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乘客滅了煙 他就誦詩感謝

駕駛計程車20年,學習古詩詞10年。工作中乘客是他的聽眾,

下班歸途社區操場便是他朗誦的舞臺。截至目前,他已創作詩詞37篇。咸陽市華光計程車客運服務部愛好古詩詞的47歲的哥何震說:“詩來源於生活,一首詩便是一個故事。”

一首詩映射一個故事

3月21日上午9時許,華商報記者來到咸陽國棉二廠家屬院,一個中年男子身穿黑衣白褲,手捧《楚辭》,這正是何震。“正在背誦屈原的《離騷》,索性把書也一起拿下來。”何震說著,拿出列印好的三篇作品,

一一向記者展示。

何震說,他駕駛計程車二十年,2007年,他讀到兒子語文課本中韓非的《智子疑鄰》篇,“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幾個字就是一個故事,這太吸引我了”。

於是,他便開始對古詩詞燃起興趣。起初,他希望通過閱讀感染兒子,結果卻先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從2012年深入學習,2014年寫了第一首詩,隨後,他像著了魔似的大量閱讀,並且開始嘗試創作。幾年下來,記不清用了幾個草稿本,

只留下滿是勾畫痕跡的字跡。據他最新整理,共有37首詩詞。

還記得去年清明節,他又想起已去世40年的父親。觸景生情,下了晚班後的何震,寫下《清明》來追思父親:“故人晰面如昨日,淚濕夢生歲歲重。”

下班後常在廣場誦讀

《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今年以來,傳統文化類節目成為全民熱捧的焦點。他說,最近剛寫了一首《咸陽賦》,“當了20年的哥,已將咸陽的角落走遍,見證了咸陽的發展。

”於是他想用詩詞展現咸陽的輝煌歷史。華商報記者在手稿上看到,“咸陽譽都,善水之濱,福岸盤踞……文人政客各領騷首已耳,天之驕子推波助瀾,五陵風韻,遺塚瞻觀……”

讓何震感到欣喜的是,在寫作過程中,如今念高二的兒子能提出建議,如“長城綿萬里”一句,兒子說,“綿”字能體現長城的壯闊。

何震說,“詩詞已經是我生活中不可抽離的一部分,我有一個自己的詩詞世界。”

每天長時間坐在車內缺乏運動,

何震為了增強體質,選擇“喊一喊,唱一唱”的方式。下班後,何震都會在廣場上朗誦古代聖賢名篇。他喜歡詩詞創作不僅影響著身邊人,也影響著乘客,感染著學生和孩子。每有乘客上車點煙,他都會禮貌要求對方滅煙。如果乘客照辦,他為了感謝乘客的體諒,會即興為乘客朗誦一首自己的詩詞,讓乘車環境文藝起來。“我不管是否有觀眾和掌聲,我只想將詩詞的美延續下去,
讓更多的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

“家中滿屋子文人墨客氣息”

咸陽市詩詞協會副會長楹聯家協會主席楊波海說,他看了何震所寫的《凡夫》後認為,作者利用奇特的意境表達人生感悟,也給讀者一定啟發,另外整首詩也基本符合格律。這對於一個業餘愛好者能做到如此,已經不錯了。

另外,楊波海說,詩詞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現今詩詞創作已經民間化,越來越多的中年人喜歡通過詩詞來交流情感,這恰恰是回歸傳統文化的表現。

何震77歲的母親李女士說,何震一回家就閱讀古詩詞類的書籍,寫古詩是他最大的愛好,“我希望更多的人與兒子一樣通過詩詞獲得滿足和快樂。”李女士也笑稱,他們家滿屋子的文人墨客氣息。 華商報記者 王蓉 實習生 柴欣悅

越來越多的中年人喜歡通過詩詞來交流情感,這恰恰是回歸傳統文化的表現。

何震77歲的母親李女士說,何震一回家就閱讀古詩詞類的書籍,寫古詩是他最大的愛好,“我希望更多的人與兒子一樣通過詩詞獲得滿足和快樂。”李女士也笑稱,他們家滿屋子的文人墨客氣息。 華商報記者 王蓉 實習生 柴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