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子貢曰:夫子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以得之”,得到什麼?

作者:子衍

學而第一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帶:“終”指父母的死喪;“遠”指祖先祖輩。對父母的死喪要慎重,不要忘記列祖列宗,“民德歸厚”,百姓品行道德歸於厚重。

師:“慎”是謹慎,“終”是臨終。“慎終”就是臨終關懷,指葬禮。“追”是追悼,“遠”是遠古祖先,“追遠”指的是祭祀祖先或神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就是葬禮和祭禮要慎重對待,這樣民風就會樸實厚重。

後文還有對喪禮、祭禮的進一步講解,這裡先不過多解釋。

1.10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

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師:子禽是誰?

無餘:學者們說是孔子弟子。

師:這個人不是孔子的弟子,雖然他跟過孔子一段時間。不過在孔子導演的《論語》這部大戲裡面他也是個重要的配角。“子禽”這個名字有玄機,先埋個伏筆,等講到第十九章再揭秘。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子禽問子貢說,夫子到其它國家,必然瞭解其國家的政事。是自己主動打聽到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祂的呢?子禽問這啥意思?為什麼要這樣問?

無餘:好奇?

依正:是孔子的弟子們討論老師為什麼這麼有智慧。

師:我剛說過子禽不是孔子的弟子,

你沒聽到嗎?子禽比孔子小四十多歲,可能聽過孔子講學,跟孔子的一些門人認識。他其實不是普通的好奇心,他問的話裡面有一個“政”字。子禽問的這個問題也是我們要瞭解的。很多人對孔子有誤解,認為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尋找明君,以實現其政治抱負。所以子禽的意思是想瞭解孔子是不是想去參政,是不是想當官。人們對孔子的一部分誤解也是認為孔子想通過參政議政來實現其政治抱負,
只不過是不得志罷了。其實,關於孔子是想從政還是不想從政的問題,孔子自己分別在《論語》第二章第二十一節和第十八章第八節回答了這個問題,等講到再說。

好,看下面子貢的回答。“子貢曰:‘夫子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以得之”,得到什麼?

無餘:得到這些國家的政事。

師:“溫、良、恭、儉、讓”,何為溫?因為仁愛世人,所以性格溫和;良呢?因為有義,義薄雲天,所以品德優良;恭呢?因為知禮,禮儀天下,對下以禮待人,對上禮敬諸聖。孔子心目中是有聖人的,堯、舜、禹等。因為孔子對上下都有禮,所以神態舉止謙恭;儉呢?因為孔子有智慧,所以儉學。

依正:老師,請問“儉學”是什麼意思?

師:儉學就是簡學,把學問放下,就是“為道日損”的“損”。你儉學了,道行也就是智慧就增加了,越儉學越有智慧,所以“智”對應“儉”。要想得到智慧要儉學;“讓”對“信”,因為要取信於民,所以要禮讓。這個“信”可以理解為信服。你要想讓別人信服於你,你要讓惠於民,你要把你的東西給大家分享,讓利於民,讓惠於民,這樣是不是大家信服於你,大家就都認為你德高望重。你如果把財富都拿到自己家裡了,大家服不服你?

眾:不服。

師:所以要想信服於天下,必須讓利於天下。孔子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天下信服,這就是“信”對應“讓”。所以仁、義、禮、智、信對溫、良、恭、儉、讓,對仗嚴謹工整。

“以得之”,得什麼?得到他國國君和大臣們的禮遇,主動告之。他國國君不會因為孔子是魯國的人,而擔心會顛覆他國家的政權。他會針對本國政治上的問題諮詢孔子,而不會擔心孔子篡權。因為孔子溫、良、恭、儉、讓,任何人都服氣。要是別有用心的人你告訴他國家機密是很危險的。但各個國家的國君都知道孔子的為人,信服孔子,所以敢於向他放心討教,這是孔子德行感召的而不是孔子主動打聽的。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個求是追求、理想。孔子的追求和理想很多地方都不同於一般人,也可以說完全不同。普通人追求名、利、權、財。孔子追求的是道和禮法,怎麼讓國家穩定,世界和平,社會和諧,人民幸福安康。孔子追求的是世界大同的理想。所以子貢非常瞭解自己的老師。關於子貢對於孔子的評價在《論語》第十九章,很精彩。

另外,本段還隱藏了個秘密,到第十二章第二十二節再揭秘。

就是“為道日損”的“損”。你儉學了,道行也就是智慧就增加了,越儉學越有智慧,所以“智”對應“儉”。要想得到智慧要儉學;“讓”對“信”,因為要取信於民,所以要禮讓。這個“信”可以理解為信服。你要想讓別人信服於你,你要讓惠於民,你要把你的東西給大家分享,讓利於民,讓惠於民,這樣是不是大家信服於你,大家就都認為你德高望重。你如果把財富都拿到自己家裡了,大家服不服你?

眾:不服。

師:所以要想信服於天下,必須讓利於天下。孔子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天下信服,這就是“信”對應“讓”。所以仁、義、禮、智、信對溫、良、恭、儉、讓,對仗嚴謹工整。

“以得之”,得什麼?得到他國國君和大臣們的禮遇,主動告之。他國國君不會因為孔子是魯國的人,而擔心會顛覆他國家的政權。他會針對本國政治上的問題諮詢孔子,而不會擔心孔子篡權。因為孔子溫、良、恭、儉、讓,任何人都服氣。要是別有用心的人你告訴他國家機密是很危險的。但各個國家的國君都知道孔子的為人,信服孔子,所以敢於向他放心討教,這是孔子德行感召的而不是孔子主動打聽的。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個求是追求、理想。孔子的追求和理想很多地方都不同於一般人,也可以說完全不同。普通人追求名、利、權、財。孔子追求的是道和禮法,怎麼讓國家穩定,世界和平,社會和諧,人民幸福安康。孔子追求的是世界大同的理想。所以子貢非常瞭解自己的老師。關於子貢對於孔子的評價在《論語》第十九章,很精彩。

另外,本段還隱藏了個秘密,到第十二章第二十二節再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