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通絡藥物通過保護微血管可系統防治心腦血管病

2012年9月16日,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循證醫學研究結果揭盲,

結果顯示:芪藶強心可顯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水準。成果登上國際權威醫學雜誌《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

2016年09月28日,心電學界領軍人物雲集“參松養心膠囊:基礎-臨床-中國專家共識”新聞發佈會現場,證實發佈參松養心膠囊因臨床循證研究療效而被列入《心房顫動——中國專家共識2015》和《室性心律失常的中國專家共識2016》

2016年9月,國家973計畫“基於心腦血管病變的脈絡學說理論研究”項目課題驗收會正式召開

科學網訊近日,國家科技部發佈了2016國家973計畫結題專案驗收結果。其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基於心腦血管病變的脈絡學說理論研究”,經過五年大量的臨床與實驗,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

通絡藥物通過保護微血管取得心腦腎異病同治,阻抑心血管事件鏈確切療效,實現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的重大突破,產生重大國際影響,屬於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創成果,創立絡病研究與創新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中醫絡病學科發展。專案驗收專家組一致同意該專案通過結題驗收,評定等級為“良好”。

973專案專家發現,微血管是決定人體健康的最重要器官,

既承擔著血液的運輸功能,又是細胞與外環境之間物質交換、能量代謝與資訊調控的重要途徑和場所。應用現代技術觀測發現,微血管在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環境中會出現痙攣、交叉畸形等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果能保護微血管的結構和功能,就可以維持心、腦等臟器的血液供應,防治疾病的發生。可見,保護微血管是防治心腦血管病的關鍵靶點。

973專案專家以大量基礎實驗發現,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是治療微血管病變的關鍵機制,上調微血管內皮細胞源神經調節蛋白是阻抑心血管事件鏈的共性關鍵靶點,初步揭示通絡藥物治療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由“調”致“平”的“系統效應”及其藥效物質群。

循證醫學是國際公認最科學、客觀、權威的藥物療效評價方法,具有隨機、對照、雙盲、多中心等特點。在973專案實施期內,

專案專家以通絡藥物為研究物件,開展了大量循證醫學臨床研究。研究證實: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三個通絡方藥分別治療心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療效確切,解決了穩定易損斑塊、急性心梗無再流、慢性心衰伴早搏國際醫學界難題提供了新藥物,填補了竇性心動過緩伴早搏藥物治療空白,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療效。芪藶強心膠囊循證研究結果發表在目前國際心血管領域影響因數排名第一的《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被列入2013年度學術亮點,在國際醫學界引發重大反響。

973研究成果推動了通絡中藥進入多個臨床指南、專家共識,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其中治療心腦血管病的通心絡膠囊先後入選《冠狀動脈痙攣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急性心肌梗死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等多項診療方案;整合調節心律失常的參松養心膠囊成為《中國房顫專家共識-2015》推薦維持竇律的首選中成藥,《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2016》唯一推薦治療室性早搏的中成藥,並被國家衛計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的《心律失常合理用藥指南》收錄;治療慢性心衰的芪藶強心膠囊成為《中國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2014》唯一推薦的複方中藥、《心力衰竭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的首選中成藥。臨床指南、專家共識等的發佈,為心腦血管病制定了權威的防治方案。

吳以嶺院士帶領973專案組專家開展科研頂層設計,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重大原創成果,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範。

被列入2013年度學術亮點,在國際醫學界引發重大反響。

973研究成果推動了通絡中藥進入多個臨床指南、專家共識,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其中治療心腦血管病的通心絡膠囊先後入選《冠狀動脈痙攣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急性心肌梗死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等多項診療方案;整合調節心律失常的參松養心膠囊成為《中國房顫專家共識-2015》推薦維持竇律的首選中成藥,《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2016》唯一推薦治療室性早搏的中成藥,並被國家衛計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的《心律失常合理用藥指南》收錄;治療慢性心衰的芪藶強心膠囊成為《中國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2014》唯一推薦的複方中藥、《心力衰竭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的首選中成藥。臨床指南、專家共識等的發佈,為心腦血管病制定了權威的防治方案。

吳以嶺院士帶領973專案組專家開展科研頂層設計,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重大原創成果,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