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何解決“梅花與牡丹”的形而下問題?“一帶一路”梅花與牡丹創意產業與城市論壇第三次研討會在滬舉行

本報記者商灝 上海報導

位於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東路15號的吳昌碩紀念館“牡丹綻放,梅花盛開”——9月2日,一生酷愛繪畫梅花與牡丹的中國文化大師吳昌碩先生逝世90周年之際,“一帶一路”梅花與牡丹創意產業與城市論壇於這裡舉行其第三次研討會,探討在“一帶一路”上如何弘揚、綻放梅花與牡丹作為民族精神象徵的文化創意之美這一當今時代重要主題。

主持研討會的“梅花與牡丹創意產業與城市論壇”理事長、民生金融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在致辭時表示,本次研討會放在上海、結合紀念吳昌碩先生逝世90周年作品展覽之際舉行,有三點用意:

第一,“梅花與牡丹創意產業與城市論壇”希望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之下,能夠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並與現代化元素相結合,使之能夠生成產業化、金融化的作用。

第二,為服務於“一帶一路”設想,本論壇希望能夠促使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生根發芽。

第三,本論壇希望能夠通過形而上的挖掘、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和深化現代文化藝術,做一些行而下的努力。例如開發高品質健康養身的“一帶一路”梅花與牡丹國花酒和燕窩產品。在這個比較開放的平臺上,

一批經濟學家、金融家、企業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正在積極努力。

管清友還表示,在這座迄今已有100年歷史的中國傳統風格院落裡舉辦這個研討會,我們抬頭一看,正好可以看到上海現在最高的3座建築。這恰是一個現代上海和傳統上海的鮮明對比。“如果東方明珠是當年上海、陸家嘴的一個標誌,吳昌碩紀念館就是文化領域的東方明珠。所以我一直很感慨,浦東開發這麼多年來,

寸土寸金的地方,吳昌碩紀念館竟被完整保留下來,並且發揚光大,這非常不容易,應該給上海、給浦東點個贊。這也說明海派文化的歷史脈絡還在,上海以及我們國家弘揚發展傳統文化的想法非常具體、非常扎實。”

他還說,中國的企業、中國的金融機構確實已開始重視文化的軟實力。在人均收入水準逐步提高以後,開始重視文化的滋養、培養。重視文化教育,這實際表明中國人民重視文化價值觀、重視文化產業的傳統正在恢復。

“梅花與牡丹創意產業與城市論壇”顧問、上海市政府決策顧問、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在研討會上表示,梅花和牡丹等花卉,是吳昌碩先生書畫創作的主要題材,體現中華民族、中國文化的精神。“一帶一路”提出“五通”,最後一通叫“民心相通”,民心怎麼通?熊澄宇教授曾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求是》上,題目是“以文明互鑒,促民心相通”,即以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互相借鑒,達到民心相通之目標。熊澄宇說,吳先生所畫的梅花和牡丹,吳先生物質的文化形態、精神的文化形態以及行為的文化形態,恰是中央高層現在提倡的,要增強的“一帶一路”軟實力建設。

熊澄宇還從促進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角度提出了建議。他認為,吳昌碩先生的很多作品可以轉化為和日常生活、當代生活結合的創意產品,目前在故宮,在其他的博物館,都在走這條路。“梅花與牡丹”國花酒和燕窩,也是創意和產業結合的產品。這類產品要具有原創性、差異性、不可替代性。

被稱為“金融界的書法家,書法界的金融家”的上海票據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漢光,研究書法40多年,梅花與牡丹基金會的“梅花與牡丹”這幾個字,即由他所書寫。他在會上發表感言說,他是看著“梅花與牡丹”這一概念逐步在行而下做實、落地的:現在已有“梅花與牡丹”LOGO,有“梅花與牡丹”讀書會,有高檔類似於奢侈品一樣的“梅花與牡丹”產品,還有“梅花與牡丹”國花酒注冊商標,有“梅花與牡丹”信用卡等等,“梅花與牡丹”概念結合其載體在逐步推廣,不斷有更多人瞭解這個概念。梅花的品格、牡丹的品格也代表中華民族堅韌不拔、雍容大方相結合的品格。宋漢光說,“梅花與牡丹”這個概念得到很多人的回應,這有它的自然性。“吳昌碩老先生的藝術是海派文化的代表,而海派文化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我們講中華復興,海派文化也有進一步復興的任務。當今世界很難再有人在詩書畫印方面達到吳昌碩先生那樣的高峰。習總書記講文化的高原、高峰,我們要創造文化的高原,更要創造文化的高峰。高原是一個群眾性或群體性的東西,而高峰則是由代表人物支撐完成。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委、上海市的文化部門,現在應該促進海派文化進一步復興,以海派文化復興來引領整個傳統文化的復興,這正是無論文化人或金融人都必須要思考,並為之努力的事業。”

“一帶一路”梅花與牡丹創意產業與城市論壇副理事長、東方新華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趙暖在發言時表示,孫過庭書譜中有句話,“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意思是,人初習書法之時水準不夠,及至中年用力太猛,到後來又過猶不及,所以習書用力不要那麼猛,要融會貫通。而融會貫通的時候人也成熟了,年紀大了,自然書法也很流暢。今天看吳昌碩先生的展覽,在館長吳越老師的輔導下,非常深刻地感受到這句話。

“這個評價和我們這個論壇恰恰在精神上是相通的。為什麼?中國經濟的發展、文明的發展就像一個人學書法一樣,我們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非常注重物質上的東西,物質上的東西發展到一個相當高度之後,社會上的土豪就很多,容易有驕奢淫逸的風氣、揮金如土的習慣,這個時候全社會就會來反思,我們是不是從極端的物質貧困,到極大的物質豐裕之後,應該做點什麼?就像蘇過庭的書譜當中的精神相通,這個時候就應該回歸到平淡、真實、溫暖的幸福生活,而不僅僅是一味地追求物質的享受。所以今年金融界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從原先金融界的人士在一起,基本上完全的精力放在探討業務上,轉而很多人開始對文化、對創意這些人的精神上的東西,提出了一些需求。而且我們業界聚會中在不斷湧動、不斷重複這樣的主題。我們再看看國外真正的大型、非常高端、門檻非常高、品牌非常好的金融機構,他們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已經走在我們前面,並不像我們國內的招聘習慣,什麼專業對不對口,他們很多都是招如宗教、哲學、考古、藝術專業的,只要在這些領域裡做得非常好,很有天分的學生,恰恰很容易被那些王牌金融機構所親睞。為什麼?因為金融最後的創造跟人的智慧和靈感是結合在一起的。”

趙暖表示,“梅花與牡丹”,恰是這樣一個象徵,牡丹是我們的國花,在我們文化符號上就象徵著富貴,雍容大度,這就是物質的豐裕。而梅花象徵著氣節、高超,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智慧的一種象徵。佛經裡有兩句話,“福慧雙修”,“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我想姚總和宋董事長提出 “梅花與牡丹”這樣一個雙向的主題,其實恰恰也是象徵我們追求的東西要“福慧雙修”。契合今天看吳老的展覽,也希望民族的文明在“一帶一路”當中綻放,我們也在世界當中展現我們“人書俱老”的一種境界。

歷史文化和比較人類學專著《梅花與牡丹》的作者、文化部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表示,“一帶一路”梅花與牡丹創意產業與城市論壇的本次研討會,是借著吳昌碩前輩對海派文化的引領之先鋒,為服務於實現中國夢而舉辦的活動。吳昌碩先生酷愛的梅花與牡丹,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質,亦顯示了上海正在進一步冉冉升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精神文化特質,同時它的文化創意產業也正日益發達。所以,弘揚吳昌碩老先生的海派風格,服務於“一帶一路”,並把“梅花與牡丹”代表中華文化傳統的符號和文化現象,與老先生酷愛的梅花與牡丹之特質結合在一起,“這或許能讓我們找到一點心靈的寄託。”

9月1日,由上海浦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與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聯合主辦的“海上吳門邀師友——吳昌碩師友書畫藝術展”也在這裡開幕,展出了吳昌碩先生及其友人(任伯年、王一亭、浦華等)海派藝術名家的書法、繪畫、篆刻作品共53件,多幅作品為首次公開亮相。

主辦方表示,在近現代中國書畫文化藝術史上,吳昌碩是成就巨大的一代宗師,是中國海派藝術的開拓者,在書法、繪畫、篆刻等方面彙集古今各家之長,開拓了昌碩風貌,與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並譽為“20世紀傳統中國畫四大家”。

由中關村梅花與牡丹文化創意基金會以及中關村華夏經濟學研究發展基金會、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等機構組織,還有多位元學界、金融界、傳媒界人士共同發起的“一帶一路”梅花與牡丹創意產業與城市論壇,2017年5月17日在北京成立。

這實際表明中國人民重視文化價值觀、重視文化產業的傳統正在恢復。

“梅花與牡丹創意產業與城市論壇”顧問、上海市政府決策顧問、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在研討會上表示,梅花和牡丹等花卉,是吳昌碩先生書畫創作的主要題材,體現中華民族、中國文化的精神。“一帶一路”提出“五通”,最後一通叫“民心相通”,民心怎麼通?熊澄宇教授曾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求是》上,題目是“以文明互鑒,促民心相通”,即以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互相借鑒,達到民心相通之目標。熊澄宇說,吳先生所畫的梅花和牡丹,吳先生物質的文化形態、精神的文化形態以及行為的文化形態,恰是中央高層現在提倡的,要增強的“一帶一路”軟實力建設。

熊澄宇還從促進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角度提出了建議。他認為,吳昌碩先生的很多作品可以轉化為和日常生活、當代生活結合的創意產品,目前在故宮,在其他的博物館,都在走這條路。“梅花與牡丹”國花酒和燕窩,也是創意和產業結合的產品。這類產品要具有原創性、差異性、不可替代性。

被稱為“金融界的書法家,書法界的金融家”的上海票據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漢光,研究書法40多年,梅花與牡丹基金會的“梅花與牡丹”這幾個字,即由他所書寫。他在會上發表感言說,他是看著“梅花與牡丹”這一概念逐步在行而下做實、落地的:現在已有“梅花與牡丹”LOGO,有“梅花與牡丹”讀書會,有高檔類似於奢侈品一樣的“梅花與牡丹”產品,還有“梅花與牡丹”國花酒注冊商標,有“梅花與牡丹”信用卡等等,“梅花與牡丹”概念結合其載體在逐步推廣,不斷有更多人瞭解這個概念。梅花的品格、牡丹的品格也代表中華民族堅韌不拔、雍容大方相結合的品格。宋漢光說,“梅花與牡丹”這個概念得到很多人的回應,這有它的自然性。“吳昌碩老先生的藝術是海派文化的代表,而海派文化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我們講中華復興,海派文化也有進一步復興的任務。當今世界很難再有人在詩書畫印方面達到吳昌碩先生那樣的高峰。習總書記講文化的高原、高峰,我們要創造文化的高原,更要創造文化的高峰。高原是一個群眾性或群體性的東西,而高峰則是由代表人物支撐完成。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委、上海市的文化部門,現在應該促進海派文化進一步復興,以海派文化復興來引領整個傳統文化的復興,這正是無論文化人或金融人都必須要思考,並為之努力的事業。”

“一帶一路”梅花與牡丹創意產業與城市論壇副理事長、東方新華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趙暖在發言時表示,孫過庭書譜中有句話,“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意思是,人初習書法之時水準不夠,及至中年用力太猛,到後來又過猶不及,所以習書用力不要那麼猛,要融會貫通。而融會貫通的時候人也成熟了,年紀大了,自然書法也很流暢。今天看吳昌碩先生的展覽,在館長吳越老師的輔導下,非常深刻地感受到這句話。

“這個評價和我們這個論壇恰恰在精神上是相通的。為什麼?中國經濟的發展、文明的發展就像一個人學書法一樣,我們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非常注重物質上的東西,物質上的東西發展到一個相當高度之後,社會上的土豪就很多,容易有驕奢淫逸的風氣、揮金如土的習慣,這個時候全社會就會來反思,我們是不是從極端的物質貧困,到極大的物質豐裕之後,應該做點什麼?就像蘇過庭的書譜當中的精神相通,這個時候就應該回歸到平淡、真實、溫暖的幸福生活,而不僅僅是一味地追求物質的享受。所以今年金融界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從原先金融界的人士在一起,基本上完全的精力放在探討業務上,轉而很多人開始對文化、對創意這些人的精神上的東西,提出了一些需求。而且我們業界聚會中在不斷湧動、不斷重複這樣的主題。我們再看看國外真正的大型、非常高端、門檻非常高、品牌非常好的金融機構,他們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已經走在我們前面,並不像我們國內的招聘習慣,什麼專業對不對口,他們很多都是招如宗教、哲學、考古、藝術專業的,只要在這些領域裡做得非常好,很有天分的學生,恰恰很容易被那些王牌金融機構所親睞。為什麼?因為金融最後的創造跟人的智慧和靈感是結合在一起的。”

趙暖表示,“梅花與牡丹”,恰是這樣一個象徵,牡丹是我們的國花,在我們文化符號上就象徵著富貴,雍容大度,這就是物質的豐裕。而梅花象徵著氣節、高超,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智慧的一種象徵。佛經裡有兩句話,“福慧雙修”,“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我想姚總和宋董事長提出 “梅花與牡丹”這樣一個雙向的主題,其實恰恰也是象徵我們追求的東西要“福慧雙修”。契合今天看吳老的展覽,也希望民族的文明在“一帶一路”當中綻放,我們也在世界當中展現我們“人書俱老”的一種境界。

歷史文化和比較人類學專著《梅花與牡丹》的作者、文化部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表示,“一帶一路”梅花與牡丹創意產業與城市論壇的本次研討會,是借著吳昌碩前輩對海派文化的引領之先鋒,為服務於實現中國夢而舉辦的活動。吳昌碩先生酷愛的梅花與牡丹,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質,亦顯示了上海正在進一步冉冉升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精神文化特質,同時它的文化創意產業也正日益發達。所以,弘揚吳昌碩老先生的海派風格,服務於“一帶一路”,並把“梅花與牡丹”代表中華文化傳統的符號和文化現象,與老先生酷愛的梅花與牡丹之特質結合在一起,“這或許能讓我們找到一點心靈的寄託。”

9月1日,由上海浦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與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聯合主辦的“海上吳門邀師友——吳昌碩師友書畫藝術展”也在這裡開幕,展出了吳昌碩先生及其友人(任伯年、王一亭、浦華等)海派藝術名家的書法、繪畫、篆刻作品共53件,多幅作品為首次公開亮相。

主辦方表示,在近現代中國書畫文化藝術史上,吳昌碩是成就巨大的一代宗師,是中國海派藝術的開拓者,在書法、繪畫、篆刻等方面彙集古今各家之長,開拓了昌碩風貌,與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並譽為“20世紀傳統中國畫四大家”。

由中關村梅花與牡丹文化創意基金會以及中關村華夏經濟學研究發展基金會、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等機構組織,還有多位元學界、金融界、傳媒界人士共同發起的“一帶一路”梅花與牡丹創意產業與城市論壇,2017年5月17日在北京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