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籍華人首創愛滋病特效療法,曾將技術以一美元轉授給中國

疫苗,絕對是人類醫學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每一種新的有效疫苗誕生,都將意味著人類攻克一種傳染病。

患天花病的兒童

在過去兩百多年間,人們利用疫苗消滅了天花、制伏了霍亂,控制住了脊髓灰質炎、麻疹、百白破等一系列威脅人類生存的疾病。

但研製疫苗也分難易,目前人們遇到最棘手的莫過於愛滋病疫苗的研發。

早在1984年春,科學家就已分離出了導致愛滋病的病毒HIV,並預計兩年內治癒愛滋病。

然而,30多年過去了,疫苗仿佛還遙遙無期。

前段時間的“強生愛滋病疫苗烏龍事件”,能在網上引起如此大反響,也足已看出人們都對愛滋病疫苗到來的急切渴望。

不過,在對愛滋病保持警惕的同時,我們也不用過分恐慌。

對這種狡猾的病毒,人類也並非束手無策。

在疫苗到來之前,華裔何大一始創的“雞尾酒療法”,就已經使得愛滋病變成了“可控疾病”。

何大一

在刻板印象中,得了愛滋病幾乎等同於毀了一生。

“從感染到病發大概10年,愛滋病發病後2年內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是我們聽得最多的話。

但自從何大一團隊研製出的抗病毒藥物聯用治療法,患者的生命和生活品質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在積極配合治療下,病人亦能擁有與正常人相差無幾的壽命。

圖為美國NVSS報告現實:正常人平均壽命79歲、接受藥物治療的愛滋病患者平均壽命71歲、而不接受治療的20歲愛滋病患者平均只能活到32歲。

1952年,祖籍江西的何大一出生於臺灣省台中市,12歲時就舉家移民美國洛杉磯。

初到美國,何大一連一句英語都不會。

但他總相信父親對他說的那句“中國孩子天分高,你只要多努力,就一定能超過他們”。

何大一

所以在美國的整個求學生涯,何大一都比別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6年的中學也只用了5年完成。

1974他便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學位。

畢業後,他卻轉行醫學,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開始了自己的醫學生涯。

1981年在洛杉磯Cedars-Sinai醫院見習期間,何大一也首次與愛滋病不期而遇。

在科學界還沒真正搞清愛滋病為何物之時,他便見識到了這種疾病的恐怖。

一個平常的日子,他接待了一個奇怪的病人——一位因呼吸困難前來就診的男同性戀。

幫這位病人做完支氣管鏡活檢後,何大一有點吃驚,因為在病人肺部竟發現了卡氏肺囊蟲。

卡氏肺囊蟲,多見於免疫低下或缺陷者,如嬰兒、化療或者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的病人。

而這位前來就診的病人,看上去又那麼的年輕力壯,實在蹊蹺。

卡氏肺囊蟲侵襲的肺部

然而,隨後的檢查更是刷新了何大一的認知。

除了在病人的腦部發現弓形蟲,他的腸道中更是出現大量巨細胞病毒。

這一切都表明了該病人的免疫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壞。

病人的病症雖得到了對症下藥的治療,但怎麼治都不見好轉,很快這位年輕人便陷入病危。

雖然不知道什麼病因使患者免疫力受損至此,但類似的病例還是接二連三出現。

美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於1981年發佈發現“愛滋病”(那時還未命名為愛滋病)的報告

那一年的6月5日,美國疾控與預防中心就報導了5位元男同性戀者的奇怪病情。

後來經證實,這5人所患的疾病正是愛滋病,也是美國最早記載的愛滋病例。

而在這5位愛滋病人中,何大一就接觸了其中的4位。

所以何大一也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到愛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科學家之一。

但那時,無論是誰都無法預料到這將帶來一場全球“世紀大瘟疫”。

1985、1995、2005的HIV地圖

本來實習結束後,何大一理應回到麻省總醫院研究皰疹病毒,同事也都勸他不要再和這些“邊緣人”打交道。

但冥冥中何大一就覺得這些攻陷人類免疫系統的傳染病有著重大的研究意義。

所以他也毅然地選擇了留下,繼續探尋真相。

而且在同事中,何大一也是唯一一位敢“把玩”這些具有潛在致命危險的病毒樣本的人。

在所有人印象中,愛滋病都有一個潛伏期,長達幾年或10以上病人無發病症狀。

然而事實上患者只是外表看上去平和,其實體內的免疫系統早已與HIV進行了無數場腥風血雨的惡鬥。

例如感染初期,HIV病毒每天就能複製超過10億枚病毒,這些病毒每天都會損壞大量的免疫細胞。

如果想要與病毒抗衡,人體就必須每天產生等量或以上的新免疫細胞,才能維持內體免疫系統的平衡。

所以在前些年,愛滋病病毒還受到免疫系統的抵抗,病人並不會出現病症。

但免疫系統再強大,也扛不住病毒的長期攻擊。

慢慢地病毒攻勢會越來越猛,免疫系統也會日漸崩潰。

HIV感染的自然疾病進程

1990年,何大一成了紐約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的所長。

這一年,他也與同事們摸索出愛滋病病毒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過程。

因此他也認為,對付愛滋病的有效策略是在感染初期,且越早越好。

而這個理論,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愛滋病的治療理論。

但是僅知道針對感染初期,對愛滋病的治療還遠遠不夠。

因為愛滋病之所以難以治療,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愛滋病病毒變化太快了。

首先HIV的複製週期很短,一個病人每天產生的病毒就高達10^10—10^12個。

而且在它們的遺傳物質逆轉錄為DNA時,又因缺乏“糾錯”機制,HIV病毒極易出現突變。

一旦突變剛好能使病毒對某種藥物產生抗性,藥物便只能宣告無效。

十幾年來,人們針對HIV病毒在細胞複製的關鍵靶點中,產生過近百種的藥物。

然而就是因為HIV病毒這強悍的耐藥性,從未有一種能藥物能對愛滋病治療長期有效。

早年誕生的好幾種所謂的特效藥,都曾被視為愛滋病患的救星。

但是很快也被證實只能極其短暫地抑制病毒,效果讓人沮喪。

所以單一藥物治療產生的耐藥性,也讓何大一想到了“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俗稱“雞尾酒療法”。

雞尾酒,是一種將不同風格的酒調在一起的飲酒方式。

顧名思義,這便是使用3種或以上的抗病毒藥物的聯合療法。

每一種藥物針對愛滋病病毒繁殖週期中的不同環節*,從而達到抑制或滅殺愛滋病病毒的效果。

*注:如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NRTI)可以通過競爭性地抑制天然核苷與HIV逆轉錄酶結合,阻礙病毒DNA的合成。

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NNRTI)可以與病毒的逆轉錄酶的催化活性位點結合,改變酶蛋白的結構直接使酶失活,抑制病毒複製。

而1995年誕生蛋白酶抑制劑(PRI)則可作為底物類似物,競爭性地抑制HIV蛋白酶的活性或干擾蛋白酶活性位點使蛋白酶活性被抑制,子粒病毒無法成熟。

雞尾酒療法的常用組合為1個PRI加2個RTI組成,可從多個靶點入手最大限度抑制病毒繁殖傳播。

HIV複製過程及藥物作用的靶點(紅色)

1996年7月,當何大一在第11屆國際愛滋病會議上報告了他的研究成果,所有人都大受鼓舞。

因為十幾年來,人類都表示對這頑劣的病毒束手無策。

而現在何大一的報告卻顯示,“雞尾酒療法”可以將HIV抑制到在血漿、精液等檢測不到的水準,能維持或恢復人體的免疫功能。

從前得了愛滋病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樣,幾乎到了談艾色變的地步。

但現在這種讓人聞風喪膽的疾病,在何大一的方案下,已變成了一種可以控制治療的慢性疾病。

不過從這種療法剛出現時質疑聲並不小,如藥價昂貴、副作用、專利權局限等都是問題。

但隨著何大一等一批科學家與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各種新藥也加入到“雞尾酒療法”大隊,價格、副作用等已不斷走低。

身為華裔科學家,何大一長久以來對中國的愛滋病防治工作格外關注。

2002年,何大一也以每年1美元的象徵性價錢,把他在艾倫·戴蒙德中心所擁有的專利技術轉移給了中國政府。

2002年到2011年,我國愛滋病死亡人數下降明顯

而我國在2003年也啟動了免費抗病毒治療。

在之後的十幾年裡,無數的感染者獲得了愛滋病的免費治療。

中國患者的健康水準和生活品質都大幅地提升,與此同時愛滋病的傳播率也大大地降低。

圖:灰色分隔號的位置為1996年雞尾酒療法誕生,愛滋病患者與其死亡人數快速下降

醫者仁心,對何大一來說,確實沒有什麼比挽救生命更能讓他高興。

雖然日常生活中,對愛滋病的偏見還無處不在。

但看到那些曾經垂死的病患現在能夠靠“雞尾酒療法”過上正常生活,何大一也倍感欣慰。

由於在愛滋病研究領域中的傑出成就,何大一被《時代》週刊選為“96年度風雲人物”,稱其為“打敗愛滋病的人”。

這也是《時代》週刊自1960年來,首次將“風雲人物”,授予一名科學家。

一時間,何大一成了最炙手可熱的科學名人。

但何大一心裡比誰都清楚,能拿來對付愛滋病的雞尾酒療法並不能算勝利,只能算是湊合。

因為想要限制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最終只能靠疫苗。

即使抗病毒藥物能把HIV降到最低,但總會有病毒能逃過藥物的獵殺。

一旦停止用藥,這極少量的病毒便能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所以在這之後,研發愛滋病疫苗也成了何大一的重點工作。

2014年3月,何大一團隊又傳來了好消息——長效型抗愛滋病藥物GSK744LA的突破。

GSK744LA是一種預防性藥物,只需注射一次便能維持3到4個月的藥效,能幫助高風險人群降低愛滋病感染率。

GSK744LA是一種整合酶抑制劑,但卻擁有神奇的長效性

何大一及其團隊用16只獼猴進行了對照試驗,8只注射了GSK744LA的獼猴為實驗組,8只不曾注射藥物的獼猴為對照組。

實驗人員定期給這16只獼猴接種SHIV(人後嵌合免疫缺陷病毒),結果發現實驗組的8只獼猴安然無恙,而對照組的獼猴則無一倖免。

現階段,GSK744LA已進入臨床試驗,前景一片大好,很有可能成為愛滋病疫苗出現之前的過渡期“疫苗”。

注射8周內,GSK744LA藥效像開掛了一樣濃度一直保持高水準

2001年因對愛滋病研究貢獻巨大,美國總統克林頓向他頒發了“總統國民勳章”。

2004年何大一成為我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在2015年還獲得了“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如今,何大一已經在愛滋病研究領域的最前沿工作了35年。

幾乎是從愛滋病剛出現時,就一定追著愛滋病病毒不放。

之前雞尾酒療法的成功讓何大義背上了更多的責任與壓力,而他也表示未來尋找愛滋病疫苗的路依然不好走。

現在的何大一已65歲,但他覺得自己就算到80歲依然會與愛滋病抗爭到底。

“哪怕愛滋病永遠無法根治,我仍會為之奮鬥終身”,是他永遠不會改變的信念。

在科學界還沒真正搞清愛滋病為何物之時,他便見識到了這種疾病的恐怖。

一個平常的日子,他接待了一個奇怪的病人——一位因呼吸困難前來就診的男同性戀。

幫這位病人做完支氣管鏡活檢後,何大一有點吃驚,因為在病人肺部竟發現了卡氏肺囊蟲。

卡氏肺囊蟲,多見於免疫低下或缺陷者,如嬰兒、化療或者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的病人。

而這位前來就診的病人,看上去又那麼的年輕力壯,實在蹊蹺。

卡氏肺囊蟲侵襲的肺部

然而,隨後的檢查更是刷新了何大一的認知。

除了在病人的腦部發現弓形蟲,他的腸道中更是出現大量巨細胞病毒。

這一切都表明了該病人的免疫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壞。

病人的病症雖得到了對症下藥的治療,但怎麼治都不見好轉,很快這位年輕人便陷入病危。

雖然不知道什麼病因使患者免疫力受損至此,但類似的病例還是接二連三出現。

美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於1981年發佈發現“愛滋病”(那時還未命名為愛滋病)的報告

那一年的6月5日,美國疾控與預防中心就報導了5位元男同性戀者的奇怪病情。

後來經證實,這5人所患的疾病正是愛滋病,也是美國最早記載的愛滋病例。

而在這5位愛滋病人中,何大一就接觸了其中的4位。

所以何大一也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到愛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科學家之一。

但那時,無論是誰都無法預料到這將帶來一場全球“世紀大瘟疫”。

1985、1995、2005的HIV地圖

本來實習結束後,何大一理應回到麻省總醫院研究皰疹病毒,同事也都勸他不要再和這些“邊緣人”打交道。

但冥冥中何大一就覺得這些攻陷人類免疫系統的傳染病有著重大的研究意義。

所以他也毅然地選擇了留下,繼續探尋真相。

而且在同事中,何大一也是唯一一位敢“把玩”這些具有潛在致命危險的病毒樣本的人。

在所有人印象中,愛滋病都有一個潛伏期,長達幾年或10以上病人無發病症狀。

然而事實上患者只是外表看上去平和,其實體內的免疫系統早已與HIV進行了無數場腥風血雨的惡鬥。

例如感染初期,HIV病毒每天就能複製超過10億枚病毒,這些病毒每天都會損壞大量的免疫細胞。

如果想要與病毒抗衡,人體就必須每天產生等量或以上的新免疫細胞,才能維持內體免疫系統的平衡。

所以在前些年,愛滋病病毒還受到免疫系統的抵抗,病人並不會出現病症。

但免疫系統再強大,也扛不住病毒的長期攻擊。

慢慢地病毒攻勢會越來越猛,免疫系統也會日漸崩潰。

HIV感染的自然疾病進程

1990年,何大一成了紐約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的所長。

這一年,他也與同事們摸索出愛滋病病毒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過程。

因此他也認為,對付愛滋病的有效策略是在感染初期,且越早越好。

而這個理論,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愛滋病的治療理論。

但是僅知道針對感染初期,對愛滋病的治療還遠遠不夠。

因為愛滋病之所以難以治療,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愛滋病病毒變化太快了。

首先HIV的複製週期很短,一個病人每天產生的病毒就高達10^10—10^12個。

而且在它們的遺傳物質逆轉錄為DNA時,又因缺乏“糾錯”機制,HIV病毒極易出現突變。

一旦突變剛好能使病毒對某種藥物產生抗性,藥物便只能宣告無效。

十幾年來,人們針對HIV病毒在細胞複製的關鍵靶點中,產生過近百種的藥物。

然而就是因為HIV病毒這強悍的耐藥性,從未有一種能藥物能對愛滋病治療長期有效。

早年誕生的好幾種所謂的特效藥,都曾被視為愛滋病患的救星。

但是很快也被證實只能極其短暫地抑制病毒,效果讓人沮喪。

所以單一藥物治療產生的耐藥性,也讓何大一想到了“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俗稱“雞尾酒療法”。

雞尾酒,是一種將不同風格的酒調在一起的飲酒方式。

顧名思義,這便是使用3種或以上的抗病毒藥物的聯合療法。

每一種藥物針對愛滋病病毒繁殖週期中的不同環節*,從而達到抑制或滅殺愛滋病病毒的效果。

*注:如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NRTI)可以通過競爭性地抑制天然核苷與HIV逆轉錄酶結合,阻礙病毒DNA的合成。

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NNRTI)可以與病毒的逆轉錄酶的催化活性位點結合,改變酶蛋白的結構直接使酶失活,抑制病毒複製。

而1995年誕生蛋白酶抑制劑(PRI)則可作為底物類似物,競爭性地抑制HIV蛋白酶的活性或干擾蛋白酶活性位點使蛋白酶活性被抑制,子粒病毒無法成熟。

雞尾酒療法的常用組合為1個PRI加2個RTI組成,可從多個靶點入手最大限度抑制病毒繁殖傳播。

HIV複製過程及藥物作用的靶點(紅色)

1996年7月,當何大一在第11屆國際愛滋病會議上報告了他的研究成果,所有人都大受鼓舞。

因為十幾年來,人類都表示對這頑劣的病毒束手無策。

而現在何大一的報告卻顯示,“雞尾酒療法”可以將HIV抑制到在血漿、精液等檢測不到的水準,能維持或恢復人體的免疫功能。

從前得了愛滋病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樣,幾乎到了談艾色變的地步。

但現在這種讓人聞風喪膽的疾病,在何大一的方案下,已變成了一種可以控制治療的慢性疾病。

不過從這種療法剛出現時質疑聲並不小,如藥價昂貴、副作用、專利權局限等都是問題。

但隨著何大一等一批科學家與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各種新藥也加入到“雞尾酒療法”大隊,價格、副作用等已不斷走低。

身為華裔科學家,何大一長久以來對中國的愛滋病防治工作格外關注。

2002年,何大一也以每年1美元的象徵性價錢,把他在艾倫·戴蒙德中心所擁有的專利技術轉移給了中國政府。

2002年到2011年,我國愛滋病死亡人數下降明顯

而我國在2003年也啟動了免費抗病毒治療。

在之後的十幾年裡,無數的感染者獲得了愛滋病的免費治療。

中國患者的健康水準和生活品質都大幅地提升,與此同時愛滋病的傳播率也大大地降低。

圖:灰色分隔號的位置為1996年雞尾酒療法誕生,愛滋病患者與其死亡人數快速下降

醫者仁心,對何大一來說,確實沒有什麼比挽救生命更能讓他高興。

雖然日常生活中,對愛滋病的偏見還無處不在。

但看到那些曾經垂死的病患現在能夠靠“雞尾酒療法”過上正常生活,何大一也倍感欣慰。

由於在愛滋病研究領域中的傑出成就,何大一被《時代》週刊選為“96年度風雲人物”,稱其為“打敗愛滋病的人”。

這也是《時代》週刊自1960年來,首次將“風雲人物”,授予一名科學家。

一時間,何大一成了最炙手可熱的科學名人。

但何大一心裡比誰都清楚,能拿來對付愛滋病的雞尾酒療法並不能算勝利,只能算是湊合。

因為想要限制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最終只能靠疫苗。

即使抗病毒藥物能把HIV降到最低,但總會有病毒能逃過藥物的獵殺。

一旦停止用藥,這極少量的病毒便能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所以在這之後,研發愛滋病疫苗也成了何大一的重點工作。

2014年3月,何大一團隊又傳來了好消息——長效型抗愛滋病藥物GSK744LA的突破。

GSK744LA是一種預防性藥物,只需注射一次便能維持3到4個月的藥效,能幫助高風險人群降低愛滋病感染率。

GSK744LA是一種整合酶抑制劑,但卻擁有神奇的長效性

何大一及其團隊用16只獼猴進行了對照試驗,8只注射了GSK744LA的獼猴為實驗組,8只不曾注射藥物的獼猴為對照組。

實驗人員定期給這16只獼猴接種SHIV(人後嵌合免疫缺陷病毒),結果發現實驗組的8只獼猴安然無恙,而對照組的獼猴則無一倖免。

現階段,GSK744LA已進入臨床試驗,前景一片大好,很有可能成為愛滋病疫苗出現之前的過渡期“疫苗”。

注射8周內,GSK744LA藥效像開掛了一樣濃度一直保持高水準

2001年因對愛滋病研究貢獻巨大,美國總統克林頓向他頒發了“總統國民勳章”。

2004年何大一成為我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在2015年還獲得了“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如今,何大一已經在愛滋病研究領域的最前沿工作了35年。

幾乎是從愛滋病剛出現時,就一定追著愛滋病病毒不放。

之前雞尾酒療法的成功讓何大義背上了更多的責任與壓力,而他也表示未來尋找愛滋病疫苗的路依然不好走。

現在的何大一已65歲,但他覺得自己就算到80歲依然會與愛滋病抗爭到底。

“哪怕愛滋病永遠無法根治,我仍會為之奮鬥終身”,是他永遠不會改變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