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育強區”崛起章丘 今明兩年將投資16億元建學校

中國山東網9月3日訊(記者 劉自銳通訊員 孟凡庚 曲曉明)8月30日,

是章丘四中開學報到的日子。一所高顏值、科技範的新學校,讓學生們驚喜不已。“孩子能在這樣的學校上學,我們一百個滿意和放心。”一位元高二學生家長告訴記者,黨委政府把學校建的這麼高大上,真心把教育辦到家長們心坎上了。

“撤市設區”之後,章丘把教育的發展定位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在給學生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的同時,把目光轉向了教育惠民和深化改革上,

促進教育事業全方位發展,讓章丘的百萬群眾有更多的教育獲得感。

大手筆投入 最美的建築是學校

“章丘四中屬於異地新建,政府共投入近6億元。”校長劉清濤告訴記者,章丘四中新校堅持高起點配套,功能完善,環境舒適,宿舍和教室都安裝了空調,辦學條件與過去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時,今年另外一所投資近6億元建成使用的章丘中等職業學校也迎來了首批新生。

作為一所新型的職業學校,章丘中等職業學校完全按照國家級中職示範校標準建設,並有效整合了原章丘一職專、二職專、三職專三所國家重點職專的教育教學資源,以“做大做強”章丘職教品牌為目標,著眼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科學規劃設置了10多個專業,著力培養創新創業和專業技能人才,為章丘的建設發展提供人才支援。

除新建章丘四中和職業學校外,

章丘又投入鉅資,先後新建和改擴建了繡水中學、章丘五中、章丘一中、章丘第二實驗中學等學校,不僅讓學生“有學上”,更讓學生“上好學”。

正是有了這樣的大手筆投入,一棟棟漂亮的教學樓拔地而起,從學前到高中,從鄉村到城區,如今“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美的風景在學校”已經成為家長們的共識,老百姓禁不住地豎起大拇指。

在群眾的眼裡,章丘的學校已經建得很好了,

但考慮到章丘“撤市設區”、全區城市整體規劃框架拉大以及“二孩”政策放開等因素,適齡兒童數量劇增將帶來更大的入學壓力。基於這一嚴峻形勢,《章丘區2017-2018學校發展規劃》已在論證實施中。

“根據《規劃》明後兩年將計畫新建6所幼稚園、3所小學、1所9年一貫制學校、2所初中和1所高中,改擴建小學3所、初中1所、高中2所。”區教體局發展規劃辦負責人告訴記者,這19所新建和改擴建學校概算資金為16億。

屆時章丘小學將新增240個班,初中新增112個班,普通高中新增48個班,以滿足城區人口增長帶來的入學需求。

大力度均衡 最硬的底牌是師資

9月1日開學後,章丘7萬中小學生將收到來自政府的“大禮包”,穿上統一配發的免費新校服。在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章丘還出臺了更多的教育惠民政策,讓群眾及時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紅利。

教師是推進學校均衡發展、深度融合、共創共贏的牛鼻子。為此,章丘區委區政府積極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今年通過公開招考方式,為中小學招聘了360名新教師,並全部安排他們充實到基層教學一線,特別是到農村學校任教,這一舉措,有效解決了農村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推動了教育人力資源的均衡配備。

章丘還在教育系統內公開招考12名教師到新城實驗學校初中部交流任教,27名教師到章丘四中初中部交流任教。據瞭解,為兩所新校招考的教師均是各學校骨幹,具有5年以上教齡,是章丘區或以上級別的優質課一等獎、素質大賽一等獎、學科教學能手、學科中心組成員或名師稱號獲得者。

只有打破條條框框,讓教師真正流動起來,才能從師資上真正實現城鄉教育的優質均衡。今年秋季,章丘全面啟動了城鄉教師交流輪崗工程,通過多種形式交流235名教師,除了因工作需求交流外,章丘的教師交流還有一份別樣的“人文情懷”在裡面。

經過充分調研論證,為妥善解決部分在城區居住的農村教師的實際生活困難,章丘制定了專門的城鄉教師交流方案。各學校按照公平、公正、公開推選的原則,在教師自願申請的基礎上,將他們的交流權、評議權交給由一線教師代表組成的審核、評議小組。通過層層審核、評議和公開推選,最終確定了72名交流教師人選,既彌補了城區師資的不足,又解決了這部分教師的實際困難,不僅讓章丘教師資源變“活”了,更讓老師們的心變“暖”了。

同時,章丘還實施政策助學精准扶貧工程,建立健全了從學前到高中學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確保讓每個適齡孩子入學受教。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章丘就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2479人,資助金達178萬元,教育成果惠及了更多家庭和孩子。

大氣魄佈局 最強的活力是改革

作為省基礎教育改革先行試點區,在義務教育學區管理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中,章丘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過去,章丘鎮街學校的資訊傳遞和政策落實都是教育辦主任到區裡開會,然後再到鎮裡召集各學校會議傳達。“多層管理”模式下,教育發展的效率顯然與章丘大發展形勢不匹配。為此,章丘按照省市改革要求,由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關於推進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檔,推進實施了義務教育“學區”管理體制和黨建管理體制改革,全區學校由原來的180餘處變成了73處。

“學區”改革後,城區內的明水、雙山街道辦現有中小學成為區屬學校。其他18個鎮街,每個鎮街設1個“學區”學校,也和鎮街初中學校一起全部變身為區屬學校。學校的辦學獨立權進一步擴大,既減少了管理層級,又提升了管理效能,更有效盤活了教育設施資產和人力資源的統籌調度、優化配置,從體制機制層面加快推進城鄉教育向優質均衡邁進。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人物,在章丘教育深化綜合改革過程中,校長職級制改革是教育發展的牛鼻子。職級制改革不僅僅是‘摘官帽’那麼簡單,而是要改出活力,改出發展,最終要落腳到培養一批專家型校長上,用教育家辦學來實現章丘教育的生態優化和教育品質穩步提升。”區教體局局長劉建民說。

立足章丘實際,區委、區政府“兩辦”轉發了區委組織部等5部門關於實行校長職級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截至目前,全區高中階段校長資格38人被認定,認定義務教育階段校長資格362人。章丘五中校長魏士功便是其中之一。

“之前還有些迷茫,擔心職級制改革後會出現教師積極性無法調動等‘併發症’,擔心校長越來越難幹。但取得校長資格後,我心裡豁然開朗了,‘鬆綁’後有了更多自主權,可以更專心地去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價值。”魏士功說,從“行政人”還原為“教育人”,有了這樣的導向,校長們可以放開手腳,創新思路辦好學校。

不做教育,只想當官的校長在章丘是混不下去的,但做教育,僅靠一個校長是完不成的。於是,在推動校長職級制改革中,章丘又探索實行了校長職級績效工資新模式,由區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作為校長職級績效工資。從學區管理體制改革到到校長職級制度改革,通過一項項革新措施,構建起了學校管理發展的責任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成為章丘教育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大投入實現大提升,大手筆打開大格局。乘借著章丘“撤市設區”的新機遇,站在打造一流現代教育的新起點,章丘正在加快建設濟南東部新區的大框架下,立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部署,持續在城鄉辦學條件上提升新檔次,在教育教學品質上邁出新步伐,在深化綜合改革上實現新突破。

為此,章丘區委區政府積極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今年通過公開招考方式,為中小學招聘了360名新教師,並全部安排他們充實到基層教學一線,特別是到農村學校任教,這一舉措,有效解決了農村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推動了教育人力資源的均衡配備。

章丘還在教育系統內公開招考12名教師到新城實驗學校初中部交流任教,27名教師到章丘四中初中部交流任教。據瞭解,為兩所新校招考的教師均是各學校骨幹,具有5年以上教齡,是章丘區或以上級別的優質課一等獎、素質大賽一等獎、學科教學能手、學科中心組成員或名師稱號獲得者。

只有打破條條框框,讓教師真正流動起來,才能從師資上真正實現城鄉教育的優質均衡。今年秋季,章丘全面啟動了城鄉教師交流輪崗工程,通過多種形式交流235名教師,除了因工作需求交流外,章丘的教師交流還有一份別樣的“人文情懷”在裡面。

經過充分調研論證,為妥善解決部分在城區居住的農村教師的實際生活困難,章丘制定了專門的城鄉教師交流方案。各學校按照公平、公正、公開推選的原則,在教師自願申請的基礎上,將他們的交流權、評議權交給由一線教師代表組成的審核、評議小組。通過層層審核、評議和公開推選,最終確定了72名交流教師人選,既彌補了城區師資的不足,又解決了這部分教師的實際困難,不僅讓章丘教師資源變“活”了,更讓老師們的心變“暖”了。

同時,章丘還實施政策助學精准扶貧工程,建立健全了從學前到高中學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確保讓每個適齡孩子入學受教。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章丘就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2479人,資助金達178萬元,教育成果惠及了更多家庭和孩子。

大氣魄佈局 最強的活力是改革

作為省基礎教育改革先行試點區,在義務教育學區管理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中,章丘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過去,章丘鎮街學校的資訊傳遞和政策落實都是教育辦主任到區裡開會,然後再到鎮裡召集各學校會議傳達。“多層管理”模式下,教育發展的效率顯然與章丘大發展形勢不匹配。為此,章丘按照省市改革要求,由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關於推進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檔,推進實施了義務教育“學區”管理體制和黨建管理體制改革,全區學校由原來的180餘處變成了73處。

“學區”改革後,城區內的明水、雙山街道辦現有中小學成為區屬學校。其他18個鎮街,每個鎮街設1個“學區”學校,也和鎮街初中學校一起全部變身為區屬學校。學校的辦學獨立權進一步擴大,既減少了管理層級,又提升了管理效能,更有效盤活了教育設施資產和人力資源的統籌調度、優化配置,從體制機制層面加快推進城鄉教育向優質均衡邁進。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人物,在章丘教育深化綜合改革過程中,校長職級制改革是教育發展的牛鼻子。職級制改革不僅僅是‘摘官帽’那麼簡單,而是要改出活力,改出發展,最終要落腳到培養一批專家型校長上,用教育家辦學來實現章丘教育的生態優化和教育品質穩步提升。”區教體局局長劉建民說。

立足章丘實際,區委、區政府“兩辦”轉發了區委組織部等5部門關於實行校長職級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截至目前,全區高中階段校長資格38人被認定,認定義務教育階段校長資格362人。章丘五中校長魏士功便是其中之一。

“之前還有些迷茫,擔心職級制改革後會出現教師積極性無法調動等‘併發症’,擔心校長越來越難幹。但取得校長資格後,我心裡豁然開朗了,‘鬆綁’後有了更多自主權,可以更專心地去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價值。”魏士功說,從“行政人”還原為“教育人”,有了這樣的導向,校長們可以放開手腳,創新思路辦好學校。

不做教育,只想當官的校長在章丘是混不下去的,但做教育,僅靠一個校長是完不成的。於是,在推動校長職級制改革中,章丘又探索實行了校長職級績效工資新模式,由區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作為校長職級績效工資。從學區管理體制改革到到校長職級制度改革,通過一項項革新措施,構建起了學校管理發展的責任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成為章丘教育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大投入實現大提升,大手筆打開大格局。乘借著章丘“撤市設區”的新機遇,站在打造一流現代教育的新起點,章丘正在加快建設濟南東部新區的大框架下,立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部署,持續在城鄉辦學條件上提升新檔次,在教育教學品質上邁出新步伐,在深化綜合改革上實現新突破。