱春穀,西漢建縣,位於蕪湖市西南部,地處長江南岸,皖南丘陵地帶,是皖南的門戶。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繁昌人字洞”是迄今亞歐大陸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江第一船”在繁昌縣登陸。境內資源豐富,擁有長江岸線22公里,以及國家級森林公園、4A級旅遊景區——馬仁奇峰。滬銅鐵路、G50滬渝高速公路、甯安客運專線在此交匯。

“撤縣設市(區)”的標準是什麼?

04

2015年,時任民政部部長曾在國務院新聞辦

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不是所有的縣,也不是多數縣能夠改市、改區

只有人口密度、經濟社會發展水準、

城鎮集聚的人口

尤其是非農業人口達到城市化的標準

並且各項經濟總量指標達到城市化的程度

才構成撤縣設市和撤縣改區的條件

民政部於2014年10月發佈

《市轄區設置標準(徵求意見稿)》

正是按照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準和空間限制

來擬定標準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來源 | 無為發佈 無為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